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黄立平:“人”对“物”的追问

2017-05-22 10:00:46 黄立平

  双向复制——卢昊的记忆术及其实践

  主办单位:合美术馆

  展览地点:合美术馆(武汉市洪山区野芷湖西路16号)

  展览时间:2017年5月19日—8月19日

  开幕时间:2017年5月19日16:00

  出品人:黄立平

  策展人:杨小彦

  学术主持:鲁 虹

  展览执行:仇海波、李春燕、王玮琦

  设计:柯 明(空间)、王玮琦(平面)

  展览委员会:黄立平 鲁 虹 姚 华 甘行松 柯 明 仇海波 姜宇微顾 蓓 艾小铮 李子萍

  卢昊的艺术创作主要是围绕“人”与“城”的关系展开的。人的生存方式的文化依赖与城市生长方式的时代性特征使人城关系成为极具当代性的问题。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开辟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数以亿计的人群通过求学、打工、动迁、投亲等方式进入城市,在改变户籍身份的同时改变了生活方式。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特大城市的拔地而起,而且亲眼目睹了一个又一个连成片的城市群相继出现。与此同时,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运动又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矛盾冲突和文化困惑,比如,国际化的城市规划思想和大拆大建的急功近利城市化方式,在快速改变了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形态的同时,也导致大量独特历史文化痕迹的消失,乃至出现“千城一面”和城市失魂现象。无论是原住民,还是新移民,在“陌生”现实中失去了文化归属感而产生身份认同焦虑。又比如,大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大涨,人们一心向往的都市幸福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般美好,甚至城市变成了人的精神“异物”,失望和抱怨情绪不断滋长;又比如,现代城市生活,消费欲望的刺激和无限膨胀使人们心灵世界的相对空虚以及道德行为的失范变得更为突出,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往往制造出更多的欲望……

  卢昊1969年出生于北京,在胡同口和四合院里长大,对于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多年来的翻天覆地变化感受深切。他在中央美术学院所学的是中国画,而这种总体脱离现实生活的传统绘画形式无法激起他的艺术创作热情,他也无意在平面系统里去寻求突破。

  卢昊感兴趣的是城市变迁中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他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艺术趣味,选择不同的媒材来直观表达内心的认知、困惑和质疑:“花鸟虫鱼系列”选择了北京若干具有政治文化象征性的经典建筑——天安门、新华门、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颐和园石舫等,用有机玻璃为主材及建筑模型形式,巧妙表达了对于被神秘化的权威象征物的幽默态度。“北京欢迎您”分别选择图片和有机玻璃、木头、PVC板等材料,采用沙盘的呈现方式,从形态上直观表达了新老建筑、现代街道广场与胡同庭院的变迁、交错与冲突,引发人们对于城市更新及历史建筑、街区保护的思考。“建筑碰碰车”、“营造工具”、“胡同系列”、“复制的记忆”、“建设的工具”等等作品都集中表达了艺术家对于“消失的家园”的留恋和对隔断历史文脉的城市更新方式的忧虑与反思。

  近二十年的艺术历程,卢昊所留下的作品并不多,但每一件都能凭独到的创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充分体现了一个当代艺术家对于艺术的敬畏和超凡的创作方式。

  卢昊善于运用中国经典哲学思维的方法论认知去表达现实世界。他曾饶有兴致地与我谈及曾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一件题为“见微知著”的装置作品。听起来虽在意料之中,却顿感妙趣横生。在他看来,“见微知著”不仅是一件作品,更是一种艺术方法论。

  这次展出的作品包括卢昊2008-2010年创作的风景系列;新近创作的陶瓷系列作品“书和鞋子”、“小广告”;还有一幅水墨长卷和一件雕塑。风景系列所呈现的图景曾经是人们向往的物质极大丰富的文明理想。可是,当琳琅满目的消费品充斥着城市生活的视觉空间并成为生活常态时,却让人感到压抑、紧张甚至有些厌恶。可见,物质的满足是有限的,只有精神世界需要无限的填充。有趣的是,“水墨长卷”重现的“清明上河图”式的自然图景却体现出难得的生活诗意,格外令人神往。比起琳琅满目的产品风景,那些具有单个魅力的“书和鞋子”却脱离了商品的物质属性,得以承载人们更多的文化寄托。卢昊只对现实感兴趣,可谓“心在当下”。他的作品中出现的任何历史文化典籍、图像、符号都是以现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借用和转换,都经过了艺术的“修正”。 “小广告”是市场经济形成初期的一道城市“景观”,让人联想起“新东方教育”的创办者俞敏洪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业初期曾干过的“勾当”。这些小广告败坏了城市形象,被称作城市的“牛皮藓”,文化人自然嗤之以鼻;也让城市管理者大伤脑筋。这些“小广告”的背后肯定隐藏了不少虚假和欺骗,但也折射出不少艰辛和无奈,而不少传奇励志故事表明,正是这些小广告成就了一些白手起家的草根创业者。

  从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到司空见惯的城中之“物”,卢昊所有的作品几乎都只见“物”不见“人”,而在这形形色色的“物”的背后,都恰恰体现了艺术家对人们生存境遇和命运的深切关怀,这正是卢昊作品中“人”对“物”的追问的实质所在。在卢昊眼中,城市的野蛮生长是一种“异化”,其中不乏以“人”的名义行背离人道之事。值得反思的是,城市是人的城市,不是建筑、道路、桥梁的城市,不是汽车、服装、食品的城市,更不是花鸟虫鱼的城市。城市的规划建设与更新发展只有充分体现市民的心愿和意志时 ,“以人为本”才能正常回归其价值本质;城市生活中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才会得到真正消解。

  2017年4月17日

  (作者为合美术馆馆长)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