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最新展览预告——“走在时间的后头”

2017-06-01 10:43:38 未知

  伴着端午小长假,这周展览也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大师展、获奖展、巡回展、抽象性群展、绘画性个展等等陆续揭幕,虽然各不相同,但艺术家们都有个共同点——并非为了艺术而艺术,他们的创作源于各自多元复杂的环境,是对当下的探究和反思。往前走的往往是躯壳,缓滞的则是思想,走在时间的后头,或许才得以窥探更多。

  “复制时代”安迪·沃霍尔艺术展

  展期:2017年5月29日-8月28日

  地点:山水美术馆

  安迪·沃霍尔是20世纪现代主义的一座高峰,他代表的波普艺术,引领了20世纪中期的现代潮流。他以日常物品为表现题材来进行创作,将艺术通俗化,从生活中的任一处复制,用制版印刷的方法把照片形象“复制”到画布上,以这种直接获取和最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代替了原本艺术创作中的手工操作和被认为的深奥艺术要义。这是一场更加综合的展览,38件安迪·沃霍尔作品豪华展出,全球仅有3件的原电椅装置作之一亚洲首展,玛丽莲·梦露、可口可乐、拳王阿里……众多作品酷炫登场,涉及装置艺术、油画、手绘、综合材料、印刷品、摄影等多种品类,分8大展区——“玛丽莲·梦露”、“群星闪耀”、“流行文化”、“电椅”、“其他+摄影”、“王广义”、“剧场”、“互动”,全方位多层次展现了安迪·沃霍尔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的多元性。

  “WAVE波浪”新媒体公共艺术项目

  展期:2017年5月28日

  地点:北京香河天下第一城,2017年INTRO电子音乐节现场

  无论是电子音乐节,还是新媒体艺术,这两种形式在各自的艺术领域之中,都属于新鲜事物,而将两者连接在一起,更是全新的尝试。由策展人张红雷策划的“WAVE波浪”新媒体公共艺术项目与音乐节的电音以及场地有着紧密的关系,该项目关注于蒸汽波的传感器,将音乐类型和艺术运动结合在两个透明空间完成,化解空间、艺术、音乐、自然之间的边界,制造出多维度多层次的感知体验。此次项目将邀请到现国内当代多媒介优秀艺术家参与其中,虽然只有一天的展示时间,但是作为场地特别项目,在电音的感召之下有着别样的视觉体验。活动包括新媒体艺术表演部分和空间体验互动部分,现场还原了一个自然不存在的多次元空间,制造多维度空间的视觉错感,增加作品和观者的交互体验,强化在电子音乐的大背景下公共的感知部分,将新媒体作品的体验性可视化。

  猥琐发育,别浪——梁曼勇个展

  展期:2017年5月28日-7月15日

  地点:Artopia gallery 雅托比画廊

  在讨论梁曼勇个展标题的时候,“猥琐发育,别浪”这个颇具戏谑意味的网络词汇获得一致认可。这个词汇出自网络手游《王者荣耀》,原意大约是告诫新玩家要有耐心、别冲动。典型的草根睿智让它很快就成为玩家的口头禅。梁曼勇很喜欢这个标题,因为它体现了“很年轻的态度”,也因为《王者荣耀》这款游戏的内容——“拳击手、打架、切虫子、烧烤之类”——与他新作品的感觉很相符。作为90后艺术家,梁曼勇的个人体验和经历中网络以及卡通给他造成深刻的印记,本次展出的是其近期以绘画、雕塑为主要媒介的新作,呈现了一位年轻艺术家对于流行文化的思考。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方志凌认为,作为“90后”艺术家,梁曼勇对网络游戏或卡通图像独特的视觉心理逻辑显然有很深刻的体悟:一切都在“玩笑”中展开,无论“内容”如何——理想的、忧伤的、激昂的、叛逆的、迷惘的、浪漫的、残酷的、荒诞的……——即使像《灰色的沙发》那样沉重的内心情感,也都要预设一种玩笑、戏谑、甚或恶搞的“喜感”面孔。对他来说,这“玩笑”姿态不仅是游戏特有的语调,也是表达一个“社会草根”过于敏感的内心体验的最恰切的情感姿态。

  高压——杜尚奖·法国当代艺术现场

  展期:2017年5月28日-8月27日

  地点:红砖美术馆

  这是“马塞尔·杜尚奖”获奖者首次在中国集体展示,同时也是该奖项的一次梳理和回顾。作为今年“中法文化之春”的重要活动,展览由蓬皮杜艺术中心前馆长阿尔弗雷德·帕克芒担纲策划,黛芬妮协助呈现,参展的8位艺术家,包括卡德尔·阿提亚、拉蒂法·艾霞克茜、西普里安·加亚尔、多米尼克·冈萨雷斯-弗尔斯特、洛朗·格拉索、马提厄·梅席耶、朱利安·佩维厄和塔提亚娜·图薇均活跃于国际舞台。展览名字“Tension(高压)”一词在法语中有诸多含义,都与当前艺术家的创作方法巧妙契合。高压意味着艺术家在当代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中拒绝中立的态度,艺术家们通过雕塑、绘画、影像、装置等自己独有的视觉语言展现出个人观念和意象的世界。“马塞尔·杜尚奖”于2000年由法国国际艺术传播委员联合会(ADIAF)创立,此次除了展出8位重要获奖艺术家的作品,展览也对“马塞尔·杜尚奖”的历届历史进行了全面地梳理和回顾,包括从2000年至2017年的近七十位提名艺术家的图片、影像、图录以及其它文献资料,从中可以看出一个艺术奖项本身的价值体系以及对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胶片时代的面孔”逄小威摄影作品展

  展期:2017年5月28日-7月7日

  地点:山水美术馆

  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摄影师逄小威,用了四年时间,走遍中国,寻访1001位纪录了中国电影诞生以来的110年里,从1963年开始书写中国电影历史最具代表性的导演,演员等人物,用黑白胶片将他们在镜头之外的真实情态拍摄了下来,把他们拉回到视觉中平静而真实的地位。以“胶片时代的面孔”为题,近百张面孔,1963年以来的十部中国电影历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以历史叙事的线索陈列展示,与“复制时代”在地下2号展厅的摄像,互动装置展示区域形成平行展览。在这一部分的展览中,小威跳出传统绘画媒介,却又以黑白胶片这种艺术,难度、成本都较高的镜头绘画形式,截取110年来中国故事的无数个面孔的瞬间,让观者在与摄影作品里电影人的一双双真实而各异的眼睛的对视中,自然而然生发出对“时代”的反思。

  首届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展

  展期:2017年5月28日-6月17日

  地点:今日美术馆

  公共艺术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将将艺术更好地与公共空间结合,却成为一个课题,既要保持艺术的学术性,也要在空间使用上合理。“首届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展”以公共艺术为主题,40多位参展艺术家通过多种媒介和形式,包括公共雕塑、当代装置、新媒体艺术、建筑艺术与景观艺术等,从多种语言呈现艺术和空间的关系。展览展出了近年来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城市雕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梳理了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发展脉络,对公共艺术在城市转型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呈现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全新的艺术面貌。该展览呈现的既是艺术家个人创作从专业领域走向公众领域的蜕变与推动,体现了艺术在当代城市发展中所扮演的跨平台角色,同时也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研讨。

  名士风流侠士剑——章士钊致潘伯鹰及友朋诗稿、书札展

  展期:2017年5月13日-5月29日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坚净美术馆

  现场展出的章士钊致潘伯鹰及友朋诗稿书函共计40余件,充分展示了其超凡的文学才情和深厚的书法功底,折射出章士钊曲折丰富的人生经历,更体现了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时代社会名士的思想与情怀。这次展出的信札最早在保利博物馆首次展出,5月中旬又在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过,当时引起了文化界非常大的关注,也引发了文化界对于这位难以定义的人物的广泛讨论。无疑,章士钊致潘伯鹰的这些信札无论从学术价值、出版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是非常高的,殊为难得的是其中很多诗文都是之前从来没有著录过的。在艺APP对与开幕式同时举办的图书出版签约仪式和特展研讨会进行了网络直播,如何评判章士钊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的复杂性不只是他自己的多面性,还包括他在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中的意义。通过在艺APP对研讨会的网络直播,可以发现很多与会嘉宾均认为章士钊是一位带有“符号”特点历史人物。

  自我批评

  展期:2017年5月27日-9月17日

  地点:中间美术馆

  展览重启了一种对话的机制,向现有的已经为我们设定好的“系统”提出疑问。展览没有策展人,而是采用召集人的形式,三位召集人卢迎华、罗小茗和苏伟邀请艺术家、策展人、文化批评学者就他们所提出的议题来一同展开思考,形成一个临时阵线,但并非为这个主题提供图解或注脚。参与这个主题的每个项目都是一个个思想的星座,在其中不同的关键理念或概念占据着特定的位置。这个展览并不强调其作品和项目与展览主题的呼应,相反,两者之间是一种开放的关系,没有主次之分。使用召集人和回应人的称谓,也可以体现行动起来和实践的重要。展览同时打破了策展人的形式,回应人以小组的方式出现,其中包含两个架构:策展回应人和艺术家,由此形成了在召集人提问之下,回应人策展,艺术家完成视觉呈现这个一个递进的关系,在一个展览之中出现了无数个有着独立实验性的卫星展。

  零度之维:抽象艺术的理性表达

  展期:2017年5月27日-7月7日

  地点:蜂巢当代艺术中心ABC厅

  当下从事抽象创作的艺术家很多,从“零度之维”参展名单来看,展览以几何式的冷抽象作为关注主线,目光集中在语言和材质有着更加宽泛实践的年轻艺术家身上,展出共计22位当代艺术家,以平面绘画、装置、雕塑、影像等多种创作媒介,呈现了当下中国抽象艺术的多种可能性方向。从“秩序的边界”到“零度之维”,从蜂巢对展览主题的提炼,也许能够在诸多个性化的创作探索中寻找到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某些动力之源,以此提示观众一条路径来看中国抽象艺术慢慢长成的果实,以及全球化抽象艺术的发展趋势和流变。

  蜂巢·生成第二十六回

  我有一间画室,里面有些花草:王云冲个展

  展期:2017年5月27日-7月7日

  地点:蜂巢当代艺术中心DE厅

  虽然展览命名点出了“画室”和“花草”,但实际上“画室”并非指向画室本身,而是个人经验凝练在文本意义上的场所;“花草”所指涉的也并非现实物的花草或者对于花草的描绘,而是关乎文本化的花草之于古典文人和现代知识分子,以及对现代主义绘画的面向。由此可以看出王云冲并没有被束缚在物像的形体中,其创作带着某种“形而上”的精神指向,物象关涉了理念,担当了思考的载体,构建出属于自我的个人化走向。持续绘画创作的同时,王云冲一直以设计师的身份为人所知,王云冲重新介入绘画,与其试图重新建构自身思维的逻辑密切相关,绘画、设计与文本三者于他自身而言,相互交涉,同时这也成为观者认知其内在的关键。

  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巡展

  展期:2017年5月27日-7月26日

  地点:大千当代艺术中心

  在当下艺术语言越趋多元的时代背景下,雕塑领域传统的艺术语言实际已经很难表达艺术家的思想的时候,如何在雕塑本体的基础上实现对新的语言方式的探索,以及如何从雕塑出发进行新的观念的延伸和拓展,都是当代领域的当代诉求,也是当代艺术所面临的新的挑战。本次巡展是“在路上·2016: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的延续,展览将雕塑作为研究和展示的对象,对国内以“70后”、“80后”为主的创作力量,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作品进行生态观察、研究展示和文献留存并对从中反映出来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此次展出的42件作品以青年雕塑家为主体,以探讨艺术与空间的关系为主要目的,既是一场有关于雕塑空间的展览,也是一次有关当代雕塑的思想行动。

  雎安奇:咏舞

  展期:2017年5月27日-6月24日

  地点:在3画廊

  此次展览以录像、声音、LED灯箱三种创作媒介组合而成。画廊壮观高阔的教堂空间将悬挂罕见的21米高的大银幕。二楼和三楼的空间分别是声音和LED灯箱装置。展览名称《咏舞》,来自于中国古代历代诗人都书写过的歌咏舞蹈的诗名“咏舞”。雎安奇的作品与古人目的一致,为了“咏舞”,他带着一台袖珍红外线摄像机在几乎全黑的地下色情舞厅进行拍摄和访问……展览将首次呈现一种在部分城市存在了二十余年的地下舞蹈形式:砂舞。在黑暗拥挤的舞厅,男女双方身体敏感部位紧密接触,上下左右反复摩擦,形同砂轮打磨物件,顾名思义“砂舞”。成为当地普遍的底层社会娱乐方式。在画廊的二楼空间,声音装置里播放着艺术家和舞女对谈的声音采样,古诗里的轻盈飘逸幻化成刺耳的音乐和对白。三楼的LED广告灯箱是雎安奇常用的标志性创作媒介,其漫不经心滚动的那些“咏舞”古诗的字幕,则把通过阅读吟诵并借助想象力建构的“美姬歌舞”的风貌消退成公共空间的一块LED广告屏。

  起因和从中投射出来的例如物

  展期:2017年5月27日-8月13日

  地点:长征空间

  这是一系列的“形而上形”:从描述回返制造,一个建筑体成为了图模与结构“道成肉身”的开始,但它并非是教堂或者神殿,而是一座功能性的建筑——图书馆。“起因”图书馆模型出现在展厅的中心,模型的周围,建筑中使用的等大“样件”实物,被投射、充满于整个展览空间,形成了一个宇宙 - 中心式的放射结构。但这中心并不是唯一的:“起因”模型以两种相逆的进程——“透视”和“投射”分别展开。如果重叠透视的灭点和投射的起点,世间万物便可视为在一个反向的无限纺锤体结构中分裂增殖。这些暂时处在“多余”状态的零件,是这一活动的“例如物”。这座“图书馆”提供了一个“思想的参考”,但并不保证是完全的空想:一个意向性的选址位于英格的故乡,冰岛。在距离它的首都雷克雅未克不远的海滩边,有着一片人迹罕至的空地。在那里,可以望见不远处的山脉,那是一座休眠的火山——在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中,来自汉堡的教授和他的侄子正是从那个火山口进入了地心。

  日常丝维:吴争艳个展

  展期:2017年5月27日-7月2日

  地点:山艺术-北京林正艺术空间

  “日常”一词对很多人来说,似乎意味着琐碎与无聊,近些年商业宣传带来的流行趋势,也鼓励年轻人寻求新鲜刺激的经验。这正迎合青年时的热烈,像一匹花布:红红绿绿,乱花渐欲迷人眼。然而,日常一天天的运转虽然平淡,有心人却可以认真虔诚的关注当下,让每个寻常的细节都充满美感——诗不在远方,而在眼前。这是渐趋成熟时所得的稳健,温柔得似一匹素丝:安之若素,静水流深。本次展出作品都是艺术家在白色丝绸上的创作,材质也契合了艺术家的自我心态与艺术表达。白色丝绸柔软、温和、单纯、细密,光泽温婉迷人, 就像艺术家当下对生活的态度——无须刻意抢人眼球,自然的泛光也能让人流连。艺术表达亦是如此,将生活点滴欣然拾起,再细细密密的编织成锦,向内审视,关注自我和当下,让日常的每个微观场景都在画面上像花一样灿然绽放。

  出类—穿行焦虑的年代

  展期:2017年5月27日-6月11日

  地点:白盒子艺术馆

  展览作为白盒子艺术馆的青年艺术项目,邀请了16位1970-1990年出生的艺术家,由策展人曹茂超策划,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都是特意为这次展览创作的。在展览的叙事中,我们生活在一个外在环境动荡,全球焦虑的年代,而艺术家面对这种焦虑,创作的方向指向作为主体的自我塑造,进而达到“出类”的高度。策展人借用了福柯对于自我塑造概念的分类,除了权力和知识对主体的塑造,展览将艺术家的创作指向福柯的所谓“自我技术”,“它使个体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或者他人的帮助,进行一系列对他们自身的身体及灵魂、思想、行为、存在方式的操控,以此达成自我的转变…”而在艺术家之间,策展人也看到因年龄差异,创作内容和形式上的进化,70后的艺术家更多以绘画作为媒介进行创作,80、90后的作品媒介丰富,贴上了鲜活的时代标签。

  陈像,蜕变

  展期:2017年5月26日-6月18日

  地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本次展览展出了蓓琳九个系列共三十二幅作品,在2016年最新作品《群星》系列中,艺术家使用漫画世界作为其图像化的、有表现力的材料,与她自己创作的图像制造“偶遇”。这些图像的主体是具有当代美的女性。她们拥有简单的发型和妆容,在特定角度、能产生强烈阴影的光线下被拍摄。由于加上黑色和金属质感的彩虹色,画面中的色彩刻意地偏离了自然色调,显示出这些人物精神或灵魂,而非仅是身体的现实感。漫画的背景与人物肖像交织在一起,把肖像嵌入其中并赋予它们新的样貌。通过加强肖像在审美和情感上同漫画人物的对比,突出了他们阴沉、焦虑和饱受精神折磨的特征。这个新系列探索了许多曾贯穿于艺术家作品的主题。通过生活与惰性、真实与虚构的对抗,揭示作用于个人、集体的无形机制。在静物系列(2014)中,艺术家通过无序的摆放,表明了消费社会的混乱与荒谬;在最新的系列“群星”系列中,瓦莱丽·蓓琳探讨了混乱的、焦虑不安的、饱和的、强迫的精神世界的毒性。

  后东方学:一次互视关系搭建的实验

  展期:2017年5月26日-7月19日

  地点:汉威国际艺术中心

  这次展览是继法国巴黎大皇宫艺术财富沙龙展后,又一次精心策划的艺术巡回扩大展,同时也是汉威国际艺术中心的首次开幕展。展览不仅再次展出了法国巴黎大皇宫艺术财富沙龙展的部分作品,进而又增添了很多这16位艺术家的新作品,作品类型涵盖了油画、当代水墨、陶瓷、雕塑四大类,集体呈现了中国艺术家们于当代艺术探索中弘扬的艺术人文精神。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艺术史学家、批评家莉迪娅·哈兰布尔认为:“尽管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是彰显个性的保证,但是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没有违心地去追随某种流派,这使得他们可以发挥出真正的艺术才华。另外,我能真正地感受到他们都致力于加深自身的艺术造诣并在日常严谨的工作中不断的探索以追求新的发展。”

  卢彦鹏《借花献佛》摄影展

  展期:2017年5月26日-6月18日

  地点:三影堂+3画廊

  本次展览的摄影作品在沈方敏老师创作的音乐作品安海龙山寺的配合下进行展出。卢彦鹏靠直觉捕获的光影在暗房里成为笔触,用它们来绘画他的摄影。早期的《石头的记忆》中,他的影像与太太凌华的画作重叠,对卢彦鹏来说,这是同一时期出去拍照的他与在家画画的凌华在不同空间的重叠。这组作品最早透露了其影像的两个当下----摄影当下和暗房当下,是观看与成为记忆的观看的交织,既有淋的酣畅,又有氤氲的混沌。烟花与佛像的重叠进一步减轻了重量。古时塑完像在佛像背后开孔洞,放入经咒、五谷、药材或金属肺肝并封印,以期神力。烟花似乎就是这些依据式样传统雕刻的匠人产物装藏那一瞬的灵光乍现,它调动了图像的运动感,让这些尘埃落定的形体有了一种继续塑造的可能。卢彦鹏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中介者,用两个当下的重叠,完成了一次借花献佛。展览现场还播放了艺术家在2009-2014年间创作的5组作品的视频介绍。传统摄影作品配合音频视频展出,给观众以全方位多元化的观展体验。

  大漆观止——汤志义艺术展(北京·厦门)

  展期:2017年5月25日-6月24日

  地点:北京锦都艺术中心

  本次展览展出的是汤志义的大漆艺术作品,汤志义不仅是一个大漆艺术家,而且也是大漆艺术的研究者和教育者,他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长期专注于对福建传统漆艺的研究,通过时间的流逝来跨越认知和材质的距离,通过千万次的涂抹和打磨来把握到材质的特性。大漆艺术长期流于工艺水平而不能展示新的艺术形象,是因为绘画语言过于传统和陈旧,停留在民间绘画,局限于具象表达,满足于情景再现,而大漆艺术的革命性变革首先是来自于语言的转换,由现代的、抽象的、表现的语言取代了传统的、具象的、再现的语言。这种语言的转换在汤志义的大漆艺术创作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如行云流水,顺势而来。他的具象作品充满着现代性的绘画语言,变形夸张的人物造型和浓烈张扬的色彩,透露出表现主义的张力。汤志义又从具象走向抽象,这是他语言转换的又一个路向,这个路向原来已潜伏于他具象创作中,在最近几年里则喷薄而出,由象至无象,由形至无形,由多彩至单色,由繁复至极简,语言跨度极大,实验性很强,大漆特有的美感和质感,被抽象的绘画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立陶宛艺术:透过风景的思考

  展期:2017年5月13日-7月2日

  地点:中国美术馆5层

  作为2017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季/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一带一路”特展系列,这个由立陶宛国家美术馆精心策划的展览,展示20世纪至今的立陶宛艺术发展,揭示其现代化,国际化以及与传统及民族特性的关系。展览展出60余件作品,分为“画家的视角”、“开放的结构”、“去浪漫主义色彩”以及“绘制风景”四个部分。所选作品皆为立陶宛现当代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装置和影像艺术等。这些作品来自于陶宛国家美术馆的收藏,Lewben艺术基金会的收藏,其他私人收藏以及艺术家的工作坊。风景画,看似一个古老的命题,在立陶宛艺术家笔下呈现了不同的颜色。“风景”被视为文化和存在主义的象征,体现了人与地方之间的特性和联系。通过选择“风景”这一特殊视角,展现给中国观众一个表现与思考立陶宛现当代艺术的广阔语境。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