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人民的币:灰烬的启示

2017-05-22 10:34:02 大卫•布鲁贝克

  人民的币—柯明作品展

  主办单位:合美术馆

  展览地点:合美术馆(武汉市洪山区野芷湖西路16号)

  展览时间:2017年5月5日—11月5日

  媒体发布时间:2017年5月5日14:30

  出品人:黄立平

  学术主持:鲁 虹

  策展人:仇海波

  展览执行:王玮琪、 汪丽帆

  设计:鲁 杨(平面)、王玮琪(空间)

  展览委员会:黄立平、鲁 虹、 姚 华、甘行松、 仇海波、姜宇微、顾 蓓、 艾小铮、 李子萍

  艺术装置《人民的币》为当代中国艺术景象添上了生动的一笔。艺术家柯明在腾讯网上看到关于中国政府焚毁几十亿人民币钞票的新闻,受此启发,他从江苏省生物发电厂获得了16吨多的人民币焚烧灰烬以及未焚烧之前的作废人民币碎屑。从堆放在他武汉的工作室里像山一样的灰烬开始,柯明埋头组装了一个复杂的环境,让公众得以对1999年至2005年间中国市场经济的现实进行反思和冥想,而这些被焚毁的货币正流通于1999年至2005年之间。该装置包含三个不同主题:人民币碎片被压成供焚毁的方砖,银行钞票的流通和人们分享的关于金钱和财富的观点的录像,以及简陋无形的灰烬。

  从整体上说,《人民的币》可以从观念艺术和反观念艺术两个方面来解读。和许多概念艺术作品一样,它批判性地分析了物质系统的社会影响,比如说从1999年开始因中国经济产生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的改变。但是,观念艺术也是一种“非可视化抽象概念”,它将意识导入思想和语言的抽象观念中,而不是概念之外的可视世界。1因此该装置也是反观念艺术的,因为参观者会注意到无形的灰烬是思想和观念之外的一种感官表面,或者是一种材质,显示出人类的生命与自然环境是如何地密不可分的。因此,策展人仇海波和柯明展示了艺术史学家巫鸿所说的“实验性展览”。2该作品开始时在概念上把发电厂作为一个破坏系统,然后把焦点转换到展览本身和灰烬上。在美术馆里,灰烬成了一个“与废墟相关的项目”,用普通的体验公众和私人空间的方式,达到一种分解的效果。

  作为废墟的灰烬:评论和非客观现成品

  我们应如何解读《人民的币》中的灰烬,可以把它既作为由社会系统产生的破坏,也作为抵制知识系统人格物化的个人生活的独立空间呢?是什么样的直觉让柯明在第一次知道该系统要焚烧人民币时,就注意到将灰烬作为现存品艺术的材料?一种答案是,这些灰烬是“废墟”或“破坏现场”,在那里人民币钞票被变成现在的无形且难以识别的大量灰堆。3如果把《人民的币》同上世纪80年代的两个前卫的艺术装置进行对比,我们会有收获。这两个装置试验了把难以辨识作为一种批判方式。这些灰烬和黄永砯的《“中国绘画史”和“现代绘画简史”在洗衣机里搅拌了两分钟》(1987)中的纸浆扮演着类似的角色。它也有一种无形性,让人想起徐冰的作品《天书》(1988)中围绕着故意让人难以辨识的有字的纸的表面。

  这三个装置都把一种物质系统的单元转化成了一种难以辨识的、无形的(不可知的)存在,因此它们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批判。其中一个系统就是书的系统。黄永砯创造了一种无言的纸浆来挑战艺术史系统中使用散漫的语言带来的竞争和控制。徐冰的《天书》有时被解读为反书写艺术,意在挑战把实践揭露的事实弄得令人费解的机构性话语。4类似地,柯明的灰烬使人反思中国经济中金钱的系统以及钱在人们手中的流通。灰烬的“废墟”让人想起了艰苦时期,比如说帮助中国城市建设中的农民工的经历。

  但是这三个艺术作品也超出了观念主义,因为它们探索的是人类生存及人类与大自然统一的哲学主题。它们指出人类个体与自然界有一种联系,而导向实体的语言中的一般概念没有描述这种联系。高名潞认为黄永砯在使用摧毁的方式把赫伯特·里德及王伯敏的文字变成了纸浆时,受到了慧能(638-713)及禅宗的影响。5鉴于他的灵感来自于慧能,黄永砯是想展示通过感官和大自然进行的联系是如何被指向特定的物质实体的文字弄得难以识别的。徐冰对《天书》的制作的评论表明了他对书本感到的不自在不仅源自于机构性控制问题,而且源自于由书本创造的读者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徐冰认为,《天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所造成的影响的评价,在那一时期他读了太多书让他感觉很不好。6至于《人民的币》,我们可以说现有灰烬的无形性展示了自然环境的一个感观表面,它既不是一件有艺术美感的实体也不是一件物质实体。这一结果对马塞尔·杜尚颇有影响力的对审美欣赏和感官表面的否认抛出了质疑,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对现有灰烬的无形的感官表面的审美欣赏是以参观者而不是艺术家为中心的,并且要近距离审视自然实物,而不是要与它脱离。

  《人民的币》与杜尚的《喷泉》(1917)类似。因为灰烬是现有的焚烧系统的工业产品。但是,现有的灰烬在存在意义上比《喷泉》更彻底,因为人民币是经火焚烧后转化成自然状态的粉末状材质,它是非艺术的,也是非实体的。事实上,柯明使用灰烬将参观者拉近到生活的感官材质,比《喷泉》这个三维物体让人们感受到的更深。

  焚烧的过程是让人惊奇的,似乎通过某种奇异的炼金术就产生了现有的灰烬,这些灰烬拒绝人们将它们理解为一种物质实体。巫鸿帮助我们解读了这样一些情况,他认为艺术展示了一个“破坏现场”,它产生了私人和公众空间的分解,因为从物质事物正常体验的立场来看,该现场是一个“非空间”或者是一个“黑洞”。他补充道,在体验大自然作为物质空间上,这一分解“没有产生新的空间”。7但是,《人民的币》似乎表明了,普通物质特征的分解确实能让参观者注意到灰烬的材质是一种超凡的空间维度或先于实体体验的氛围。

  这样的分解是怎么产生希望的?希望出现于对“正常的”物质实体的感知的分解,因为对于自然环境的意识的标准放松了。对传统中国审美学最近的研究表明,当自然环境空间失去了它的物质特征,它仍能在审美意义上被注意到,作为一种特定的环境被特定的个体观看(或者不再作为一般概念或一般类型)。具体来说,陈望衡观察到,仍然有一种观看的审美方式揭露了自然环境的“私人性”。8所以在看《人民的币》时,参观者在最后的陈列室可以观看灰烬的感官表面,并且注意到自然环境和人的内在世界的统一性。对这种统一性的审美观察给了参观者一种风景、自然之美和“归家感”的意识。9

  那么焚烧的人民币的价值是什么?柯明帮助我们得到启示:参观者看到灰烬的非客观意义时可以体会到自然环境的私人性,这种私人性是不能用市场价格交换的。无形的灰烬揭露了如此超凡的维度,我们可通过对比研究徐冰的《何处惹尘埃?》(2004)来得到这种观点的发展。

  发现灰烬:灵感与平衡

  柯明的《人民的币》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装置,它道出了中国目前的很多问题。该作品鼓励公众对1999至2015年间巨大的经济增长时的社会状况发声。它也满足了精神平衡和与自然统一的需要,因为无形的灰烬表现了和中国文化及审美原则相一致的统一性。灰烬作为一种材质展现了人类主观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注意到这一点的参观者会感到自己与无价的自然美景是不可分割的。以此方式,柯明的装置挑战了现代的教义,也即自然只展现了相对价值的物质环境。当我们了解到柯明正在进行的一个艺术项目《稻草计划》,他要将韩国38线DMZ(非军事化隔离区)附近地区的稻草途经中国等其他国家运到朝鲜去时,这种运用现成品之美探索地缘关系,与《人民的币》的解读方法是有强烈关联性的,这也体现了柯明创作线索的连续性。

  柯明的个展《人民的币》引发了人们的想法和反思,思考市场体系的社会语境,给予概念以语境的土地元素,以及经济交换体系并不能独立于每个人独特的感官生活而存在的观点,因为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角色。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