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栏】尤洋:一个好的策展人应具备怎样专业素质?

2017-04-18 14:25:01 尤洋

  记者:你觉得,一个好的策展人应具备怎样专业素质?

  尤:今天策展人的工作,其实有点像一个邮差(这样的比喻可能不妥),把信息送到特定的观众面前。他必须要去考虑包裹里装的是什么样艺术的内容,以及你要传递给什么样的观众,这个首先要明确。其次,在传递包裹的过程中,依然是需要注意语言技巧和方式,这个过程是由艺术家和策展人所共同完成,这就关乎策展人组织展览语言的能力。第三,策展人在一个展览中的站位有别于艺术家,策展人所面临的是一个展览项目,所以策展人还必须有掌控项目的能力。例如,对人的管理、资金和物料的管理、时间的管理等等。以及策展人要去设想具体体现在展览空间里出现的作品和作品之间的关系、作品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这个维度之外,置于观众的关系。

  记者:策展人的价值在何处?

  尤:当代艺术发展到当下,它再也不是一个线性的历史叙述发展,以及它不是1+1=2式的数学推演方式了,它更需要策展人有学科综合性的能力。作为策展人,他需要用自己的知识结构、逻辑系统去论证他的实现方式是有效的。今天的艺术它涵盖了社会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科学、宗教等等,它要求策展人要具备一个知识结构多元化的能力。这也许就是新一代年轻策展人与老一辈策展人的不同点之一。

  记者:当下的年轻策展人,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尤:策展人的困境,整体来说,我觉得和上一辈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今天绝大部分的当代艺术它都是一个关系美学,比如说艺术家徐震,他考虑的是当观众进入展场之后,作品与观者之间的冲突,或者说能不能诞生新的价值观。

  当策展人和艺术家合作的时候,实际上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很多时候今天的艺术家自身已经承担了部分或全部策展人的功能,他们并没有给合作的策展人留出太多的空间。UCCA由很多展览没有设立策展人,因为我们发现艺术家在考虑空间规划和关系美学时已经承担了这个角色。我们也无意强求去设立名义上的策展人,比如一定要找评论家写一个文章做挂名策展人。在今天不同知识领域的碰撞中,甚至有一些收藏家他用自身的知识系统去实践到他所收藏的艺术或者看待他的艺术圈,好多时候也是具备学术讨论价值的。实际上当下留给传统策展人的空间是越来越少了,但我想这是艺术逐步走入大众文化实践和公共领域的自然而然的发展趋势。

  记者:现在的中国还有独立的策展人存在吗?独立的意义是否发生了变化?

  尤:独立这个词,要看怎么去看待了。因为我以前也是做独立音乐的,我就特别搞不懂什么叫独立。当我们做任何的项目,无论是从人际关系、场地、硬件条件,还是从财政上的角度去考虑,都会存在某种程度的妥协。做项目就是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就可以做下去了。如果我们非要强调独立的话,策展人是否有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思考状态应该是更值得留意的。

  记者:当代艺术发展至今,策展人和批评家的关系是怎样的?

  尤:批评家的主要工作是写作,独立完成,和被写作对象更多是一种单向度的关系,而策展人的工作则更多地集中于项目层面。策展人通过不同项目的协作与妥协去形成新的共识从而完成工作,包括资金管理、人员管理,还有对空间的把握,都和评论家的工作不一样。

  近15年,从全球范围来看批评家的权利是一直在弱化。主要是现在有写作能力的人日渐多了起来,艺术家、画廊主都有机会尝试去写作。其次,艺术发展到今天的阶段,大部分是视觉艺术,感官层面的体验。实际上艺术走到今天,当我们感知的世界形成知识的时候,可能是一种无以言表的状态。有的时候写作和艺术是相辅相成的,但有的时候艺术又可以放在写作的对立面,也是成立的。比如说像在上海从事哲学工作的陆兴华,已经开始以文字作为项目去实践,甚至进入到展览或者艺术项目的策划里,他用这种新的艺术方式去实践评论家的责任。反过来一些艺术家尝试有文字的方式进行实践,比如广州的徐坦做了很长时间的关键词项目。青年艺术家陆平原的作品等等。特别是去年,看到李燎和女友家人的对话,其中依然感受到艺术的张力。

  记者:对于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我们更需要的是?

  尤:我个人感觉,在中国的当代艺术35年的历史里,我们一直缺乏一个评论文字的阵地。例如我写了一个重要的文章,发在哪儿呢?今天大部分的文字载体有两类,一类是网络类:快、轻、迅速地形成讨论,消费性很强。另外一类是相对文章长一点的,发表在相关杂志上。行业里一直有一类刊物叫学术期刊,提供给专业人士去探讨的,但是艺术圈好象缺少这样的平台。比如说像曾经的《美术文献》、《画刊》等,但随着媒体市场化的浪潮来袭,它们就没法坚守这片舆论的阵地了。也是在这样的时代下,我们作为理事单位之一,和时代美术馆,民生美术馆等一起支持了一本刊物《中国当代艺术研究》,这本刊物有独立固定的编委团队,同时尝试摆脱市场化运作,核心读者群体基本都是艺术业内人士。

  记者:你觉得年轻策展人还有哪些可以进步的空间?

  尤:有。别说年轻的,老的也是。我们看到,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的构建,我个人认为最近30年好象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大家各自守护着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小逻辑”,但是相互之间并没有面对面交锋的机会,没法交互促发形成逻辑的进阶。随着中国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社会学理论发展的非常快,但是当代艺术理论进度一直不是特别明显。在今天,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的支撑,一直没有构建起来。无论是批评家或策展人,他们与同代艺术家共同成长,这才是最核心的价值。所以年轻策展人,他们是最了解这一代艺术家的。今天艺术家实践愈发多元化,使得策展人也可以用更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与艺术家合作。

  记者:印象中,哪位策展人的策划的展览是记忆深刻的?为什么?

  对于展览的策展,可能印象深刻的还不全是策展人完成的。比如2014年魔金石画廊的李景湖个展,2014年箭厂空间的胡向前个展和刘韡个展,当然还有2014年徐震在UCCA的个展等等。这些都是艺术家自主完成的策划,非常精彩。最深刻的当时我自己参与策划2014年年底的”M Home:随寓而安”展览,为了达到希望的现场效果,那段时间和艺术家天天相互折磨改方案,哈哈。

  注:本文转自HI艺术,题目为编者自拟。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尤洋专栏]

  尤洋简介:

  艺术活动策划人,多家艺术和音乐杂志专栏作者。曾任中国大陆地区首家大型当代艺术博览会CIGE(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副总经理、美国迈阿密Art Asia艺术博览会亚洲顾问,《TimeOut北京》杂志市场总监和非盈利艺术机构满瑞斋(MaryInn)的创始人及活动策划人。自2006年起加入艺术行业后长期关注新锐艺术家、设计师、音乐人的发展,并策划一系列活动呈现新一代创意产业人士的创作状态,曾多次代表中国艺术产业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现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