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黄立平: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水墨进化

2017-05-22 10:04:58 黄立平

  智能图像的水墨表达—蔡广斌艺术研究展

  主办单位:合美术馆

  展览地点:合美术馆(武汉市洪山区野芷湖西路16号)

  展览时间:2017年5月26日—8月26日

  开幕时间:2017年5月26日16:00

  出品人:黄立平

  策展人:鲁虹

  展览执行:仇海波、艾小铮、岳檄文

  设计:柯 明(空间)、吴萍(平面)

  展览委员会:黄立平 鲁 虹 姚 华 甘行松 柯 明 仇海波 姜宇微 顾 蓓 艾小铮 李子萍

  二十一世界的头二十年,改变人类行为方式的最大动力来自移动互联网。人们借助于智能手机,不仅可以实现与外部世界任何方式的联系,也可以极大地满足各种学习、娱乐和视觉审美需求。无论是初生婴儿,还是耄耋之年的长者,无所不能的手机已成为他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实,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艺术发展的影响由来已久。十九世纪照相技术的发明、成熟及普及使得以写实油画为特征的西方古典主义绘画逐步退出了艺术的主流地位;而以印象派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却不断涌现,改变了艺术史的走向。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全球化进程又催进了以实验和前卫为特征的西方当代艺术。

  水墨画是中国画中纯粹使用水和墨在宣纸上作画的艺术形式。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以来继续有所发展。传统水墨画以笔法为基础,充分发挥水墨的变化无常性能,达到“水晕墨章”的效果,无论是“写意”,还是“白描”都有独特韵味,十分契合历代士大夫的文化优越感和双重人格心态,一直被当作文化传承的东方基因。

  手机与水墨画——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现实生活中的必需品与中国古老的视觉艺术形式——因为蔡广斌的开创性工作产生了文化交集。

  因为智能手机和宽带通讯技术的出现,信息爆炸演变为图像爆炸。运用手机进行拍摄(特别是自拍),使每个人都成为影像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而图像比文字的复制、传播和阅读功能更为便捷、直观、真实。因此,每一个智能手机的使用者既是图像的生产和传播者,也是阅读者。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媒介的多样化,图像生产、传播的民主化,以及阅读时间的碎片化,造成了人际关系的虚拟化和精神生活的表象化等等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生产状态。

  蔡广斌从都市生活的真实体验中准确捕捉到人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妙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进而找到了一种从精神层面表达当下都市生活状态的水墨形式语言,开辟了独创性的水墨进化的道路,得到了批评界的普遍关注和好评。蔡广斌的艺术成果在2013年前后他的几次个展上有所体现。这次合美术馆再次举办蔡广斌个展,不仅收纳了蔡先生的近年新作,使作品的呈现更具整体性,也是为了表达合美术馆对传统民族艺术形式创新发展的关注和支持的态度。

  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就是按照现实生活中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结构的时代性变化,创造出新的视觉表达的可能。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技巧只有融会贯通于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文化判断之中,所进化出的艺术形式才能成为鲜明的时代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是“幸存”。

  蔡广斌被称作“影像水墨”或“手工影像”的水墨艺术实践,看似用渲染方法和影像技术替代了书写性笔触,是一种技法上的突破,实则是他以水墨为媒介寻找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精神性视觉表达。而无论是屏幕化定格的构图造型方式,单色化视觉效果的追求,还是图像虚焦和多幅并置方法的广泛运用,都是以这种精神性表达为出发点并为之服务的。难能可贵的是,蔡广斌以变革水墨的气量,将语言、内容和方法融汇贯通,聚焦于解决现实问题,由此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水墨艺术表达的整体系统。

  蔡广斌艺术实践的另一个启示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艺术传统不可能封闭在独立语言系统里发展。然而,这些艺术传统又该如何适应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需求,如何实现创造性传承?这是广大艺术工作者长期面临的课题。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