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家族墓出土两件黑釉盏
2017-05-25 09:05:28 刘东
图1
图2
图3
在中国,黑釉瓷器的烧造历史非常悠久,东汉时期成熟瓷器出现时,黑釉瓷就与青釉瓷一同并存。只是从数量上说,青釉瓷器占据绝对的优势,部分生产青釉瓷的窑场兼烧黑釉瓷。从胎釉成分和烧造工艺上说,黑釉瓷器的坯料中含铁量比较高,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东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浙江德清窑就以烧造成熟的黑釉瓷器而闻名天下,唐宋时期黑釉瓷进一步发展,很多窑场都烧造黑釉瓷器,其中尤以北宋建窑黑釉盏最为著名,在黑釉盏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具有窑变现象的兔毫盏、鹧鸪斑盏、油滴盏等。当然,在同一时期生产黑釉盏的窑场也有很多,江西吉州窑、陕西耀州窑以及河南地区的一些窑场,黑釉瓷器的烧造水平也很高,这与北宋中晚期品茶、斗茶之风在社会上广为流行有很大关系。
本文要介绍的是1973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的两件黑釉盏,其中一件黑釉盏(图1):高5.9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3.7厘米,重219克。盏为敞口,深腹,矮圈足,胎体较为坚致。盏内外壁均施黑釉,釉层较厚,釉面浓黑而光亮。盏外壁施釉大半,下腹无釉处书有一个“包”字,下腹及器底无釉处可见施有白色化妆土的胎体(图2),化妆土脱落处现黄褐色胎。盏口沿釉层较薄,显一圈紫红色。此盏出土于包拯家族墓群中的包永年墓,根据同出的墓志记载:包永年,字延之,是北宋名臣包拯之孙,宋宣教郎,知鄂州崇阳县事,卒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
另一件为黑釉兔毫盏(图3),高4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4.1厘米,重170克。盏呈大敞口,浅腹,矮圈足。器内外均施黑釉,釉面有窑变现象,形成兔毫状纹理。出土时,此盏有镶嵌的银边残片,银边宽1.3厘米。此盏出土于合肥包拯家族墓群中的二号墓,虽然未发现墓志,但此墓与上述包永年墓共一个封土堆,很可能是包永年夫人墓,时代应该非常接近,可以说这两件黑釉盏都是北宋晚期的标准器。
宋代饮茶之风盛行,并出现了品茶、点茶、斗茶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形式,各类瓷制茶具也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考,宋时茶白如雪,用黑釉盏沏茶更相映成趣。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也是一位茶学家,曾著茶学专著《茶录》,该书在谈及茶盏时说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宋徽宗赵佶在其茶学著作《大观茶论》中也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应该说最著名的黑釉盏当然是建窑产品。关于包拯家族墓出土的这两件黑釉盏的窑口问题,有人认为是建窑,如《建窑瓷鉴定与鉴赏》一书中就把合肥包永年墓出土的黑釉盏定为纪年墓葬出土的建窑瓷器。但大部分专家还是认为这两件盏并非建窑产品,因为胎体不及建窑瓷厚重,釉层厚度也不及建窑,同时盏底见有化妆土痕迹,也不似建窑的做法。从胎质及使用化妆土等情况分析,这两件黑釉盏可能是北宋晚期河南地区窑场的产品。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