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非遗保护“青浦经验”:重建非遗“文化生态”

2017-05-17 19:00:39 邹瑞玥

  5月16日,青浦放生桥畔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一场暌违已久的快船比赛在此上演。两条装饰华丽的快船挂着彩旗流苏,舱中坐上锣鼓乐队,在铿锵的锣鼓声中,两支快船似飞箭出弦,奋勇争先。

  摇快船这一技艺,现已入选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十多岁的橹手陆燮明告诉记者,过去每逢节汛,在江南一带的水乡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快船比赛。岸上人山人海,场面蔚为壮观。快船上先由手巧艺高的工匠搭起花棚,披挂绸缎幢幔,称为"花快"。除了击鼓划船,还会有一些艺人表演。陆燮明回忆说,他曾见过快船载一名艺人,在靠近桥洞之时持一长标枪向桥上方掷出,待船穿过桥洞又稳稳接住。可惜这样的技艺现在已经失传了。

  “过去交通、运输都用快船,摇船是水乡人家的必备技能。”陆燮明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摇快船的项目只有很少几处还保留着。一方面,会摇船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制快船的技术也缺失严重。

  在上海青浦,还保留着许多这样传统的非遗项目。它们带有鲜明的农业文明与乡村文化特色,大都是古代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产物。如今因为生态场的丧失,比起发源于近代、在上海工商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发展中兴起的非遗形式,它们的传承要严峻得多。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浦田山歌,也有着相似的状况。田山歌是青浦区的传统民歌,当地劳动人民在耘稻、耥稻时,由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这种民歌音调高亢,旋律起伏也较大,被认为是结构篇幅独特、演唱方式独特、行腔旋法独特、发声方法独特的一种歌曲形式。

  在青浦田山歌的传承人张永联眼里,田山歌是人们在劳作中创造出来的,它一方面抒发劳动人民的感情,又能陶冶性情、解除疲劳,因此在青浦得以一代代口口相传。随着当地人生活方式的悄然改变,这种原生态、无伴奏的单一化民歌形式很难在年轻人心中激发共鸣,因此也遇到传承困境。

  今年3月,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将非遗技艺的保护作为“社会通力之学”,提出加强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计划》提出,鼓励各地对传统工艺集中的乡镇、街道和村落实施整体性保护。结合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注意保护传统工艺相关的文化空间和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

  据介绍,为了传承青浦田山歌,青浦已在金泽、朱家角、赵巷、练塘四个地区建立了传承基地,保护老艺人,建立传承链,恢复田山歌文化空间,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经过十年来的努力,建成各级传承基地30多个,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基本建立。

  在此基础上,青浦区试图通过恢复非遗的文化生态,激发其活力。一方面,利用朱家角水乡旅游特色,推广摇快船、船拳、涵大隆酱园酱菜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扩大影响面;同时,举办两年一度的“水乡音花”长三角地区展演活动,不仅为田山歌的保护与推广创造了重要的机遇,同时也为长三角地区本土文化的交流与传承搭设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青浦区文广局负责人周思琴透露,青浦还在计划在水稻成熟期在农田恢复田山歌的演唱。在原汁原味保护田山歌的同时,青浦区还力求丰富田山歌的演出形式,包括加入对唱、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其可看性更强;同时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加强宣传,扩大影响。根据田山歌的曲调改编成的《上海节拍》,就是对古老的田山歌如何融入现代生活的一种尝试。2014年,首部青浦田山歌创意微电影也已上线。

  周思琴介绍,朱家角水乡音乐节也在试图通过民谣与田山歌的结合寻找这种音乐形式的新活力。“让现代人了解非遗,需要不同的呈现方式。”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英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