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艺术金融发展年度研究报告发布

2017-05-15 09:50:08 未知

  据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艺术金融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5)》主笔西沐教授介绍,纵观2015年,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经历了非常不平凡的一年。之所以称之为非常不平凡的一年,最为关键的就是,中国艺术金融市场凸显出了“五大效应,三大瓶颈”这一发展的现实格局,这也是中国艺术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不能不关注的亮点。其中,2015年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五大效应,主要是指:

  一是艺术金融的发展效应。虽然在前几年的发展中,中国艺术金融面对不少问题,也出现了不少风险事件,但艺术金融作为一种前沿性、创新性较强的特种金融业态,还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群与资本的关注,形成了比较强的品牌效应与认知度,从而使艺术金融的发展热度并没有随着时间与风险的出现而降温,反而吸引了更多的资源聚合来创新、探索和发展。

  二是逆市发展效应。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艺术品市场不景气与不断萎缩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规模进一步得到提升;另一个是在主流的金融业态,如银行、信托、保险等介入不积极、障碍较大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快速发展,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两个主要的方面相互支持,形成了中国艺术金融逆市发展效应。

  三是增量创新效应。中国艺术金融在传统的金融主战场进展不大的情况下,在系统内在驱动与强大的外部需求牵引下,创新发展的效果明显。一方面是艺术品资本市场快速启动,一批艺术品企业上市,一些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被并购入上市企业资产中;另一方面平台化资产交易发展迅速,互联网艺术金融的发展有突破等等。这些创新效应在2015年间,尤其让人感到兴奋。

  四是领跑效应。在近几年市场与大的环境趋近下行的情况下,中国艺术品资产化的发展却出现极为重要的“挤出效应”,在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突破发展的带动下,可以说2015年中国艺术金融市场的发展一枝独秀,特别是在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资域,无论是前沿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前沿的发展,都在引领或正在引领世界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发展的潮流,表现出较为强势的领跑效应。

  五是互联网效应。主要表现就是艺术金融发展的互联网格局明显,有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艺术金融介入艺术电商的趋势明显。随着艺术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的不断建立与完善,艺术金融,特别是互联网艺术金融与艺术电商的融合发展,会进一步激发新业态的生发与艺术金融的成长。二是互联网艺术金融发展的势头可期。特别是基于艺术品及其资产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发展完善基础上的艺术众筹、P2P的发展会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

  2015年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三大瓶颈,主要是指:

  一是传统金融业态的介入度不高,有的业态可以用极低来表示,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艺术金融发展的竞争还有待进一步强化与深入,传统金融业态的创新动力与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当然,这有赖于中国金融化市场化发展的深化,有赖于进一步打破垄断,打破趋同化竞争的市场格局,有赖于市场差异化竞争格局的形成。

  二是以艺术品“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大众化)”为主线的资产化机制与平台建构,需要进一步聚合发展的动力,提高发展的竞争能力与速度。这个方面的滞后发展已经成为核心性的瓶颈。亟需要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平台化战略及其作用的认知,推动政府引导,业界进行跨界的强化发展与推动,从而使艺术品及其资源的平台化建构发挥突破瓶颈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前沿理论、实践前沿的研究提升及产业与市场的支撑体系发育不畅、缓慢,已经成为中国艺术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础性障碍与瓶颈。目前,不少关于艺术金融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灭有围绕或者是触及艺术品及其资源这一核心领域,而是更多地围绕外围领域去分析探索,这样很难从根本上发挥前沿的引领与推动作用。

  通过报告分析可以看出,2015年中国艺术金融虽然在大环境困难的情况下,但仍焕发出的发展活力与动力,使人们对2016年艺术金融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期望。对于这种期望,该年度报告指出,最主要的集中在以下几个大的战略层面:

  第一层面,是面对新常态与供应侧改革的命题,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如何满足与创造有效需求。

  特别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面对供应侧改革的命题,追求突破发展,也是研究报告关注的一个重点。毕竟,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中国艺术品市场有不少新的特性与状况,急需要在新的发展理念下,针对中国艺术金融发展过程中满足与创造有效需求方面,要做出更加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同时,针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深化发展,研究报告还对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一些重点性工作进行了分析。我们知道,市场的核心要素与主线是供求关系。从供需层面来讲,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供给过度市场化,需求过度不市场化。目前,我们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在供求层面上,有两个基本面上的状况应引起人们充分地注意,那就是表面上供给泛滥,而实际上却是有效供给不足的现实。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除了资本的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底气不足。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状况从市场的最底层决定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未来走势与内在的结构。表现在:

  一个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供给面过度市场化而需求面未过度市场化的状况,在当今艺术品资本的广泛参与并极力推动下,仍未能有效地改变其现有的格局,这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大势。资本“掐尖”追高并未能有效的带动供给面过度市场化的态势:一面是画家的汪洋大海与粗制滥造海量的“作品”,一面是高处不胜寒的经典名家与一幅幅天价作品的行走,供求关系的状况已经到了一个极端扭曲的节点,其现象就是可供追捧的经典之作不是多了,而是少得可怜,艺术品市场只能以天价这种形式来呼唤经典。

  第二个是在需求面市场化水平有所转变的条件下,供给面市场化过度并未能改变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有效供给的保证。主要的原因还是结构上的问题。也就是说,可以满足需求面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并没有随着其数量的增加而提高了其质量,或是提升其应有的价值。供给面的过度市场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数量上的泛滥。更具体地讲,供给面上的更多地是非艺术品,更多地是“行活”或是“地摊”货。典范性艺术家与经典性作品仍是一品难寻。这也是为什么在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一边是过力的供给,一边是需求面在追逐天价;一边是拍卖市场的高预期,一边是现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大面积的波澜不惊,并走向迅速萎缩的现状。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这种供需局面需要尽快改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艺术品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市场高速发展及世界经济大势不稳定的双重挤压下,中国艺术品市场所积累的大量问题不断消解,而一些涉及中国艺术品市场体制、运作机制、市场体系及政策方面的“硬”问题却不断地显露,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纵深发展,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这明确地预示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转型发展已经进入不断攻坚的基本阶段。而这种转型,就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新的供需关系重新塑造与建立的过程。

  为此,研究报告分析指出,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更为急迫的是需求改革,而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是进一步推进艺术品市场需求改革的重要手段与工具。针对这种情况,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需求过度不市场化,需要进一步提升有效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我们要培育与植入企业家精神,为艺术品市场需求改革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流。其次是探求提升有效需求的路径,关于提升有效需求的路径不外乎有三个大的方面:挖掘需求、释放需求及创造需求。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供给过度市场化,需要进一步提升有效供给。随着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生态链的建构与成熟,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正在由过度重视融资、收益而轻视服务不断向更加强调艺术金融的服务功能转变,而消费金融产业链是一个重要的方向,这一方向的重心就是不断提升与发现培育有效需求及其路径。

  研究报告在研究分析过程中同时提出,发展艺术消费,特别是终端艺术消费无疑是重要的,也是正确的。但如果一味地强调发展艺术消费而不去解决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发展起来的艺术消费市场就可能只是低端的,甚或是畸形的。

  所以,我们提出并反复强调,挖掘需求、释放需求、创造需求,核心就是要解决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重点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退出机制的建构与培育,本质是推进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进程及资产流转问题,最终是发展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现实需求,提升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有效供给。这是中国艺术金融近期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核心性的工作。

  第二层面,是进一步在关键领域核心环节进行艺术金融增量创新突破,稳步做强做大中国艺术金融市场与规模。

  核心是利用“平台+互联网”机制,使艺术品投资打开了大众化的大门,主要有三个大的方向:

  一是基于平台化的交易模式创新,如艺术电商的发展、艺术品实物集成电子化交易模式的创新探索。

  二是互联网艺术金融的开拓发展,表现为以P2P、艺术众筹等为主体的产品体系的不断推出与运营。这一阶段,通过“互联网+”机制,使交易更便捷、安全,门槛更低。

  三是发展艺术金融的资本市场,核心是艺术企业的证券市场的发展,即上市。从当前来看,艺术机构(企业)上市主板的门槛较高,存在很大的障碍,但新三板的推出与快速地发展,为艺术机构(企业)进入活跃的资本市场提供了可能与便利。艺术金融发展到资本市场的介入阶段,可以说是中国艺术金融不断成熟与上规模的重要表现。特别是基于艺术产业与艺术股权投资基金基础上的艺术新三板推动机制的形成,会极大地推动艺术资本市场,以及基于资本市场平台的兼并、并购市场的形成。这一趋势将不断活跃、做大艺术资本市场,推进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纵深发展。

  第三层面,是中国艺术金融增量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识别与监管。

  面对2015年中国艺术金融增量创新快速的发展格局,如没有重大政策性的调整,2016年还会进一步保持或者延续2015年增量创新发展的势头。为此,西沐介绍说,在研究报告中专门列出一个大的章节来具体研究分析,特别提出:在中国艺术金融的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个创新融合发展的问题。无论是理论的创新前沿,还是前沿的创新实践,不少都是处于一个“点”的状态,所以有时显得“脆弱”,更有时,以为“点”就是整个行业,产生了不管不顾的冒进,造成了难以回避的风险。所以我们讲,只有在风险的基本面可以做到可管控的艺术金融创新,才是可以成立并且运营的创新。从目前来看,我们认为,最大的风险不是别的,是艺术金融增量创新的政策性风险,其次才是交易性风险。

  风险管控的目的是管理风险、结构化风险,最终释放风险。在防范风险方面,要求“以可控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风险”。这是我们进行艺术金融增量创新监管的重要取向。做好顶层设计,应该明确根据艺术金融行业及资源的特点、特性和发展趋势,创造性地进行监管创新、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和协同监管,既要防止出现监管空白,又不要过度监管,窒息艺术金融创新的积极性,最终建立与中国艺术金融增量创新相适宜的、建立基于相匹配的风险识别能力与管控能力基础之上的风险管理与监管体系。

  第四层面,是中国艺术金融增量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监管与风险教育适配。

  面对2015年中国艺术金融增量创新迅猛的势头,西沐介绍说,报告还专门强调了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的重要性。报告特别强调,强调风险教育,提升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很重要,两者必须适配推进。目前,我们在强调增量创新的同时,一定要强化投资者的风险教育。或者是更进一步地讲,我们缺少的也许不是创新本身,而更为缺乏的是与创新相适配的风险识别能力与关于风险的教育。在风险教育与风险意识普遍缺失的情况下,如果监管缺位,所谓的艺术金融增量创新,不确定性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讲,只讲艺术金融增量创新,不讲风险教育与风险适配问题,是一种冒险。

  从以上分析可见,2015年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但更多的贡献是来自平台资产化交易,更具体地说,是来自实物集成电子化交易中的邮币卡标的物,其交易规模已经突破1.2万亿,其市值规模已经占到中国艺术金融总规模的高达近74%,可以说是增量创新的结构比较失衡,急需要增量创新结构的平衡,在平衡中进行快速发展。

  为此,如果我们将2014年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称之为“挤出效应”年,2015年为“增量创新”年,那么,我们希望2016年是一个中国艺术金融的增量创新发展的“创新结构平衡”年。即通过中国艺术金融不同业态的创新增量的结构平衡,来进一步推动实现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发展的规模结构的平衡发展,在平衡中进一步优化业态发展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化适配风险,化解风险畸形凝聚,实现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创新发展的生态链建构,提升其规模的快速拓展与发展。

(责任编辑:张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