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用传统颠覆传统 用经典致敬经典

2017-05-09 11:44:02 董晨、冯圆芳

绣品《马远·水图》(局部)

  绣了40年的姚惠芬,突然觉得自己不会绣了。

  受邀参加5月开幕的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苏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惠芬需要以南宋名画《骷髅幻戏图》为蓝本,拿出一组苏绣创新版。与以往不同,这次的作品要和当代艺术家邬建安合作完成。这就意味着,从构思到针法,都将是一次“对传统的颠覆”。

  昨天,已经到达意大利正忙着布展的姚惠芬通过视频接受了记者采访。“让作品说话,让针法表达。希望这种新的刺绣语言可以得到世界观众的认可。”在她的这组作品中,苏绣不再是勾勒花草、绣制纹样的平面呈现,而是能承载当下人们精神意涵的一种艺术表达,姚惠芬把这称为“苏绣语言的当代性”。

  传承不是一成不变 有改变才能有发展

  简针绣、双面三异绣……这些年,姚惠芬不是没探索过创新,但这次和当代艺术的牵手,却让她第一次开始“质疑自己”。

  “最大的障碍,来自自己。苏绣的绣法其实已变得相对程式化,不同的内容怎么绣,‘一招一式’都有明确的说法。所以,对这一次苏绣表现形式的创新,我们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姚惠芬并不讳言困惑。“打乱苏绣的‘条条框框’,如把原来绣衣服纹饰的针法用在人物脸部……这样的活儿,可怎么干?”前前后后,因为抱怨“瞎折腾”而离开的绣娘有十多名。屡屡得不到认可,坐在未完成的绣品前,“陷入死胡同”的姚惠芬感到穿过绣面的每一针都如千钧重……她感觉真的绣不下去了。

  苦闷之中,姚惠芬重回工作室,坐在师父的画像前寻求“答案”。与别人不同,姚惠芬的工作室并没放各种奖项,而是挂出了自己的师承关系谱系图。身为清末仿真绣大师沈寿的第四代传人,姚惠芬一遍遍地凝视着这位素未谋面的“祖师父”,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当年,沈寿正是改变了以往刺绣中平铺直套的针法,按自然物的形状旋转铺绣,开“仿真绣”一代新风,使苏绣艺术达到了新的境界。

  想到此,姚惠芬重燃信心:老路是走不了了!这一次,一定要为苏绣闯出条新路来!

  创新“语言” 把苏绣针法“翻个底朝天”

  “对一部文学作品来说,文字是它的语言;对一幅画来说,色彩和线条是它的语言。苏绣的针法,就是它的语言。”姚惠芬说。

  《骷髅幻戏图》中,妇人,婴孩,大骷髅和小骷髅,整个画面中生与死、老与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邬建安看来,这幅画罕见地冲破了“未知生,焉知死”的思维窠臼,似乎暗示生死不过是“幻戏”一场。常常观摩当代艺术展的姚惠芬则从中看到了画家的深刻思考。反复凝视,反复咂摸,姚惠芬在心里默默地把苏绣的上百种针法倒腾了个遍……

  “五一”小长假期间,姚惠芬和妹妹姚慧琴在绣馆里,对着摆成一排的九幅《骷髅幻戏图》对记者说,“这一幅是按照传统绣法绣制的,用的针法大概有七八种;另外8幅则是打破传统,前所未有地将以平针为主的40多种传统针法融会贯通,用于每一幅作品中,每一幅的针法结构都不一样。”

  古老苏绣要“照进”现实人生,除了要变革内容,还要创新刺绣“语言”。“对于苏绣来说,语言也是艺术家理解和描绘世界的媒介。”邬建安说。把骷髅纳入苏绣的表现范围,也算“破天荒头一遭”。姚惠芬和妹妹带着绣娘,对作品的针法和局部用色做了大胆探索——在一幅作品中融会贯通数十种针法,在具体的纹路和色彩运用上大胆突破常规,如妇人的头发变成了蓝色,骷髅的眼睛竟发出幽幽的光芒……“语言”在极致的变幻中真正成为了“思想的家”。对此,省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赵鲁刚就对记者说,“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发展,用传统的方式颠覆传统,用新的经典致敬经典,这样的探索值得肯定。”

  中国元素入展 不是“倒卖土特产”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总主题是“艺术永生”,中国馆的主题则是“不息”。中国馆由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担任策展人,他将率汤南南、邬建安两位当代艺术家和汪天稳、姚惠芬两位非遗传人共同参展。作为传统艺术的代表,皮影和苏绣将在威尼斯上演和当代艺术跨界牵手的好戏。

  威尼斯双年展,素来是当代艺术的圣殿。随着非遗的进入,质疑之声也随之而来,“是不是把传统艺术当成大熊猫,让老外去看稀奇?”

  面对质疑,邱志杰很坦然,“表现中国元素,决不是倒卖‘土特产’!”在他看来,每一位中国艺术家都有着各自的师承,正是在这样的代代相传接力中,聚集起了不息的能量场。这就是中国艺术和中华文明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秘密,也是中国对“艺术永生”这一主题的解答。“艺术离不开传统文脉。当下,单件作品的每一次再创造,都是已经持续千年的创造的延续与推进,这里面有着代际传递的能量。现在要做的是中国艺术的当代版本。”

  此次参展,两位非遗传承人与两位当代艺术家两两合作。除了《骷髅幻戏图》,姚惠芬还与汤南南合作了《遗忘之海》,与邱志杰合作了《精卫》,独立绣制了《马远·水图》等作品。 邱志杰在和记者交流时就说,每一件小小艺术品的背后都绵延着艺术发展、代际传承的“不息”文脉,让传统艺术在古与今、传统与先锋的张力中焕发新的活力。

  邱志杰进一步解释说,呈现中国元素,讲述中国故事,不是为了让老外“看稀奇”,而要把中国文化、中国的思想真正地送出去。“皮影、苏绣,只有积极地使用它,才能变成世界元素。正是这些‘民艺’与中国当代艺术的碰撞,才构成了当代中国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质。世界舞台上不能没有中国的声音,只有发声才能避免被边缘化,才能阐释一个真正的中国。”

  不过,像姚惠芬这样的传统民艺大师要想适应威尼斯舞台,还需经历脱胎换骨的淬炼历程。威尼斯双年展之于他们,恰似存在主义戏剧常设的“极限境遇”,迫使主人公做出改变。赵鲁刚就说,“只有提供为难之境地,才能激发艺术家的潜能。这种改变,让传统迸发出现代光芒,让作品更好地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责任编辑:英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