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勤砚:美术教育的核心素养
2017-05-31 09:52:54 郑勤砚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郑勤砚
美术教育最核心的素养是什么?新时期下,审美素养和创造力将成为少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概念,引领其发展和变革。
一、美术教育与审美素养培养
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人只有在审美境界中,才能实现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受动与自由的统一,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感性的人只有通过审美状态才能进入道德状态,成为理性的人;只有在审美状态中的人才能摆脱任何限制,使失落的人性得以复归。审美素养指人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种因素的总和。审美素养既体现为对美的接收和欣赏的能力,又转化为对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审美文化的创造能力。青少年儿童在审美欣赏过程中真正学到了什么?实际上获得了何种知识?面对艺术原作,或是触摸真实的艺术作品,一种审美体验在亲密接触的氛围中变得神奇和具有穿越型,似乎激发了多重学习的“维度”。花大量的时间来观看和鉴赏,对作品的材料现实感发生兴趣并注意到独特的细节,这些都为复杂的学习打好了基础。独特的精细严密和跨学科的探索思考学习模式被建立起来,在比较中发生交点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比较的过程,是参观者找到对象本身之间交叉的过程,而这些比较,反过来支持进一步的细节及观点的观察、分化和整合。
20世纪,由于分子生物学、遗传生物学以及人类对基因(DNA)认识的深化,脑科学得到长足发展。勒杜发现的大脑皮质对边缘系统杏仁核的调节机制及在此基础上戈尔曼提出的“情商”理论,对审美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美育具有将原始情绪提升与压制这两方面的作用的脑科学机制无疑也是大脑皮质对杏仁核的调节机制,从而为审美教育中著名的“升华”理论找到了自然科学根据。审美活动可以调节人的大脑机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这就是美育所特有的“开发右脑”的作用。综合运用多种类型的审美教育刺激,注意调动儿童多个艺术感觉通道的参与,并引导儿童进行多种类型的艺术学习,有利于儿童不同脑区域的协调活动,有利于儿童全脑功能的开发。对自然景观以及绘画、摄影、雕塑等视觉艺术的欣赏,可以打通人的视觉门户,使人具备艺术家的“慧眼”。而“看”是人脑对外部形象的感知,是脑内多个区域协同活动的结果。一般而言,顶叶加工空间图形,颞叶加工姓名和记忆,枕叶加工颜色、运动、对比、形式和其他关键的视觉因素。额叶既加工注意信息,也控制个体注视艺术作品的时间长短。简言之,视觉艺术创作和看的行为是大脑整体的经验。人的视觉系统共有35个以上的加工区域,在所有的这些神经加工完成之后,才能真正看到一件艺术品。视觉艺术并非是右脑的功能,当人们从事视觉艺术活动时,两侧脑都参与了工作,都得到了锻炼和开发。当科学家们从事与艺术有关的活动时,往往会激发他们更大的创造力,在大脑“间作套种”的模式下,可以拓展人更多维的思考空间,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加强审美教育,通过优美的形象、美术创作活动和动听的音乐就能起到激活并强化右脑功能的作用。通过美育等各种手段开发左右脑,正是人类提高自身素质、挖掘自身潜力的极其重要的途径,预示着人类的整体素质通过美育等教育手段会不断得到提升。
二、美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创造力培养是美术教育的灵魂,学校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眼光和美术能力,更是在于培养具有乐观、自信、敏锐、健康的态度和富于创造力的人才。当前世界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创新性人才的竞争,而美术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美术活动是一种手、脑、眼多种器官共用的活动,对训练感觉、想象等都十分有利,它还强调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综合能力是创造力的内核。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并由此引发了教育界对创新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方式方法的讨论。美术教育以艺术为载体,以培养具备审美感受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表现能力、战略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对推动社会进步、满足社会需求、创造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前进的方式,艺术成长是固有的,而且在人的一生当中有规律地发展。人的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指人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对于学生,要求他们勤于思考、大胆创新、追求个性和不同,有个人独特视角,这是创造能力的基本体现。儿童、青少年或成年人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是多层次的,包括不同的思想和感觉的分歧。艺术成长的结果不是单一的终点或风格,相反地,随着艺术的发展,青少年逐步建立起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论,如:慎密谨思能力、独立创新能力、流畅协调能力和抵制封闭等能力在美术学习中逐渐产生意义。慎密谨思能力使年轻人能够注意整体和细节,利用更多的信息,探索对某种观念、问题或经验的各种不同的可能性。独立创新能力促使不同的可能性间的甄别,并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进行重新构想,对事物进行独立思考。流畅协调能力是筛选出意识和反应并把它们融入新的整体的能力。抵制封闭的能力当然是指保持一种开放和独立的头脑,接纳各种可能性并将思考带到新的观察和理解高度。这些特殊的感知能力继而与创造性思考能力、想象力、冒险精神和表现力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的更加开阔的“思想习惯”,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青少年构想或想象某个观念、事件或问题的优势能力,并提供了一种开放和慎重地表达他们的理念的基础。这些通过特殊的潜力而被激活的思想习惯,使得经验得以思考,可能性得以接纳,重新选择和组合得以建立。
美术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制造意义的过程。美术的特性强调了学习者不是在一种中立的环境中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通过在多层面的环境中的积极参与获得知识。孩子们被鼓励去探索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通过丰富的刺激物来积极参与并进而去构建知识。美术教育将学习观念由积累信息转向强调主动参与,意味着提供了更多学习的机会。比如,关于批判性地观看,对艺术家工作步骤的理解,有关专门化学科与跨学科的概念以及学科的外延,有关于学习本身的学习,关于自我的学习,以及关于一个领域和专业的学习。
美术学习并不一定要有目的性。除了抛开预期目标之外,学习也在外围发生,而没有特定的焦点。学习理论家将各种学习区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意领域与技能领域。在美术教学历程中,让学生先获得对学习目标与问题情境的了解,然后经由讨论、假设、比较、探索、试验等活动,主动寻求结果或答案,最后再按预定目标对结果予以评价。在此历程中,教师是资源提供者,是辅导员,是催化者,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寻找答案,但不直接提供答案。美术学习的一大优势——在多个层面上加强学习,并帮助建立复杂的知识体系。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感知、想象、理解是三个逐渐深入的阶段,这三个阶段需要欣赏者参与其中,对作品进行积极主动、持续不断的提出质疑,积极参与到理解作品中,也就是身入其中,而不是以观察者的身份置身其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问质疑所要理解的问题,然后通过观察期待事物自身确定它如何“回答”,这正是伽达默尔提出的问答对话模式,正如伽达默尔所说,对话就是对话双方在一起相互参与着以获得真理。最近的研究告诉我们,这些通过艺术学习获得的能力,在那些已经接受过一定时间的艺术教育的年轻人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教育不仅打通了不同学说间的壁垒,融汇了各自的精神要旨,而且真正促进了人的发展。
今天,科学、大数据、混合现实、人工智能与生物基因技术等热点话题弥散于社会各领域,艺术的发展伴随着技术的进步,3D打印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MR(混合现实技术)等则对艺术的图像创作与叙事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在2007年就开始倡导的STEAM 教育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 )、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的缩写,代表目前国际上一种新的综合学科背景下的教育思潮。STEAM教育倡导将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综合的课程结合起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让学生在综合的环境中学习,在项目活动中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正是以艺术为核心的创造力统整教育。
以审美素养和创造力为核心的美术教育强调艺术教育的责任,不只是提供事实或展示某个文化的进程,某件艺术品来移转信息而已。为的是帮助人们成长,并且从获得的知识中,体会生命的奥秘,创造人类无限拓展的未来,更要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宇宙的关系。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