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快讯】当传统工艺遇到艺术家 是“物是人为”还是“物是人非”?
2017-05-05 18:16:43 未知
“物是人为——考工、立异和斜出”展览开幕式现场
“物是人为——考工、立异和斜出”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 2017年5月5日下午,“物是人为——考工、立异和斜出”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展览分为“考工”“立异”以及“斜出”三个单元,以工匠、学者、专家等各类人士的不同视角观察传统工艺在当下的存在状态。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大都以跨学科的方式参与创作,以深入的个案研究、艺术家工作状态的还原等方式共同探讨在人的主动参与下,“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物是人为——考工、立异和斜出”展览开幕式上众嘉宾合影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在展览开幕式上说道:“一方面,广东美术馆曾经有一段相当辉煌的历史,在当下的全国艺术格调中是很难超越,所以我们需要创造一种新的运作和策展机制,新的美术馆运作思路,新的观察方法,才能在未来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本次展览就是我们新的机制的一种尝试。另一方面,广东美术馆的学术思路很清晰,我们在对广东近现代美术的研究、展览,传播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在国际语境下对当代艺术生态进行调查研究和策划,与学界进行沟通,注入新的活力,希望与大家共同努力创造广东美术新局面。”
中山大学视觉文化中心主任、教授冯原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本次展览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教师刘庆元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参展艺术家代表、广州美术学院教师陈晓阳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中山大学视觉文化中心主任、教授冯原认为本次展览联系了当代的两个背景:乡村建设和工匠精神,而这两者又跟当下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有关。“从这个展览的呈现状态来看,各位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表达并不是简单的对于传统的重复,通过我的个人实践我也这么看,人类不可能重新踏入传统的河流中,我们一定要站在当代的立场来讨论,来理解今天我们对传统的重新定义。各位艺术家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对传统艺术的框架进行表达,这些表达就蕴含在各自对社会现象,包括对传统的工艺和材料的探索中。”
“物是人为——考工、立异和斜出”展览现场
“物是人为”强调两个普通问题,一个是人的作用,即人的存在,人的参与,人的融入;另一个是人的时间性。任何事物都是在时间的浸泡中才会发出不同的味道,因此本次展览有意地规避了快餐式的东西。“考工、立异和斜出”三个部分是相互映照的关系,展览呈现的是不同单元的日常工作切片,它们互相串联彼此。
“物是人为——考工、立异和斜出”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教师刘庆元在开幕式上详细说明了本次展览的由来、构成和意欲探讨的问题。他说道“在梳理这个展览框架的基础上,我找了三个点,第一个是考工记事,邀请了一些学者、专家还有一些工匠,看他们是怎么观察怎么梳理我们的过去、当下的劳作。第二个是立异,在这个版块,我邀请了很多艺术家、设计师,我希望他们是一个工作室的状态。这种工作室状态的展示就不再是一个静态的展示,因为有很多痕迹和线索值得我们去观察,让我们对一些基本的认识产生一些追问。第三个版块是斜出,这里邀请了三个非官方视野中的个案,他们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值得我们去关注。”
“物是人为——考工、立异和斜出”展览现场
无论对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考工记事,还是还原当下个体知识生产的研究现场,又或者是实践过程中引发的身份多向,这一切都指向于一个身处平行世界的时间对应和自我接近。知识,既是生存之道,也是应变之思。无论如何依傍和使用知识,或是在具体实践中发现“另一种知识”。重要的是,在你试图将生产实践转化为一种智慧能量之前,它还只是旷野中的一堆暗火,一丛野草,一些噪音。
“物是人为——考工、立异和斜出”展览现场
在艺术工作者和工匠的世界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物化/物性”的研习、实验和更新。这种由观看所激发的身体感知与判断、讨论和思考,仍然在以一种“具体实践”的方式应对时间的考验和问题的磨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时光耕种机”。随之产生的丰富多元的感知方式和行为意识,让我们不停地反观自身,迎来送往。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5月27日。
(责任编辑:陈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