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北京艺博会,打怪升级“怪”在何方?

2017-05-04 11:51:51 滕昆

798艺术区某种意义上的“衰落”引发“当代艺术在北京”的多轮讨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逛博览会”越来越成为一种城市休闲方式。而衡量一座城市的艺术性与观察一座城市的艺术口味,艺博会同样是重要的评判标准。

  每个城市当然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城市气质,也当然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艺博会。北京有着延续最久的艺博会历史,有着最特别的专属气质,只是当香港巴塞尔手握“亚洲最国际化”的权杖,当上海上演艺博会的三国演义,北京看起来沉寂许多。在艺博会的升级之路上,北京走过太多坎坷曲折,打怪升级从来都不会面对坦途,这一次,亟待升级的北京,如何应对扑面而来的妖魔鬼怪?

“艺术北京”作为延续时间最久的中国当代艺术博览会,已经步入第十二届

  五月一日, 是每年当代艺术在北京的聚集日,这些年,这一天总会有一场以“北京”为名的艺术盛会。

  十二年,有着某种轮回的概念。十二年前,在一片荒芜之地上,“艺术北京”在北京开启了中国人自己的当代艺术博览会之路,作为行业的领跑者,经历着轮番的比对、冲击,“艺术北京”一路荆棘。十二年后,面对香港、上海的强势围剿,“艺术北京”的生存状态发生着巨变,用十二年的“筚路蓝缕”显得过分矫情,而现实是,缺少香港的黄金经济地位与上海的优质群众基础,一路摸索的“艺术北京”又一次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遇面前。

  无论如何,北京需要艺博会,最无可争议的,在北京的艺博会也当然需要继续升级,在这场漫长的“打怪升级”游戏中,“怪”在何方?

  十年来,当代艺术在北京地位变高了吗?

“艺术北京”创始人 董梦阳

  董梦阳:我认为一级市场在进步,大家买东西不再交流保值增值了,客人问的变成了“我放在家里哪儿”,这就是进步。艺术市场已经从简单的投资问题,到了大家都要消费的地方了。我觉得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我们艺术市场真正的基础,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我们不要怀念过去不正常的时代,在博览会,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消费人群,“艺术进入生活”,进入家庭,我认为是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但是这事儿当然也要慢慢来。

  高鹏:高低是在一定的参照下对比出的,要看它是和自身对比,还是和整个艺术市场对比。我觉得当代艺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而且大家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总体来说是向很积极方向发展的。因为好的艺术都是表达最真挚的人类情感和社会问题,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当代艺术,当大家越来越多的去关注艺术的本质,自然就越来越包容。

今日美术馆是北京最活跃的民营美术馆之一

  李东妊:当然是变高了。我身边购藏艺术品的朋友越来越多。这些年,整个国际的趋势都是这样的。

  彭玮: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当下,所以对当代艺术的热度应该是持续发酵的,没有特别激烈也没有跌入低谷。如果这里有个主语或者对象的话,当代艺术对于大众来说是个越来越熟悉的领域,至少相对十年前,受众扩大了,并有了它的影响力,并跨界横向发展。

  尤洋:当然是提高了。 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全世界大型城市的现代性进程都是相似的,当代艺术是今天城市文化特征的映射,不仅体现在市民阶层不断成长的视觉审美趣味上,也深刻和人们的精神需求链接在一起。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也是一个时代的巨轮。上一个时期的艺术和更为久远的艺术依然具备着价值,但这种价值愈发是通过时间差和历史坐标而体现的,当代艺术是一个共建的状态,蕴发着关于行动、关于当下日常之外的想象。艺术不是孤立存在于社会的,整个社会的当代性进程也是不可逆和飞速的,艺术上的体现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方面。

设计北京现场,以更容易为公众接受的“设计北京”的扩容,新一届“艺术北京”尝试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经过十年发展,北京的当代艺术市场状态如何?

  董梦阳:我认为是更良性了。如果看不到一个真正的消费人群,从业者总是提心吊胆的,经济不好了,他们是不是就不来了?我相信艺术品的消费只要开始了就停不下来,所以更多人进来我觉得是会让市场更良性发展。作为从业者来说,只需要专业的、诚实的去服务就好了。

今日美术馆馆长 高鹏

  高鹏:艺术市场的主体及主体职能都越来越明晰。但是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比如对艺术市场规则的管理与自律。

  李东妊:更合理了。像以前,很多人会更关注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投资”、“升值”是很重要的参考标准。现在能感觉到有一些变化,很多人,特别是很多留学回来的年轻人也开始进行一些收藏,他们的眼光是不同的。

  彭玮:就算经过了十年,相对西方我们的市场发展还只是历经了一个短暂岁月。这个行业里的各个环节上的人们还在努力让其完善,还有一些环节上需要更加的专业以及开拓创新。

以推出青年艺术家为己任的青年艺术家博览会青年艺术100启动展现场吸引大量对青年艺术感兴趣的人群

  伍劲:现在跟过去完全不一样,2007年的时候,市场是一个投资市场,现在完全不一样,现在是一个入场的人在考虑“我需要什么“、“我的家人需要什么”、“我的客厅需要什么”等问题的市场,是没有“泡沫”的。

  尤洋:在很多地区,市场产业链条的节点并不缺失,反而在中国,科技、资本对市场的敏感性度要远超过国际市场,使得我们的业态更为丰富 (另一面是更为动荡)。相对不够稳固的是各节点的权利责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平衡。当然,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历史并不长久,作为新兴市场,产业链条处在一个磨合和探索的阶段也是正常的。我建议要用历史的角度看待艺术市场,让自己的心理素质过硬一点。

2017第十二届艺术北京现场

  当代艺术博览会与当代艺术之间关系如何?

  董梦阳:我们做的当代艺术的博览会,其实更多是当下艺术的博览会,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实多种多样的,有古典的、有现代的,可能还有所谓当代的更观念的一些东西,都在这里呈现了,是这么一个“当代”的概念。因为我们面向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界的问题,我们面向的是一个消费市场的问题、大家接受度的问题。我们应该做的是中国人本分和诚实的事情,我们该学爬的时候就学爬,该走路的时候再走路,该跑的时候再跑,我觉得我们不要过早的想那些事情,有些东西我们真的需要几个人去跟国际对话,但是我想这不是这个社会的普遍需求。

  高鹏:相辅相成。

设计北京执行总监 李东妊

  李东妊:像我们“设计北京”作为“艺术北京”下面的一个版块,定位很清楚,就是“在艺术基础上做设计”。所以“设计北京”不是“艺术北京”单独做的设计博览会,而是在艺术中、与艺术有关的设计。所以我们这次一号馆和三号馆区分很清晰,一号馆是家具,三号馆是衍生产品。我们“设计北京”规模正在慢慢变大,我想这是时代、社会的需求导致的。

  彭玮:感觉这好像不是一个量级。

  伍劲:艺博会是画廊跟公共资源沟通非常重要的窗口,对我们来说也很依赖这个平台。比如“艺术北京”,是北京一级市场最重要的一个舞台,我们从画廊初创就一起走到现在,成为博览会最大的展商之一,是对这个平台充满期待的。艺博会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现场,是会影响到大家对北京艺术地位判断的,当然这也不仅仅是“艺术北京”的问题,但是博览会确实会影响 一个城市的地位,“艺术北京”做不好的话,北京在当代艺术中的城市地位是会动摇的。

邀请制的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是中国内地国际艺术博览会的标杆

  尤洋:我听到过一些声音,很多人认为像纽约、北京、巴黎、香港、上海等大都市中,画廊/博览会产业链跟不上艺术的发展节奏。我认为这两者并不是一个线性的关系。艺术博览会关注的艺术品而不是艺术,博览会的使命和动机也并不以艺术发展为首要目的。在今天艺术品和艺术的本质随着语境的变化可能会脱离,在博览会上选购作品的买家其动机也十分多元化。每年我都会去看很多艺术博览会,好像并没有看到过纯粹的“当代艺术博览会”。博览会从市场角度出发,有相当比重呈现的是现代主义风格的艺术作品,市场有市场的逻辑和道理,艺术发展有艺术发展的逻辑和道理。因此,我们回顾历史,常常会发现艺术发展的核心地区,并没有大量的艺术品交易;同时一些艺术家资源并不丰富的地区,却有着大量的博览会。这个现象并不奇怪,因为两者的业态在本质上就是两个方向,更何况,买家接受新式的艺术,也需要一个时间差。

  作为一个北京居民,最近我倒是关注六环外房价的变动。政府为何要剥离北京在行政、经济、文化上的多重城市功能?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尝试思考下。

以“小而精”打造出独特风格的ART 021代表一套完整的当代艺术市场体系

  当代艺术博览会在当代艺术生态中居于何种地位?

  董梦阳:说来惭愧。我也觉得博览会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力量,但是我们今天还“不是”,我想未来可以“是”,我们会努力“是”。因为博览会现场的那种集中体现,那种爆发式的体现会吸引更多人,会让人觉得这是市场的一个方向,或者被视为风向标。

  高鹏:博览会能够集中的呈现一段时间内当代艺术的面貌,既有总结性、又有前瞻性,所以它的价值举足轻重。博览会的成长也分很多的阶段,看上去就会有一些起伏,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 彭玮

  彭玮:博览会是重要的一环,大家还是寄希望于能够在博览会的平台上对新的资源有所发掘和拓展。这分量受着市场大环境的影响有所起伏,但基本像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一样,没有大起大落。

  夏季风:以一个博览会作为一个城市的艺术指标可能未必是那么真实的反应一个城市的艺术水准。比如香港,最好的博览会在那里,它是交易中心,是亚洲艺术品交易中心,这个无可争议,但是说香港是艺术创作最旺盛的地方,好像也未必。同样的,上海现在崛起特别快,但是从当代艺术的创作甚至消费水准来看,北京肯定不比上海差。

香港巴塞尔作为亚洲顶级艺术博览会,或许并不是北京艺博会的未来

  尤洋:相比较其他城市,虽然中国第一个艺术博览会在广州举办,北京的艺术博览会也有着很长的历史,同时在类型上也更为丰富,这些博览会在艺术市场发展和城市发展的相应阶段上进行了各自的探索,也为后来亚洲范围博览会市场的发展提供着宝贵经验。我记得2005-2006年在北京同城的CIGE和艺术北京陆续举办时,总共有将近300家画廊,也是高古轩、KuKje、小山登美夫等顶级交易商首次试水中国艺术市场。同时这两家博览会也吸引了各地的博览会同行来考察,这些同行在2008年后陆续创办了香港、上海、新加坡、台北等地的优秀博览会。

  这些博览会中最为坚挺的是即将举办下一届展会的“艺术北京”。我非常尊敬艺术北京创始人董梦阳先生还有李孟夏、金岛、池刚、李东妊等团队领导者,平时我们也经常探讨艺术博览会对于城市、对于行业生态的功能与责任担当。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艺术北京博览会依然保持着全球参观人数最多的记录。这一方面表明了北京的公众对文化项目的高涨热情,同时我相信门票收入也十分可观,为博览会获得商业利润拓展了渠道。从这个角度来看,北京的优势比较明显。当然近年来香港和上海的博览会在链接公众的工作上,发展也很迅速,好像参观人数逐渐接近艺术北京。

  艺术博览会既是一个公共文化平台,也是一个业内交易平台。北京的画廊、艺术家、策展人数量目前在亚洲范围内占优,画廊参与展会的成本相对节省一些。我们没有办法单纯的用作品质量来判断不同市场地区的博览会的优劣。我一直相信市场有市场的规律,比如用时尚行业来类比的话,可能一个做手包的奢侈品牌,当他测算出消费者更在意名贵材质、东方情怀、还是限量概念时,就会推出相应的产品。艺术品交易平台也是这样,没有绝对的优劣,比拼的是对所在区域市场的判断和服务专业程度。

  目前北京的艺术博览会,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高鹏:北京的艺术博览会在规模性和灵活性上更有优势,我可以在一个博览会里看到艺术市场很多层面。加上地域优势,北京博览会是华北地区必须关注的艺术盛会。

  彭玮:一年一次聚会,拓展,研究,学习的理由。

艺术专栏作家、UCCA副馆长 尤洋

  尤洋:我的工作与艺术市场关联不是很多,所以各地的艺术博览会我都会关注但不一定专程到访参观。今年会参加的艺术北京/设计北京的两个论坛对话活动,此外UCCA旗下的Dorm书店会参加设计北京博览会,我也期待观众对Dorm的反应。同时我最好奇艺术行业以外的公众,他们在博览会中,所提下的对艺术的期待、判断和思考。其实我在博览会中观察观众的时间,要比看艺术作品的时间多多了。

  从博览会角度来说,北京目前面对的最大危机是什么?

  高鹏:最大的危机就是香港和上海的博览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北京的优秀画廊及优秀艺术家有更多选择,加上税务上的系列问题,导致北京的艺术博览会不得不做的更好,当然这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

  彭玮:持续不断的创新力和影响力。

  尤洋:北方城市的服务行业的水准可能粗糙一点,艺术博览会的主办方是否能够突破行业环境的局限,打造更为高服务质量的博览会,是一个挑战。第二点是克服盲目的虚荣,比如将工作重心放在邀请所谓明星展商。我一直强调市场有市场的规律,研究好自己所在的区域市场特征,再邀请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应画廊来参加,才是符合商业规则供需关系的双赢。再有就是人才储备好像一直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比如为了实现上述的观点,博览会行业必然需要专业的商业市场调查人员和相应理论,才能够让投入产出比最大化,才能够更准确的映射出市场的供需关系。

离开国贸的CIGE在国家会议中心寻找艺博会在北京的新生存方式

  北京还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城市吗?

  董梦阳:北京还是画廊的重镇,艺术的重镇。

  高鹏:我觉得目前为止还是。作为文化及政治中心,北京的文化传承及政策引导都是艺术市场的风向标。

  彭玮:是。毕竟这里有着顶级的艺术院校,有着最前沿的艺术资讯和资源配置,也有着从四面八方而来的艺术家们,是最鲜活的艺术发生场。

  伍劲:显而易见的是北京有最多的艺术人口,艺术在这里产生,因此是有中心意义的。但是随着上海几个私人美术馆及博览会的崛起,我觉得其实挺动摇北京当代艺术中心地位的,在展出和交易两个环节上,北京做得有些不好,影响了大家对北京的信心。

  夏季风:很显然,从“八五新潮”开始,北京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绝对化的中心,但是现在是一个多中心化的时代,上海、香港、深圳等等都可以是中心,现在就是“去中心化”的趋势越来越快。

  尤洋:全世界的政治经济都已经开始多极化了,在未来艺术的地域可能也逐渐的去核心化了。我能够感受到从产业层面,一些新兴地区的发展开始令北京的同行们有一点警惕,去年开始北京随之出现了更多艺术营销活动。但是我个人认为:当发展需要你成为核心城市的话,你不想成为核心城市也没有用;反过来是如果发展的需求需要去核心化的话,你坚持成为核心城市也没有用。

  北京有哪些优势是别的城市难以比拟的?

  董梦阳:十几年前第一次去巴塞尔,我的感觉就是一点都不沮丧,而是兴奋,因为在那里能看到我们的未来。当你坚信人们对文明、读艺术、对文化的需求不是一个种族的专利,也不是一个社会制度的专利,而是人性必须的时候,回想我们国家之大、人口之多,就可以想见那样一个壮观的未来。

  高鹏: 北京在不同层次的资源可能更加丰富,在整个资源交换互动的过程中,也更加包容。但北京需要每一个环节都要做的更透更精,就会使这个城市的各种资源更好利用起来,激发潜力。

  李东妊:北京是亚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文化影响力是很大的,艺术当然在这儿会有优势。

  彭玮:如果按天时地利人和来说的话,北京有地利和人和。优势在我看来发挥了一半不到吧。

  伍劲:北京是文化中心,照理说有最好的环境,理论上应该有相当的优势,有中国富裕阶层最多的人口,有文化水平最高的行业人士,从市场角度来说,北京也有巨大的收藏者的人群。

  尤洋:艺术产业的发展也同样需要用类似PESTEL等准则来分析环境因素。除去城市社会氛围,新技术注入和经济发展大盘等优势因素以外,政策的支持同样重要。在制定/修订政策的操作层面,考察北京的艺术博览会可能要方便一点。同时,北京的文化类企业近年来的融资环境比较突出,这在和艺术博览会的横向合作层面应该会产生推动。

主打青春牌的“Hi21”尝试提供一种更亲近大众的博览会模式

  如何看待博览会在上海与北京的背景环境?北京与上海之间存在哪些难以跨越的距离?

  董梦阳:北京是我们的首都,辐射力以及多元的包容性,都会对博览会的形成、博览会的内容、博览会产生的购买发生一些作用。亚洲没有任何一个首都城市像北京一样这么有影响力,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能否借力推动我们的或者亚洲的艺术,或者东方的文化。

  高鹏:非要拿北京和上海比的话,城市属性不可忽略,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和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在城市定位、政策支持、资本参与等各方面都不是单一的不同。近几年,上海的资本更充分,环境良好,城市对艺术参与度也比较高。

  李东妊:我非常认同董梦阳董总的观点,“艺术北京”就是一个落在“北京”的中国本土博览会。“本地化”可能看起来不是很“先进”,但是确实最有“根本”的。

  彭玮:北京有厚重的传统文化,历史传承和。 气息,上海相对轻松,各有千秋,也各有各的局限。这种距离是地域性的,也是历史性,文化性的。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 夏季风

  夏季风:其实对北京来说,这样的状态2005-2009年已经经历过了。当时尤伦斯为代表的一大批美术馆都在崛起。北京现在的状态应该是进入了一种常态,对北京来说,上海现在在经历的它都已经经历过了,可能“懒得”去做了。从差异上来说,上海官方、政府的推动是很大的,北京这一块政府介入比较少,那么这些政府的介入是受到什么影响呢?我认为还是像北京、798等等给到他们的一些触动和启示的。从美术馆来看,上海的崛起很快,但是从画廊的质量、数量上来看,北京还是中国最多的。当然上海这几年确实有很多亮点,这些亮点让上海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下“爆发”出来了。但是上海也会进入到一个常态化的状态,不可能一直处在亢奋期。常态化是最折磨人的,也更考验人,这意味着一个展览不需要借助外力还要继续保持质量、水准,难度更大。

  尤洋:北京和上海之前好像越来越没有距离。艺术品的流通,藏家的构成,甚至博览会从业人员的流动均愈发便捷。谈到不同的城市环境,如果之于公众,把博览会看做是一个流行文化产品的话,那么和话剧、音乐会、时尚商城、酒吧等其他时尚文化活动和地标一样,我想上海的观众群体在接受速度上会快一些,北京可能有一个滞后期,也因此我们看到上海的博览会和具备这样属性的美术馆展览在观众数量上增长飞速。

无论如何,上海私人美术馆一系列“流行展览”所带来的公众效应确实是北京现在缺少的,图为龙美术馆 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回顾展 展览现场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推出或筹办艺术博览会,当下国内也已经有了亚洲顶级的香港巴塞尔与博览会市场特别热闹的上海,在你看来,北京的机会再哪里?

  董梦阳:我总说不出来什么亮点,只是今年的“艺术北京”我们仍然在努力去做一些接地气的事,包括扩大我们的“设计北京”板块,希望借此提供更多与公众接触、向公众推广艺术的机会。我希望会出现更多符合艺术规律和标准的、价格更容易接受的好的艺术品提供给大家。

  高鹏:这个问题要从不同层面去看,每个城市的特色和人群都不一样,艺术市场上的任何环节都不是艺术圈自娱自乐的事情,尤其是博览会,它更是从属于这个城市和市民的。所以,不同地区的博览会就是为了更加方便当地人民参与其中,况且中国市场巨大,在这种情况下,热闹也好,冷清也好,精致也好,庞大也好都有它的价值。

  彭玮:认清楚自己,坚持做好自己,让这个城市需要自己特色的博览会,做到不可缺失。

“Hi21”出品人 伍劲

  伍劲:其实北京可能也很容易组织反击,毕竟基础还在,我想势必会有人来做这件事,在中国的文化中心,做一个最核心的文化舞台上,一定会有人出现。现在舞台就在这里,只是缺少发动机和推动者。

  夏季风:比如“艺术北京”,现在来看明显不是巴塞尔的那种模式,我认为北京艺博会的未来要博览会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目的来做,也不可能所有博览会都一样,那又是同质化的问题了。在发展过程中方向是不会有错的,遇到问题也都是正常的。我觉得主要是博览会的组委会,作为经营企业的机构要有自己的方向。

  尤洋:民营美术馆的兴起。其诉求动机来自多个方面,不仅仅出于公众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那么近年来各地博览会的兴起,其动机也可能不是艺术市场的单一需求。香港巴塞尔和上海021、西岸博览会其实也很务实,他们对于所在的区域性市场有着精准的定位。如果不是太在乎博览会的传统商业模式的话,那么宏观来看对于城市文化建设是多多有益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艺术资源不是很丰富的城市,用交易平台来吸引公众和政府文化产业部门的关注,应该是行而有效的方式,或许也能改城市产业升级带来一些实践层面的帮助。博览会遍地开花,我相信北京作为中国艺术产业最资深的地域,必然会在这个形势下开拓出新的模式。新兴行业中出现地域性的竞争,肯定是一个好事情也是必然阶段,特别是客观来看,当代艺术品交易量和展览观众其实依然非常有限的局面下。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