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梁曼琪:那些几何图形总在我脑海里运动
2017-04-16 22:15:58 彭菲
梁曼琪“扩散系列” 作品《蔓延》布面油画 120×120cm 2013
梁曼琪“扩散系列” 作品《移动的方块》204x140cm布面油画 2015
梁曼琪“聚合系列” 《被证明的物体》120x120cm布面油画 2014
梁曼琪“聚合系列” 《分割II》204x140 cm 布面油画 2013
当你看到上面几件作品时,你会想起什么?不同几何图像的排列组合?变形的俄罗斯方块?设计品牌的logo海报?纵然艺术作品总带来千人千面的感受,但作品创作者梁曼琪“脑洞”似乎更大:别看它们是静止的,实际上正在不断地做扩散和聚合运动。
自中国美院毕业后,梁曼琪先后创作“扩散”和“聚合” 系列。在绝大多数作品中,那些几何图像在不规则地排列或相嵌着。梁曼琪称自己很少画草图,图像的形状、大小、位置、数量都是她凭借想象后落笔在画布上的。她说,要不是自己成天“胡思乱想”,就不会完成这些作品。“很多想象是偶发的,所以作品需要时间去沉淀。我常常在画上修改,我觉得那些痕迹是绘画最可贵的部分。”梁曼琪说。
色块、线条、几何,这是不少抽象绘画艺术家使用的基本元素。梁曼琪认为,对于抽象艺术,视觉符号或形式不能左右作品的结果。因为,她和许多八零后艺术家一样,和那些艺术前辈的想法已经完全不同了。
艺术家梁曼琪
梁曼琪出生于1986年。小时候,她学过钢琴,却厌倦枯燥的训练,于是主动要求报名绘画班。“绘画更轻松。”很长一段时间,她总是这么想,直至于中国美院本科毕业。那一年,她第一次想今后的出路:要不要做一位全职艺术家?当时,一位德国老师建议她“要精简到自己最喜欢的部分”。于是,喜欢玩俄罗斯方块、积木、魔方的梁曼琪渐渐不画人物了。她进入了几何的世界。
梁曼琪说,自己一直“点子挺多”,也有些“不安分”,在学生时代“形画得不够精准”。决定独立创作后,她想告别结构、笔触和其它学院训练中留下的痕迹。因此,她开始平涂。不过,在近期的作品中,她又回归了“笔触”,因为它们“直接流露出创作中的情感”。
4月16日,她将这些“情感”凝聚到新展“情绪符号”里。在阿拉里奥上海空间的三层展厅中,梁曼琪试图营造三种不同的沉浸式体验。曾多次参与空间创作的它,将画面中的线条和色块延伸至墙面、地面、走道和任意角落。
热爱绘画的梁曼琪,似乎也是一位“空间规划师”。
“可能是我不甘心,不甘心只在平面上尝试。”梁曼琪说。
她正在绘画和空间中并行推进。
“情绪符号”个展 展览现场 图为阿拉里奥画廊上海空间一层
对话梁曼琪
雅昌艺术网:您曾在不同空间里进行空间创作,阿拉里奥画廊的空间结构给您带来哪些思考和挑战?
梁曼琪:阿拉里奥画廊上海空间本身的建筑语言很强烈,它有很多“L形”拐角,每一层的层高不同,三楼室内顶部有很多不同高度的梁。这些特征都给我带来挑战和机会。过去2、3个月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不影响空间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我作品中的力量感,确保它们不会被空间“吃”掉。最终,我们以楼层为单位,每一层打造不同的视觉空间,为观众带来不同的观展体验。
一楼营造相对比较轻松的感觉。进入空间后,挂在正前方墙面的绘画是观众的视觉中心,由它逐渐蔓延到墙面、地面、楼道和拐角。我在进入二层的楼梯口做了一个木制方框的实体结构,它呼应了绘画中的线条。另外,我在空间拐角处做了一个地面作品,希望带来区域划分的同时,给观众营造足够长的观赏距离,一旦踏入这块地面,就可以游走其中,从任何角度观赏对面的画。
“情绪符号”个展 展览现场 图为位于二层空间的作品《超维空间中的物体》
二楼没有窗户,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因此,我想,何不再封闭一些?于是我“牺牲”了左右两个斜角的空间,展示了一组三联画。这组作品本身已具备比较强烈的空间感,我试图将它延伸到墙面上,把空间感放到最大。因此,二楼是有一些严肃的、神秘的、有仪式感的。
“情绪符号”个展 展览现场 图为阿拉里奥画廊上海空间三层
三楼的采光很好,但顶部有高低不等的梁,因此不合适用传统墙面挂画的形式来展示。于是,我把作品自由地穿插在空间里,并将画中的结构和线条延伸至实体空间。你可以说它是绘画,也可以说它是绘画装置,这并不重要。我希望把体验感的自主权交到观众手上。
雅昌艺术网:无论在绘画本身,以及空间运用上,您都在这个展览中呈现了更多的可能性。有没有一些内容是您想到却没能实现的?
梁曼琪:每次布展都有需要推进的地方。比如,我理想中的三楼空间应该是更强烈的、带有很多碎木的形式的。可能我说得很抽象,但空间创作和绘画一样,哪里要加,哪里该减,需要多一些时间去探索。有些抽象的感受,是瞬时的、偶然的,但它会丰富最终的成果。
雅昌艺术网:大多数人更熟悉您的空间创作,您本科是公共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但实际上您最早是想考油画系?
梁曼琪:是的,我小时候一开始是学钢琴,但觉得训练太枯燥了,所以提出报名绘画班,我觉得画画很轻松。后来一直坚持下去,包括考美院。但我比较晚熟,本科期间都是抱着比较轻松状态学习的,老师常说我有感觉、有点子,但形画得不够精准。直到本科毕业后,我开始思考要不要当职业艺术家,于是开始严肃地思考绘画语言。现在,我基本上一年365天里有300天都在想绘画本身的问题。但我也有不甘,希望尝试更多新的东西。可以说,画画是对内的,空间项目是对外的。
梁曼琪“聚合系列” 作品《分析三联画组图》
梁曼琪“聚合系列” 作品《静谧的三联画组图》
雅昌艺术网:从视觉语言上来看,您的作品主要由线条、色块、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面构成。在2014年第一个个展前,是什么想法决定了您的创作方向?
梁曼琪:我在研究生阶段的作品中是有过人物的,但德国老师建议我要提炼最感兴趣的部分,于是我问自己,最喜欢什么?我喜欢俄罗斯方块、魔方、积木、万花筒和数独,它们都是具有变化性的;我特别喜欢画几何块,比如桌布、地砖的纹样。在这个基础上,我开始把几何、线条单独提炼出来,作为研究方向推进至今。
雅昌艺术网:您曾常常使用平涂的方式,似乎在避免笔触,和由它传达的情绪。
梁曼琪:这可能是有一些“叛逆”的成分。我们这一代接受的美术训练是从如何画好一张画开始的。研究生毕业后,我比较想脱离学院训练中的一些习惯,比如讲究和造型,所以那时作品采用平涂比较多。最近我重新回归笔触了,因为它是绘画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梁曼琪“扩散系列” 作品 《黑格》120x120 布面油画 2013
梁曼琪“扩散系列” 作品《运动》120x150cm布面油画 2015
雅昌艺术网:这是不是一种从观念到情感的变化?或者说,您开始不那么强调概念的传达了,而是跟着内心的状态走?
梁曼琪:其实,我在最初创作已和我的内心状态有紧密的联系。几何是一种视觉形式,但形式不能代表最终的结果,我并不报以极简的态度去完成作品,抽像思维和抽象感受力对我来说很重要。比如我最早“扩散运动”里常常出现一个个黑色方块,因为我常常想象那些图形能在画布上自由游走,最终落到一个位置,只是我最终把它落实在绘画上。再如,我在“扩散系列” 后尝试“聚合系列”,当时的出发点是另一种想象:那些游走的碎片最终会汇聚到一点上。可以说,如果我不是成天“胡思乱想”,我就不会做这些作品了。可能有人会把这一代的绘画归于“冷抽”,但事实上,即便都是几何图像,我们和前辈思考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了。我们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些归类需要50年以后再看。
雅昌艺术网:在很多群展里,您呈现最多的是您的空间作品。对于空间、或立体思维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梁曼琪:在没有完全进入艺术圈前,我已经给朋友做了一些空间作品。最开始,我把墙面当成一个巨大的画布。后来尝试得比较多了,就逐渐有了展览的机会。
“情绪符号”个展 《折射》150x120 布面油画 2016
“情绪符号”个展 《魔方的衍生》200x320cm布面油画 2016
“情绪符号”个展 《情绪符号II》150x120 布面油画 2017
“情绪符号”个展 《情绪符号I》150x120cm布面油画 2017
雅昌艺术网:您如何看待空间创作和绘画的关联?
梁曼琪:这两个方向是我一直并行推进的。绘画如何和空间产生关系,是我创作的主要动力。我也有过一个矛盾,一张画安静地挂在墙面上,会不会太传统?这并不是说我强调作品的展陈形式,事实上一张足够好的画,放在哪里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力量。可能是我不够安分,不安于只在平面画布上的尝试作品。
雅昌艺术网:从绘画到空间,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观念上,都可以称为一种尝试或突破。但当装置、影像、多媒体互动、包括空间项目越来越盛行的时候,“绘画已死?”这个老问题可能又得被提出了。事实上,安静地只画画的艺术家的确越来越少了。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梁曼琪:这个现象可能存在两个原因,一是趋于流行,二是艺术家自身想要突破那个相对简单的自己。至于这个突破是什么原因,成不成功,艺术家心里是知道的。但无论如何,艺术家是不能重复生产的。
我认为,绘画的魅力依然未减。我几乎不画草图,每一张作品都非常多次修改,我喜欢留下那些不确定的东西,我觉得它是绘画最重要的一部分。
雅昌艺术网:正如您之前说的,几乎每天都在想绘画的本质,近阶段又回归了笔触。如今,您对自己有哪些新的要求?
梁曼琪:我希望自己的创作语言更提炼,能够直接、但又艺术地说问题。
雅昌艺术网:谢谢。
(本文图片由阿拉里奥画廊、艺术家提供)
(责任编辑:彭菲)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