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新媒体艺术展密集呈现 科技与艺术共生

2017-05-15 10:22:36 未知

  4月29日,“身体·媒体II”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作为2007年“身体·媒体”展览的延续,“身体·媒体II” 在技术发生了彻变的新时代语境下再次讨论了新媒体与身体的密切联系。紧接着,5月8日,2017年“法国文化之春”开篇作“透明的声音”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这个以声音为主题的展览集合了来自全球26位艺术家的45件作品,这些作品运用音乐雕塑、装置、电子声响、表演、录像、录音、编程等各种新媒体方式将新科技与艺术融合,在展览中让观众体验到“感觉的共鸣”。5月及7月,日本著名新媒体艺术团体teamLab还将携大型展览相继登陆北京和深圳。

  新媒体艺术大展密集来袭,似乎预示着一个新媒体艺术之春的到来。

  “沉浸式”艺术盛宴

  从今年3月龙美术馆(西岸馆)带来詹姆斯·特瑞尔大型回顾展开始,2017年就注定将是新媒体艺术大放光彩的一年。詹姆斯·特瑞尔用光与空间营造的沉浸式观展体验吸引了大量观众,这种区别于架上绘画的多方位观看体验是新媒体艺术受到欢迎的一大原因。

  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近日撰文称:“科技让艺术作品不再依凭单一的感官去感知,而是充分调动观者的视、听、触、嗅等多种感官功能进入到作品的世界,达到全身心的融入、沉浸和情感交流。”

  “透明的声音”参展作品“72击”就是一个沉浸式的声光作品。“72击”由六支大型钢架构成,每个钢架由12支40厘米长的LED发光模块以及4个打击乐声音元素组成。当装置启动,动态的光线和声响会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无独有偶,“身体·媒体II”呈现的“3D水阵”也在视觉和听觉上给观众以震撼。3D水阵由一个每边各30道水柱的正方体网格构成,包含900个电脑控制的电磁阀,形成由水滴代替像素的液态影像。虽然它的分辨率只能达到30×30像素(即30×30个水滴), 但地心引力赋予了它逼真的三维效果。在快速闪动的光线和有节奏的水声中,“ST/LL”、“巫师的学徒”、“身体”三件作品轮番上演。

  作品“ZEE”带来的是更为沉浸的全身心体验。观众将直接接触人造的浓密烟雾和闪光灯制造的强烈频闪。进入一个充满浓雾的空间后,频闪脉冲灯光柔软而均匀地穿透重重雾气,在不停变化中创造出各式运动结构,观众可以在其中自由穿梭。灵活悬挂的绳子划定了观众漫步的区域,同时也为他们的进出提供指引。

  “沉浸式展览之所以受人欢迎,首先在于它让参观变成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在增强观者的临场感的同时,又获得了多感官的沉浸式审美享受。”傅军总结道。

  不可或缺的存在

  “透明的声音”策展人詹姆斯·吉鲁东认为:“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面对无处不在的新技术,这是现实。”因此在这个时代,新媒体艺术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

  在“透明的声音”展览上,可以轻易地捕捉到现代社会元素。声音互动装置“电磁音景”将通电的铝制框架悬吊在空中,观众手持特制仪器走近装置,就能听见线圈将本应听不见的流窜电磁波转换而成的声音。装置“椭圆”用十六支三脚架上的麦克风构成在空间中倾斜的圆形变体,连接上电脑声卡的麦克风失去接收器功能,而被“逆向”用作扬声器,原本的录音设备成为音箱,完成了社会固有角色的倒置。

  在这样的语境下,新媒体艺术成为了反映现实、记录时代的手段,而技术则成为艺术方式的补充。

  “新媒体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大家可以用它创造出新的艺术品,它只是实现艺术创作想法的工具,是对创作的延伸。并且新媒体是不会抹去传统的,传统而具象的艺术品会与之共存,并相互补充。”詹姆斯·吉鲁东表示。

  艺术先于技术

  在新媒体艺术风行之际,关于艺术与技术之间关系的讨论从未停止过。

  一方面,技术赋予了新媒体艺术存在的可能,正如詹姆斯·吉鲁东所说:“很久以前,艺术家们就有许多富有想象力的思考,但受限于环境而无法呈现,直到新媒体的出现。”

  另一方面,技术的快速淘汰也波及到艺术作品的质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兼“身体·媒体II”联合策展人龚彦在谈起十年来新媒体艺术变迁时,曾表示:“艺术家很多有意思的想法在新媒体艺术热浪中都太快地成为了消费品和商家的娱乐产品,这让我一度感到失望。”

  “身体·媒体II”联合策展人理查德·卡斯特里则认为只有差的艺术家才会追随科技发展,艺术家的想象力“可能比科技的发展更早一步”。

  在“身体·媒体II”展览现场,就有两件作品印证了他的看法。1859年,艺术家弗兰索瓦·威廉姆开始借助当时最热门的技术之一——摄影,创作照相雕塑,即在三维空间中通过环绕对象拍照,并将这些照片同时投影出来制作雕塑,实现对人、动物和物体的复制。理查德·卡斯特里认为,弗兰索瓦·威廉姆是今天已经大肆流行的3D扫描与打印技术的先驱。埃马纽埃尔·卡利耶创作于1993年的“死亡时间”则用50台相机同时拍摄朝自己泼水的一个年轻人,那一瞬间被定格,观众可以在一个三维立体的空间中穿梭着观察,这一艺术形式在几年后被《黑客帝国》导演借鉴并运用到电影中。

  或许就如理查德·卡斯特里所说,新技术很容易变得过时,艺术家应当超越技术的桎梏。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