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杨卫:认识刘治

2017-05-15 09:25:04 杨卫

  我与刘治结识,是通过酒。这似乎有点离谱,显得不太庄重,但确实是酒让我们敞开心扉,了解了彼此心里所认同的那种酒神精神。尼采反对理性,推崇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就在于他看出了理性的圈套束缚了人的真性情,而酒神精神却是一种心理的释怀,更是一种思想的解放。我想,我与刘治交好,大概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性情吧。

  性情是一种人格的磁场,能把相通之人不远万里吸引到一块。这也正所谓惺惺惜惺惺,魏晋时期的阮籍和嵇康是这样,今天的我与刘治也是这样。

  其实,刘治比我年长许多,属于我的长辈,而且他远在哈尔滨,我在北京,相隔千山万水。可不知道为什么,自从跟他碰过杯以后,每次在别的场合端起杯来,我总会不时地想起他。看来,年龄不是认识的隔膜,距离也绝非交流的障碍。

  刘治出生在东北,几乎一辈子生活在哈尔滨,自六十年代开始他便在一所艺校任教,培养了无数的学生。他的学生中现在有许多人已经功成名就,成了风头浪尖上的人物,而刘治却依然蜗居在他那哈尔滨的小屋,守着一块块纯净的画布,默默地耕耘着自己的园地。曾有人为他抱不平,认为凭他的绘画天赋与才情,本可以在艺坛获得更大的声望。可刘治却是嘿嘿一笑,说:“人各有志,有的人憧憬阳光道,而有的人则向往独木桥,但无论是阳光道还是独木桥,走好了都能呈现出斑斓的色彩。”

  这就是刘治,一个真挚而朴实的老艺术家。

  刘治的绘画主要是风景,风格上秉承了表现主义的思路,一向注重于主观的情绪。这很像他这个人,像他端起杯来就要一醉方休的神态。我钦佩他的这种性格,更着迷于他画面中灿烂的意向。在我看来,没有激情洋溢的内心,绝营造不出这样热情似火的画面;而如果没有这种热情似火的画面在身边点燃,那么我们的生活便会黯然失色,失去感动与神往。

  上帝看到了大地一片黑暗时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刘治看到了生活一如继往的单调时也说:要有色彩,于是便有了斑斓。

  我甚至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哈尔滨这座城市没有像刘治这样的一些艺术家如此热烈地去表现,也许我们还真的看不到哈尔滨的朝霞,也似乎体会不到哈尔滨的春天。从这个意义上,我认识到刘治的风景画,其实并不在于他画的本身,而在于他通过心性的穿越,用画布赋予了一座城市阳光明媚的性格。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我只想说:城市不在大,有人则兴。其实,一个城市的气象,往往是通过一个人的气质传递出来的,这就如同一种文化传统的继承不是通过口号,而必须要有具体的人来承担一样。至少对于我,哈尔滨这座遥远的北方冰城,是跟刘治这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刘治,我便走不进哈尔滨的内部,也理解不到朝阳下的哈尔滨所放射出来的真情。

  事实上,自印象派赋予风景画以主观的感受以来,风景画就已经不再是单纯地表现外部世界了,而变成了内在的体验,即由原来的观看变成了如何观看。这一视觉上的革命催促了后来现代艺术的产生,使艺术史逻辑从原来看到的外部世界最后转换到了直接表现只可感知的内部世界,并由此衍生出了许许多多标新立异的观念。然而,由于内部世界具有虚幻、模糊、游离、多样,以及隐秘、不可见的特点,这又使得艺术家在其内在的体验与认知过程,容易走向个体的夸大和自我的虚构。结果是艺术家在原本自觉的自我认识、自我发现中,因为这种夸大和虚构,而对自己进行长期的、神经质的暗示,最终不自觉地造成自我的裂变,从而反过来破碎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这,就是艺术史发展的悖论。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悖论中,我理解了刘治说过的“有人憧憬阳光道,而有人则向往独木桥”那句话,也明白了他为什么没有完全走向现代主义的抽象,而是要回溯到印象派时期的风格来表现他所热爱的哈尔滨。因有只有借助于那样一种风格的呈现,他才能通过走进对象而获得相对完整的自身。

  2007.8.6于通州

(责任编辑:张桂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