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为什么浅绛彩瓷能被新彩瓷画取代?

2017-04-30 19:19:58 未知

  民国初年,洋彩颜料已基本代替了中国传统陶瓷绘画颜料,甚至出现了以进口花纸为装饰的贴花瓷。但文人绘瓷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其时仍有为数不多的文人画师以洋彩颜料在瓷上作文人画。

  洋彩即“新彩"。因当初由德国、日本等国输入而被时人称作“洋彩"。

  新彩料为熟料,是由人工合成的化学颜料,无需炼制,画师以油或水调和后即可使用。新彩料色泽明快鲜艳、流畅丰富,且原色与绘瓷烧炉后呈色基本一致,故易于掌握。正是由于新彩料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率高等诸多优点,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普及开来。这也是使得民国浅绛彩绘瓷淡出的原因之一。新彩绘瓷同浅绛彩无甚差异,绘瓷时无须勾线、打底,也无须洗染、罩白。当然,用新彩料所绘之瓷也有日久后出现料彩脱落、画面浅淡模糊之现象。民国时期,日用瓷画面较多用新彩料绘制,新彩瓷烧成后虽呈色鲜艳、色阶明快,但却单薄无力、色艳无华。

  只有少数对色调把握恰到好处的文人绘瓷大师如陈松、程声和、钱仙槎、易海翁等,才能以新彩料绘出同浅绛彩瓷意韵几无差异的作品。在此值得提出的是,活跃在清末民初的陈松以新彩料在瓷上所作的文人山水画极具个性。

  陈松,字雪岩、陶峻,号灵峰外史,江西新建人,生卒年不详,以山水、书法见长。

  其新彩山水瓷画得“二米"、石谷山水技法之精髓,所作如米家山水者,只见烟云水气朦胧、矾头林石隐约;所作山水画面繁满者,又见有王石谷之风韵,山石矾头勾勒运笔纤细、疏密有致,整幅有山势盘旋、峰回路转之感陈松之书法则有王羲之行草风格。所作多在笔筒之半圆面绘青绿山水,另半圆面作洋洋洒洒之行草书法长题。不仅如此,陈松还能以水绿、玛瑙红等单色新彩料作清清逸逸之山水瓷画,较之传统艳黑之单色颜料所绘山水瓷画又别有一番韵味。

  民国初期绘瓷所用颜料主要为新彩,但浅绛彩绘瓷、刻瓷有人为之,而瓷上人物肖像写真、新粉彩绘瓷也开始显现。有些瓷画还因作者技法水平及画面表现需要等因素,尚需将新彩和粉彩料兼而用之(俗称“洋夹粉”)。如花鸟画中的八哥、喜鹊等黑羽翅鸟类,人物画中的人物头脸部位等,大多数画师都以新彩料绘之,余则使用粉彩颜料表现。

  新粉彩文人绘瓷之启蒙人物如汪晓棠、潘匋宇、张晓耕以及后来声名显赫的“珠山八友"等文人画师,大部分都使用过新彩料作瓷画,且大都有新彩瓷画作品传世。

  “珠山八友"之一的汪野亭在独创其粉彩青绿山水瓷画之时,亦兼以新彩料在瓷上作文人山水画,早年时还曾作过浅绛彩山水瓷画笔者将汪氏所作三种料彩山水瓷画各取其一,形成比照,我们可大致观察出浅绛彩、新彩、新粉彩料山水瓷画各自不同的色调、韵味以及汪氏于不同时期所作山水瓷画的技法、风格之变化。

  至于刻瓷,当今已是很少有人为之了。然而在清末民初时期却不乏高手。他们同样具有文人画师的扎实书画功底且更胜一筹,刻瓷大师们在运刀前,需将欲表现之图样绘出,然后以刀代笔,在坚硬光滑的瓷面上用特制的刀具一点点刻画出来,稍有不慎则前功尽弃。清末民初刻瓷高手江雨三、黎勉亭等以高超的技艺,娴熟的刀法,刻制出一批意境非凡的文人瓷作品。

  瓷上人物肖像写真是由邓碧珊率先发明,其所创“九宫格"放像法影响至今。民国时期,此行高手有:王琦、朱受之、章鉴、昊康、杨厚兴、朱省吾等,其中杨厚兴为南昌画师。

  瓷上写真初始时所用料彩多为云南黑料,后改用新彩颜料,以单色绘成。至解放初期出现彩色瓷像,彩像需经两次炉火烧成,第一次用麻色绘画,如同单色棕色像。第二次加彩光明红、海碧、艳黑、大绿等色。

  章鉴、吴康、朱受之在彩色瓷像写真术上成就骄人,他们曾为不少中外国家元首政要、社会各界名人绘制过彩色瓷像,所绘人物肖像神态逼真、亳发毕现、色调雅致、栩栩如生,技艺之高令其时乃至今日都少有望其项背者。瓷像绘画后多属匠师所为,而技如邓碧珊、王琦、章鉴、吴康等文人书画高手者所作,又另当别论。

  由于当时一些有识之士为捍卫民族工业,竭力宣传抵制进口洋彩颜料,力图振兴传统民族工业,新彩料文人绘瓷延续时间不长,许多有民族气节的新粉彩文人画师对新彩料大部是浅尝辄止,转而专心于新粉彩文人绘瓷了。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