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不要把“去学术化”当成不讲学术的借口

2017-05-24 14:20:32 未知

郭北平(西安美术学院) 快乐时光

郭北平(西安美术学院) 快乐时光

郭润文(广州美术学院) 严群肖像

郭润文(广州美术学院) 严群肖像

于新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大晴天

于新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大晴天

  艺硕培养应规避理想化的愿景

  ■张鹏

  4月22日的《美术报》推出“艺术硕士:重技还是重道”的话题。曹意强先生发表《专业型和研究型学位都要强调艺术性与学术性》一文(以下简称“曹文”),旨在廓清大众对艺术学科评价体系和学位制度的迷茫与误解,尤其要在多数人认为艺术硕士层次低于“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偏见中为“艺术硕士”正名,提出“正确对待两种学位制度”、“摆正艺术创作与学术成果的评估关系”等观点。这种站在公允、客观的立场来评骘两种学位以及创作和研究之深刻关系的努力值得肯定,但作为高校美术教育同行,笔者认为该文在某些细节处仍有可资商榷的空间,依其文序,诠列如下。

  学位类型和专业方向不能简单对应

  曹文在“正确对待两种学位制度”部分称:“研究型学位在我国通常冠以‘学术型’,它注重理论研究,主要任务是写作,史论系研究生属于攻读这一学位类型者。而从事艺术创作实践者应攻读的则是艺术硕士这一专业型学位。这两个学位只是研究取向和表现媒介不同,并无价值区别。”把学位类型和专业方向两两对应了起来,但这种对应过于简单。其实,近年国家一直在加大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比重,不论史论专业还是技法实践专业,都有大量的专业型硕士。史论旗下的专业硕士多集中于艺术市场、艺术管理、展览策划等具体培养方向,而技法实践专业的学术型硕士虽数额很少但依然存在,并在培养方式和毕业考核上与同为技法类的专业型硕士拉开距离。既然现实中并非文中所讲史论专业硕士只对应“学术型”、实践专业只对应“专业型”这样单线,那么在探讨两者的培养方式和成果检验上就更应察知其复杂性和多元性。形象地说,如何能引导大量史论方向的专业硕士兼顾理论修养和市场、管理等操作实务,并在毕业后顺利胜任业界岗位,又如何能保证一个实践技法类学术型硕士有章法、有规范地写出不少于3万字、具备一定学术水准的毕业论文,这些更是当务之急。曹文接下来说“一件伟大的美术创作跟一部伟大的学术著作价值对等,无高低之别。艺术硕士的教育并非是轻视学术,恰恰相反,是要依据创作自律强化其思想性和学术性。艺术硕士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有思想的创作者,这跟学术型学位没有冲突。”这些表述读来都非常有理,但关键问题是在当前形式化与功利性弥漫的教育环境下,能有多少可名副其实地以“伟大”称之的创作和著作产生?诚然,这也完全能够看作艺术类研究生的高远追求,只是在如此宏观的价值覆盖下,有可能愈加看不清两种学位的细部问题,学生很大程度上在短暂而迷茫的两三年中既没有把创作实践做精搞好,也更无法创造出幻梦般的影响或超越时代的“伟大”思想。

  艺术硕士论文绝大多数还达不到标准

  在“摆正艺术创作与学术成果的评估关系”部分,曹文谈到“艺术硕士答辩形式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要求所规定的作品展览,二是5000字左右的论文,该文必须是对该生创作问题的理论性阐释”,认为艺术硕士的毕业论文是对其毕业创作的思想说明,“这样写出来的文字直面创作实践问题,水分少,言之有物,这非但没有放弃学术性,反而是根据艺术教育的创作特性,强化了创作与学术的有机结合,从而显现真正的学术性”。站在当前艺术硕士的学习和教育现状上,这段话存在的问题尤多,最大的问题在于以一种过于宏大而理想化的愿景遮蔽了现实中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就笔者指导硕士的经验来说,目前艺术硕士的论文(包括学术要求本应更高的艺术专业学术型硕士的论文)绝大多数都根本达不到文中提到的这些标准和境界。先不要说“思想说明”“言之有物”“真正的学术性”等,大多数论文只是对毕业创作的简单描述而已。还有不少学生在论文的形式和内容上做不到基本的学术规范,甚至连最低程度的文通字顺和文字、标点准确无误也殊难达到。究其根源,不客气地说,是由于很多艺术专业学生用汉语来写作的基础能力在中小学阶段就没有培养起来,而硕士阶段已经没有时间和可能来补这些课。这些现象似乎已不囿于所谓两类硕士的话题了,整个艺术专业的硕士博士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考评标准的宽松造成社会认可度降低

  此外,曹文还强调了艺术院校硕士培养中以艺术创作为中心的观点。其实,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真的是两码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活动和实践形式。包括艺术硕士在内的技法实践类硕士们在思考论文开题、查找资料、写作和答辩的整个过程中呈现出痛苦与纠结者十之八九,此前毫无任何研究经验的他们,根本不知道怎样着手研究怎样写论文,很多时候问询导师也无求甚解,只可自己冥思苦想,想出的结果也多是艺术家式的感性经验片段,很难完美地升华为一项严谨的研究,而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占据自己熟悉并希望多花时间来完成的技法训练,所以痛苦之上又添压力。顺着这个思路说,或许又指向了另一个更深刻的问题:艺术家是否真的需要高学历?毋庸置疑,艺术家需要不断读书和思考来充益学养(笔者曾作专文论述过画家读书问题),但绝不可将学养的积蓄和形式上的高学历混淆,因为自觉读书求知以晋识度与片面追逐高学历以富俗名完全是两回事。时下很多硕士(不仅仅是艺术硕士)求学的动机无非是提升学历层次,为将来发展提供硬件基础,其中不乏混学分混文凭者,因没有高远的学术和艺术理想,故在毕业论文方面的自我要求极不严格(曹文中某些理想化的说法可能会引发这样的误导),对毕业创作亦是草草了事。加之现行体制对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的检验和考评标准都相对宽松,所以学位真的很好拿,从而也就造成了这个学位品质含金量的下滑与社会认可度的降低。

  曹文最后呼吁必须建立符合艺术教育性质的合理评价体系和切合两类学位各自特性的教学模式与评估标准,这显然是时下所需。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仰赖对当前艺术专业类硕士教学培养一线现状的真正明晰与掌握,应规避过于宏观和理想化的愿景式构建。在切实而有效的教育点滴操作中,完善两类学位都要强调的艺术性与学术性,抛弃空谈与浮想,艺术之美与学术之真渐明。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不要把“去学术化”当成专业硕士不讲学术的借口

  ■苏金成

  近些年,艺术学科的发展突飞猛进,艺术学也由原来的一级学科升级为门类,可以和文学、历史学等学科享受国家在教育资源上的同等待遇。艺术学科在招生与培养方面的改革,去除了原来的一些弊端,这无疑使得更多专业优秀的学生得到了进一步深造学习的机会。目前,招收艺术学专业博士与硕士的高校越来越多,艺术学正以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向前迈进。但是任何改革必然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艺术学科的专业硕士在培养目标上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研究生培养方案设置上,对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有各自明确的定位,二者各有侧重。如果说学术型硕士偏重理论研究,重点是培养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话,那么专业硕士是以相关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其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相结合。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毕业后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因此,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教学方法与内容上,以及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

  “如果一个从事艺术专业的学生在硕士毕业后依然站在学术的大门外,那么可以断言这样的学生未来不会有大成就,同时也有悖于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

  从艺术学的学科性质与专业角度来看,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定位很明确,艺术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实践(技术)基础大多在本科阶段已经解决。如果通过4年本科阶段还没有解决相关的实践基础问题,这样的学生是不适合再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进一步说,专业硕士在2-3年的学习中,“专业”的实质体现在哪些方面?是用来巩固本科阶段的实践能力吗?如果这样,何不去实际工作中进行实训呢?实际上,艺术学科本身不同于理工科专业,甚至不同于文科的一些专业。比如书法与绘画,是否可以说学术型硕士只是为了研究,不需要实践?而专业硕士只强调实践(创作),可以忽略学术?答案无疑是否定的。理由是艺术的“专业”硕士培养不同于理工科,理工科要求研究生在某种实践项目上具有一定程度的技能即可,而艺术创作最终所达到的层次高低除了取决于实践技能,更离不开学术素养。如果一个从事艺术专业的学生在硕士毕业后依然站在学术的大门外,那么可以断言这样的学生未来不会有大成就,同时也有悖于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

  “一个研究生连本专业的艺术观点都表达不清,不具有收集资料、分析与研究资料的能力,这样的学生能称得上‘专业’吗?”

  研究生学历教育本身是一种高层次教育,是一种注重“研究”性的高等教育。近些年来,专业硕士逐渐走向“去学术”化、“去研究”化,以区别“学术型”硕士,认为只讲专业实践不讲学术才是“专业”硕士,这无疑成了一部分专业硕士乃至于指导教师的误区,甚至成了一些专业硕士在学习上不讲学术的借口。从近几年专业硕士的毕业创作与论文来看,大多数学生的毕业创作并不理想,而硕士毕业论文尤其让人大跌眼镜,很多专业硕士的论文水平甚至不如优秀的本科生论文。试问:一个研究生连本专业的艺术观点都表达不清,不具有收集资料、分析与研究资料的能力,这样的学生能称得上“专业”吗?能对得起硕士学位这个“硕学”的“硕”吗?作为教师,我们在翻阅一些研究生论文的时候,或者提问研究生对某个艺术家、艺术流派的看法时,经常会有研究生以他是“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不同,不要求掌握这些知识为理由为自己进行开脱。

  “所谓‘专业硕士’,既不是相比起‘学术型’硕士而去‘学术化’,也不是只讲‘专业’实践而不及其他。”

  研究生阶段是开拓思维、注重在实践基础上文化思想层面的丰富与探究。如果一个学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将应该掌握的实践基础(技术)学好,而是指望在研究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这无疑背离了作为高层次教育的研究生阶段培养目标。所谓“专业硕士”,既不是相比起“学术型”硕士而去“学术化”,也不是只讲“专业”实践而不及其他。艺术专业硕士不但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实践基础,还要求对本专业相关学术知识进行学习与研究,丰富自己的学术素养。而学术型硕士也并非完全不需要实践技能,一个了解并掌握专业实践技能的学者,会更有利于自身的学术研究。

  时代在发展,科技、文化等领域都是日新月异。在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上,我们除了继承传统,还要开拓创新。新媒体时代,我们的学习与创作有着更为便捷的条件,在很多方面没有必要总是以古人来衡量、限制今天的艺术家们。经常听到类似“齐白石没有上过大学,还不是一样成大师”、“诗书画印是古人必备的技能,今人不会写古诗是没资格谈论中国书画的”等等肤浅的言论,这种以偏概全的观点实是狭隘眼光下产生的结果。在不断革新的高等教育中,艺术专业必然能够培养出与以前不同的创作与理论兼善的高层次人才。

  (作者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学术型硕士:别成为中规中矩的“庸才”

  

  ■陶加祥

  在现行的教学实践中,各院校对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存在理解不到位、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客观上造成了两种学位的培养结果并无明显的区别,体现不出各自的特点,相关问题的确值得大家关注与探讨。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两种学位的研究生在招生出题、课程内容、指导方式上都是同样对待。各院校并没有因为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的研究方向不同而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导师还是那些导师,学生还是那些学生,几乎一样的培养模式很难突显出各自的研究特点。

  多数艺硕毕业论文

  写成了“说明书”

  专业型的毕业论文围绕创作展开字数下降到5000字,其本意是想让学生的论文紧扣创作说体会,深入语言本质呈现创作思想,但客观上却降低了对论文写作的要求。多数毕业论文写成了材料、技法与创作步骤的“说明书”,文中大部分篇幅在介绍材料、技法。只停留在技术的层面,少有深入的艺术思想与创作观念表达,能在美术史的坐标中找到自己创作价值和意义并加以分析和阐述的学生很少。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我想并非只是理论和写作水平的问题,创作能力的不足,缺乏深入的艺术观念支持才是缺少优秀专业型论文的根本原因。

  因此,要解决专业型的硕士人才培养问题,首先必须突出专业能力的考察,把有创作才能与天分的学生挑选出来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从人才选拔、培养目标和评估标准上突出专业特色,才能与学术型硕士拉开距离体现出自身的存在价值。其次,正如曹意强老师所言“好的创作就是对艺术史和理论的体现,隐含着思想,艺术硕士的教育是要培养有思想的创作者”。要提高专业硕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就要深入研究本专业的艺术理论,开设有针对性的写作课程。

  让擅长理论研究的人

  从事学术研究

  现行的教学模式,学术型的硕士由非理论出身的导师指导论文写作,而导师是专业创作者,其自身的理论水平有限,很难达到学术型的理论高度。部分学术型的合格论文含金量不高,能做到逻辑通顺、条理清晰、无明显词句错误也就算不错的学术型论文了。因此,有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现状是创作能力不如优秀的本科生,写作能力不如理论的研究生,学术型的硕士成了中规中矩的“庸才”。如能将学术型硕士全部纳入综合大学及美术学院的史论系招生,加大理论与写作能力考核要求,让擅长理论研究的人从事学术研究,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而现在的状况是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招收专业型的硕士。因专业创作师资条件的不足使得专业硕士的整体培养水平下滑,而专业创作师资强大的院校招收学术型硕士,因此造成了学术型的理论水平低下,专业型的创作能力不足的不良局面。

  因此,我们的艺术硕士培养要针对当下的现实情况,依据各院校的生源与师资现状。认清自身的特点和不足之处,擅长理论研究的院校招学术型的硕士,擅长创作实践的招专业型的硕士。将现有的教学资源合理的运用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总而言之,艺术硕士的教学改革要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厘清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概念,明确培养目标,建立符合艺术教育特性的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推行教学选拔和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作者为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专业型硕士:要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沙永汇

  目前,学术硕士受到社会普遍认可,甚至被认为是“正常”硕士,而专业硕士经常被认识是一种较高级的专业技能培养。在就业领域,专业硕士也很难与学术硕士获得同等认可程度。这种偏见也反过来影响到两种不同的硕士培养机制,在专业硕士培养中过度要求理论创新点的现象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使专业硕士难以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专业范畴不明确是

  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培养侧重不同,决定了不同专业、不同行业应该对两种硕士的需求各有侧重。实践性较强的行业,如工程、艺术等领域,应强化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这将更加切合社会需要。以艺术类专业为例,艺术创作的意义起码不比艺术理论研究更低,而且从宣传事业以及社会生活的需求来看,对伟大艺术作品的需求无疑明显高于对艺术理论研究成果的需求。因此,美术类专业对硕士研究生这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无疑应更加侧重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能够创作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不仅代表专业硕士具备了从事艺术类工作的基本素质,也代表其能够满足宣传事业及社会生活对艺术人才的基本要求。

  艺术类专业,培养的是艺术家,不是艺术理论家,在历史和现实中,二者始终不是同一行业。在高等院校中,艺术、艺术理论及艺术史也一般是不同专业。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没有必要从事艺术理论及艺术史方向的研究,而目前艺术类学术硕士的毕业论文,相当多的选题其实是艺术理论及艺术史领域的范畴,属于哲学、美学、史学范畴,而不是真正的艺术范畴。

  专业范畴不明确,这也是艺术类学术硕士培养中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艺术类学术硕士对艺术技法、艺术风格及艺术流派的研究,确实与艺术理论及艺术史领域存在一定交叠,但其关键性特色,正是立足于艺术创作,立足于当前的艺术创作的作品分析其艺术价值、阐释其理论意义、确认其历史地位。所以说,在艺术类专业中,专业硕士侧重艺术创作,学术硕士侧重作品分析,并在侧重的基础上互相融合、相得益彰,是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培养应有的主旨。

  社会对艺术领域的

  现实期待更偏重美术作品

  就我个人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培养版画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感受来看:学术硕士学制3年,毕业论文压力较大,学生入学即开始就其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毕业创作也是围绕其毕业论文的方向来进行实践的。专业硕士学制3年,毕业论文要求仅5000字,压力较小,学生入学即开始从事各版种版画的创作及实验,有时间从大量的实验和创作中总结经验。甚至部分专业硕士能够通过丰富的创作经验,对版画创作的技法和风格进行大幅度创新,跨越“界”别,把丝网版画语言的一些痕迹运用到木版上、铜版上。在现今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中,社会对艺术研究生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就业方向,学术硕士从事理论研究,进入教师队伍的机会较多;专业硕士从事专业创作,进入创作团体的机会较多。修“道”成才,修“技”亦可,本无一二,而社会对艺术领域的现实期待更偏重作品还是理论,却是路人皆知。

  当然,专业硕士具备一定理论素养,学术硕士具备一定创作能力,无疑也是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应有之义。而二者的区分与交融之处,又都应立足于艺术创作这一核心主题。难以创作优秀作品来满足社会需求的艺术硕士,是个耸人听闻的概念!鉴于艺术创作本身较强的实践性,蕴含的创新性,及其最为直接的“艺术性”,艺术作品的创作无疑应成为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均应立足于此,而专业硕士似乎更加名正言顺。

  (作者为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