微信分享图

科学技术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2017-04-10 16:13:52 夏超

王子安 兵马俑舞 VR作品

  当下,无论在哪个领域,“创新”无疑都是一个热词,艺术领域当然也不例外。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融入,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比如激光技术、数字技术、VR技术、AR技术……你是否还记得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动”感十足的《清明上河图》?那正是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才让作品中的人物全部“动”了起来,12台电影级的投影仪同时工作,整个活动画面以4分钟为一个周期,展示昼夜风景。科学是求真的探索,艺术是求美的探索,但它们共同的基础都是创造力。比如,这幅“动”感十足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以原作为蓝本进行的重新解读和制作,而不是简单复制。由于投影出来的画作是原作的约30倍,因此在保留原作原始风景和建筑的基础上,以同时期其他画作为依据,加入了新的人物,并且要确保每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动作。

  本期我们将带领广大读者走进“科学与艺术”的创新园地,邀请业内熟悉该领域的诸位专家一起探讨在科学技术的助力下,当下的艺术发展有哪些新奇观?而大量新技术的运用,又是否会成为阻碍艺术创作发展的“裹脚布”?

  高士明长期担任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研究领域涵盖当代艺术、社会思想以及策展实践。在与本报记者的交流采访中,他谈到,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就已经非常紧密,典型人物就是达芬奇,一个横跨多领域的通才。在他的世界里,所有的知识体系都是相通的,他既是求真的科学家,也是求美的艺术家。我们当下所需要的正是像达·芬奇一样的通才,要运用科技来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家首先自己要了解科学。针对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融合问题,高士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姚大钧近年来一直在中国美院主持开放媒体系,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尤其是艺术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是他工作的重心,因此他十分关心科技与艺术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与未来。在开放媒体系长期的教学、创作、研发过程中,他发现并且以作品证明了:网络社会与社交媒体在国内的前沿艺术创作中具有特别的动能与前景。他希望培养出“后媒体时代的新文艺复兴人”,即指“能跨平台”创作的全才艺术家。

  魏祥奇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美术学博士和中国美术馆馆员,近年来一直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并参与策划了许多当代艺术展。在他看来,新媒体和新技术仅仅是一种“语言”,而不是当代艺术“本体”。当代艺术要讨论的不是语言的问题,语言仅仅是为了表达思想而存在,如果没有思想,语言很可能就沦为空洞的形式。

  当下,新媒体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互融合的重要实践领域。科技的运用,让艺术创作在呈现上更加多元化。科技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是为了让人看到在常态视觉效果中感受不到的新视觉,因此必须要有艺术创造力蕴含其中,表达出创作者本身的所思所想。技术必须与创作思想相统一,才能真正助推艺术达到新的高度。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