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从“笔墨第一”想到文物艺术品的“协调性”

2017-04-13 09:41:55 尼松义

  中国书画承载着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与智慧,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格与流派。书画鉴赏需具备足够的历史文化知识和鉴赏辨析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多上手实践,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方能练就火眼金睛。近读徐小虎所著《画语录》一书,在文字的浩瀚海洋中聆听中国书画传统鉴赏巨擘王季迁讲述古代书画鉴赏,获益颇深。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有关于书画鉴定的理论问世,较为知名的有南朝的“谢赫六法”、明代董其昌“南北宗”论等。笔者以为,看古代山水画,品赏大师们的斧劈皴、披麻皴和卷云皴等皴染手法与布局,较为实用的鉴赏理论当属王季迁的“笔墨第一”说。王季迁以收藏和鉴赏古代书画而闻名天下,他看画始终坚持三个原则:第一是画中的笔墨问题,第二是画中的格局问题,第三是画与文学的关系。他在审鉴一件书画作品时,暂且抛开其纸质、印款、题跋等因素,首先看的是画作的笔墨与气韵。笔墨畅顺,气韵生动,符合传统和规矩,并包含创新的元素与风格,这样的画作才是可靠的。否则,笔墨杂乱,章法难循,令人难以卒视的作品,就可判定为劣作、伪作或赝品。

  由王季迁观山水画首看其笔墨趣味的“笔墨第一”说,笔者联想到当下其他门类文物艺术品的鉴赏。借鉴鉴赏古代书画“笔墨第一”理论,品评和辨析陶瓷、木雕、文房、佛像、青铜器等门类的文物艺术品,可把“协调性”作为第一考量。每当我们忘情地徜徉在博物馆的展室里,与珍贵文物对视、对话时,总会被这些先人的智慧创造而深深折服,总会感到无限的审美愉悦。古代文物之所以如此打动我们的心,就是因为其精湛工艺、美轮美奂、无与伦比,就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属性与标准——“协调性”。而反观市面上和被一些藏家珍若拱璧的那些仿品、赝品,都无一例外地失去了其应有的“协调性”,让人感觉不自然、不自在、不协调、不舒服,从而呈现出或做作、或扎眼、或丑陋的面貌。因此,在进行文物艺术品鉴辨时,假若眼前之物造型怪异、比例失调、面目可憎、不合时代,则可毫不犹豫地打个问号、判定存疑或伪品。

  “协调性”可作为判定文物艺术品真伪的一条重要标准,应用于鉴辨实践活动中。诚然,由于现代作伪技术不断提高,作为一种目鉴的手段,“协调性”判定标准不可能“包治百病”、判定万物,有时需要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材质、题款辨别以及科鉴等其他鉴别手段,对文物艺术品进行全面考量,使鉴定更加准确可靠。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