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杨春:文质彬彬 在不期然中发现自我

2017-04-27 09:04:11 郑成航

篆刻 古不乖时 今不同弊

草书 《溪行纪事》

  杨春,字秀发, 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获硕士学位(导师王冬龄教授),硕士毕业论文《怀素及其书学》获中国美术学院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兰亭书法社社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北省书画院副秘书长;河北师范大学书法学专业讲师。书法、国画、篆刻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大展、融合——兰亭书法社双年展、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出版有“《杨春临古代碑帖——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杨春临古代碑帖——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等。

  他生于华北平原,却成为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研究生。他曾经写得一手粗犷苍茫的碑体书法,却转变为清逸隽永的帖学书风。杨春,在静水流深、敦厚朴实中孜孜以求。他说:“对于艺术追求,我永远‘在路上’。”

  弱冠染翰

  在妻子的“催逼”下考取美院

  出生于河北邱县的杨春,从小就对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杨春的父亲上过高小,曾是小学教师,兼上美术课,“他们那一代读书人都接受过书法教育,而他也是当时村里会写毛笔字的二人之一,另一人则是我的邻居大伯。”兴许是小环境的熏陶抑或是基因使然,在杨春的记忆里,他从六七岁就喜欢写写画画,到后来“取父亲而代之”,为街坊邻居写春联。历来书、画不分家,杨春对于画画的喜爱也是一如既往,他曾在初中时用铅笔临摹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并以此得到了美术课少有的一百分。

  杨春能够成为一名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的学习经历至关重要。而能够进入美院,杨春的妻子张楠“居功至伟”。杨春认为自己“做事执着认真,能持之以恒,但灵活性不够,性子慢。而妻子的性格单纯直爽,做事雷厉风行,执行力很强,说过的事情感觉靠谱,就会马上去做”。对杨春的艺术追求,张楠也非常理解与支持。杨春说:“这些年我在艺术道路上的重要节点及取得的点滴成绩,大多是在她的‘撺掇’与‘催逼’下跨过和完成的。比如考中国美院时就是如此。”

  此前的四五年里,杨春一直在考虑报考美院,走专业的道路,但工作、家庭方面的顾虑很多。因此,虽然他一直在复习备考,却迟迟未能付诸实施。终于,在1999年春季的某一天下午,妻子突然来到杨春的单位,说刚从县教委招生办打听到,当天是最后一天高考报名,一旦错过就要等明年了。就这样,杨春顶着北风、骑着自行车到县招生办报了名。经过一段紧张的复习备考,终于被中国美院所录取。

  艺如其人,

  在氤氲的西子湖畔砥砺艺事

  美院的王冬龄教授,一直是杨春敬仰的草书大家。及至2006年考入王冬龄门下,攻读书法篆刻理论研究与创作方向硕士研究生,杨春才得以亲聆教诲。“王老师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促使他不断攀登新的艺术高峰、开拓新的艺术疆土,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对我们这些弟子们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励着我们不断进取、追求精彩人生的脚步。”杨春研究生毕业时,先生还亲笔写推荐信以帮助他落实工作,又给当地书协领导写介绍信以帮助他尽快融入新的书法圈子;杨春在上海、石家庄的两次个展和在杭州的三人联展均请先生题写展标,先生都毫不犹豫爽快答应,令人感动……“先生的为艺为人是我们艺术与人生道路上的航标和榜样。”

  杨春虽然有点“北人南相”,却是个典型的北方人。他早期的艺术面貌,偏向于碑派书风,而与现在文雅风流的帖学书风相距甚远——这一转变是杭州求学几年后所致。经过一番努力来到心中的艺术圣地,杨春自然全力以赴,勇猛精进。经过数年西子湖水的滋养和美院系统教学模式的洗礼之后,杨春感觉自己“就像凤凰涅槃一样,脱胎换骨,从对传统的认识到具体的技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倾向于千百年来文化精英们所确立的核心价值与文化理想”。

  杨春书、画、印兼能。在书法上,杨春对草书的投入最多,他推崇二王、孙过庭、张旭、怀素、董其昌等古代大家,临习不辍。每当杨春挥毫自运之时,也悉心追摹古人的书写状态,苛求点画质量,逐渐形成了他清逸隽永、秀润简净的个人面目,他说这是不期然而然的自性流露。在绘画上,他追求清新淡雅的古意,主要注力于山水画与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尤于墨竹一道更有心得,喜其能以书法用笔贯入,直抒胸臆。在篆刻上,杨春的风格偏于典雅蕴藉、清秀工稳一路,于汉印和元朱文印用力较多。杨春认为,书、画、印三者从造型与笔法意义上说,是相通的。以书法为根基,进而“援书入画 ”、“以书入印”,逐渐打通三者之间的关纽,才能进入左右逢源、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审视我所从事的书、画、印三艺,尚能一以贯之、风格统一,套用古人所说的‘字如其人’,那就是‘艺如其人’吧。”

  文质彬彬

  在研究和创作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除了创作以外,杨春也坚持理论研究,他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时是隐晦的、间接的,有时是明显的、直接的。对于艺术理论的研究肯定能提高对艺术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而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创作实践。就这样,杨春也树立了自己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文质彬彬、天人合一。

  目前,杨春较感兴趣的问题是书法用笔意识的介入与古代文人画之间的关系。杨春发现,书法用笔意识的介入对文人画的发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这种思想是宋代以来文人画逐渐演进的发动机,催生出元、明、清日益增多的文人画家群体,也催生出无数璀璨夺目的艺术作品。“但书法用笔意识的无限膨胀,也使文人画产生伊始就暗藏的某种危机到了明清两代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到了清中期的扬州八怪和清末的海上画派,对书法用笔的过度强调和对绘画本体造型结构的逐渐消解,产生了积重难返的流弊,造成了清末民初文人画日益凋敝的景象,也客观上为西画的推介与倡导者提供了批判的口实。”因此,杨春准备针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仔细梳理,详加考证。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