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陆超 对生命的追问

2017-04-14 09:20:33 未知

  陆超”黑匣子“HDM画廊展览现场

  对于人以及生命等本质问题的追问和思考贯穿着陆超的创作,这可能与他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早年随父母在工厂中集体生活的记忆,北京地铁、火车拥挤的人群,伦敦街头热闹的游行队伍……不同时期的日常体验有意无意地指向了人生的终极命题,从而触发了他对人和人群的关注。从黑森林到黑镜子,再到黑色的光、黑匣子,与HDM画廊合作的展览记录了艺术家在不同人生阶段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他从对于中国社会的思考走向了对自我的反思,又打破个人和地域的局限,走向了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别处No.6》 布面油画 150x120cm 2016 

  《别处 No.7》 布面油画 45x60cm 2016年

  在陆超的艺术世界中,个体和群体不可分割地构成了对“人”的认识。他在拥挤的人群中观察捕捉不同人的表情和面部特征,又凭借自己的记忆在画面中再现。即使人脸的频繁出现令人目不暇接,但是仔细观察却发现,每一张人脸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艺术家反复强调:世界上不会出现一模一样的两个人,也画不出一模一样的脸。他们或怀疑,或惊恐,或喜悦,以个体的方式凝固在画面中。每个瞬间的表情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故事,也代表着一个人不可复制的人生。与清晰的人脸相对,人群则是隐去了个人特性以集体的方式出现,他们如蚂蚁般微小,凭借细弱的四肢在广袤的森林中出没,或者在一根根没有开始和结束的直线上行走,面对着未知的世界似乎有些不知所措。

  显然,人和人群虽是主角却绝不是世界的主宰,它们总是被抛弃在某个蛮荒混沌未开之地,那或许是广袤无垠的森林,是神秘莫测的黑洞,或者是空中突然投射下来的一束光,是开天辟地之前的混沌。面对宏大而未知的神秘世界,人的力量变得渺小而脆弱,不管是画中人还是观者,心中顿时升腾起无名的恐惧感和虚无感。

  《阳光下的舞蹈》 布面油画 46×55cm 2016 

  《暗物质 No.1》 布面油画 50×45cm 2016年

  陆超对于颜色和材料的选择极其有限,这样的局限反而激发出了更大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画面中充满了丰富的隐喻和多重的叙事性,哪怕是创作的过程也与人生有某种微妙的关联。作品《走钢丝的人 No.5》 中,艺术家先是以极其随意的方式泼洒了星星点点的痕迹,又随机地将两个点连在一起,之后如蚂蚁大小的人们战战兢兢地在纤细的钢丝上行走,就像人被毫无缘由地抛到这个世界,又不得不在既定的社会规则中生活。而最终形成的画面如宇宙一样精微而浩瀚,又如烟花般定格在某个瞬间的绚烂。

  《黑镜子》系列作品中,古董镜子上布满了密密麻麻黑色的人头剪影。远观之时,镜子上只反映出观者的面庞。走进细看,群体的形象才赫然出现。一面承载着历史的镜子同时容纳了个体和群体,视角的转换恰切地隐喻了二者的关系。

  《走钢丝的人 No.5》 布面油画 190x250 cm 2016年

  《黑镜子 No.3》木板油画 43×31cm 2016年

  虽然是油画科班出身,但是陆超对于宋元绘画情有独钟,上大学时无意中得到的一本《宋画全集》瞬间激活了刻在基因中的东方审美。他临摹古画,喜欢马远、牧溪,更钟爱宋元时期文人画脱离了目的性走向个人表达的自由气息。于是他的创作虽然以当代语言作为表达方式,却无处不显露着艺术家的东方底蕴。

  比如在《黑色的光NO.4》中,他在全景展示的画面中叠加了东方特有的观看节奏。远处广袤的森林是以360度环绕拍摄下的整体样貌作为蓝本,傲然耸立的树干,地面覆盖的落叶和生长的蕨类植物……艺术家用油画构建出了一个无限接近真实的世界,而人脸的出现又让人一脚踏进了超现实的幻觉。不同种族、年龄的面部表情以卷轴的方式依次呈现,有的被精心陈列在“森林博物馆”中,有的连成一线如树木般不断生长,有的则以巴别塔的形态向上堆叠。与此同时,横亘在最前方的树干又贯穿了整个画面。走进细看,一群小人在倒下的树干上行走。看似相互冲突的三种语言,以奇异的方式融为一体,形成了多重的叙事结构。(文/晓睿 图片提供/HDM画廊)

  陆超”黑匣子“HDM画廊展览现场

  《黑色的光 No.4》 布面油画 190x250cmx4 2016年(细节)

  《黑色的光 No.4》 布面油画 190x250cmx4 2016年(细节)

(责任编辑:段维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