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翰墨寄情 ——张成银书法、篆刻

2017-05-02 13:37:35 未知

  王湾诗一首  张成银

  段阳

  张怀瓘《书断》曰:“艺成而下,德成而上……万事无情,胜寄在我,或视迹而合趣,或染翰而得人。”通过艺术作品体现艺术家高尚的人格与独立不移的个性,是历代书法艺术家所追求的目标。如柳公权“心正则笔正”,黄庭坚“学书须胸中有道义”,苏东坡“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张成银自称散石,自喻为书法发展道路上一颗不起眼的铺路石,他说:“学书先做人,我只是保持一个平常心,踏实做自己喜欢的事,公安生活对我个人性格气质的塑造和养成,让我慢慢开始领悟生活和书法艺术的真谛。”

  张成银在研习唐楷的基础上,上溯汉魏,大量临习各种经典碑帖,《石门颂》《乙瑛碑》《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石门铭》及十余种元氏墓志,取其古朴厚重,雄浑之意象。下至邓石如、赵之谦的篆书,再到怀素、黄庭坚、王铎的草书,得个中三味。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提炼,逐渐形成了从内涵到形式的统一,以及北碑古拙之趣与帖学传统的融合。后师从书法家王冰石先生,潜心研习《神乌傅》《敦煌马圈湾》等汉简草书,并且系统地把汉简中的草书进行梳理、收集、整理、临摹、学习。这之于汉魏碑刻而言,乃是一种追本溯源。秦汉乃简帛盛行之际,尤其东汉末年是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滥觞,因此简帛中蕴含着许多原创意趣。张成银把汉简草书的书法因素融入自己的草书创作中,笔锋变换、流动通畅。同时他又汲取黄庭坚草书章法的特点,结字重倚侧而不重行正,重交叉而不重稳定,追求动荡变化、出奇制胜,形成简书式狂放率真、气势逼人的行草书风格。同时,其汉简草书创作融合了篆书、汉简、魏碑、行草书的笔法,下笔柔韧有力,运笔迟涩逆行,墨色浓淡枯湿相间,线条凝重厚实、苍茫古劲,收放自如。此外,他还将古代写在汉简上豆粒大小的字写成两三尺的檗窼大字,厚重雄浑。

  张成银在篆刻方面也有所建树,他数年如一日地坚持“一日一印”更是让人敬佩。其印刀笔共现,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犹如其书意趣盎然。他印宗秦汉,主张印从书出,他说:“篆刻一定要有识篆字、写篆书的基础,否则便容易出现错字别字或是刻字呆板,有篆书的深厚功底,刻起印来自然是事半功倍”。篆书的书写为他的篆刻提供了养料,使他在篆刻创作上驾轻就熟。张成银制印冲切结合,用冲刀来体现字的劲挺、爽利,以切刀表现像书写摩崖刻石一般的顿挫、迟涩之感,印风苍劲、老辣。他认为篆刻的刀法和书写性同样重要,二者不可偏废。用刀来“传”其笔意,这也是篆刻与书法的血缘所在。如果一味强调刀法会显得过于匠气,没有了文人气象,就失去了篆刻的意义。明代朱简《印章要论》中说道:“印先字,字先章,章则具意,字则具笔。刀法者,所以传笔法者也。刀笔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有笔无刀,妙品也;有刀无笔,能品也;刀笔之外而有别趣者,逸品也……”张成银制印不仅注重刀法,更要求表现书写性和时代性,其印风汲取汉印的字形严整、结字遒劲、沉着庄重、方圆得宜之特征,更得《急就章》恣肆放纵、线条粗犷雄健、气势雄伟之奇趣,看似布局章法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但又似不经意,出于自然,足以表达大将之神威。

  艺术创作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生活现象,它需要以社会生活为源泉,艺术家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概括、提炼,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学书以来,张成银对古代优秀碑帖、名家印谱、书刻理论典籍、美学经史等总是爱不释卷。他以艺术理论知识来提高艺术修养,指导书法创作,一点点践行着自己的书法理想,希望成为书法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铺路石。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2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