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至中和之境,体会行书节奏中的情绪

2017-05-08 14:25:51 汪碧刚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汪碧刚

  我真正研习书法,是从2005年底才开始的,确切地说是近几年才“渐入佳境” ,但我尤其痴迷行书。

  行书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在中国书法诸体中,行书的实用性最强、流行最广、影响也最大。魏晋之后的书法名家无人不写行书,以行书传世者更大有人在。降及宋元直至现代,行书更成为引导书坛潮流的主角。

  我的恩师李铎是当代书法大家,尤擅行书,他曾题词与我:“习书之道有八字不可或缺,即兴趣、勤奋、悟性、路径,其中路径不外临、立、变、创。 ”多年来,我谨遵教诲,探索实践,寄情笔墨。

  临习是学书必经之路。和学习其它书体一样,要多向前人学习,吸取众家之长。古代的大师和书法界的先辈们已经总结出了基本的艺术法则和评判标准,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印证。学习行书,强化基础的临帖是关键,它训练大脑的理解能力和手腕的模仿能力。其实,并没有谁是天才一学就会的,必须经过长期的练习。“勤能补拙,悟则生灵。 ”临习中学会归纳总结。名师的笔法指点要与书本的理论基础相结合。实践中我总结:长线起笔要按锋,而且笔锋的着纸、铺毫、轻提、转向等连贯动作要在一刹那间完成,收笔要稳健、果断。

  字的结体和笔调要有节奏、有变化,如写“江河” ,要有奔腾澎湃之势;写“山石” ,要有庄重稳妥之感;写“龙虎” ,要有啸天威猛之态等等。而且,在临摹的时候,也要注意观察大师名家的每一笔变化以及讲解。我在临帖的时候都会先读帖,看看大师是怎么写出每一笔的,想想他为什么要把这一笔写成这样,在自己写的时候就会想到,笔下自然就表达出来了。但在变化甚至夸张中要避免狂怪、失去美感;虽然恣意挥洒,但又不失法度。我在临帖的时候就发现,大师名家写出的字看起来很随意,但是每一笔收笔的时候都特别稳重,这也是他们的字耐看耐学的要诀。

  行书以楷书为功底,尤其是其框架结构,易平稳凝重。但是仍要注意笔画的变化,如横、竖、撇、捺、点、折钩等,不要拘泥于一种钩法。行书执笔要松,行笔不能缓。有时,逆锋起笔、落笔的抖动、飞白的出现,也是极有情趣的。刚开始,速度较快会带来不精确,但是时间长了会逐渐好起来,中间要慢慢临摹一些字,在平稳和流畅中慢慢磨合,也不要一味写得慢,慢就痴。另外,写行书,墨不要太浓,浓则滞笔;也不要太淡,太淡则灰暗无神。到了一切中和的境界时,就去体会一下行书节奏中那种若有若无的情绪。写字如音乐,跌宕起伏中见韵味,值得慢慢欣赏与品味。

  书法是动手的艺术,应用学科,书是“写” ,法是“度” ,书中有法。但若只会写,没有悟,便是写字匠,没有文化,字无变化,不能称之为书法家。从这个意识上说,我只能叫写字,离书法家甚远。而从广义上说,国家推行中小学“书法进课堂” ,我也曾为之呼吁, “书法”我权且用之吧。“方向、逻辑、方法”是我的六字法宝,无论是书法创作,或是学术研究,概莫能外——方向准确,逻辑清晰,方法得当,定能成事。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9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9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