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陈维个展

2017-06-02 10:25:31 赵梦莎

  一个造型朴素的八角许愿池。射灯照亮水底,硬币反射着光,一汪金汤。被敲碎的无名雕塑沉落水底。空中不时有水滴落下,砸入这潭死水。落水的声音进而成为整个空间中唯一的节奏。而LED灯的电流声是恒常的。这座许愿池可能出现在北京6环外某个以巴黎或者罗马命名的楼盘,正等待着城市的扩张能最终把人流带向它。而现在它接近于某个当代文明的遗址,坐落在五环边艺术区的画廊展厅里。展厅之外是画廊精心打理的庭院,像一个巨型生态雨林缸,较之陈维在模型中描述的世界看上去更加不真实。

  从叙事的角度看,陈维的摄影不难让人联想起擅于制造空洞景观的托马斯·迪曼德(Thomas Demand);或者说,整个展厅便是一个广义的“房间”,观众可以随着光源的提示凝神于空间内部细微的变化——类似于导演罗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将镜头固定,在同一个场景中制造的一连串的复合影像。以此陈维在香格纳北京空间的首展中建立了一座“新城”的场景:写着“Building Your Future”的广告版倒放在展厅入口,而中文“美好未来”来自他对房地产宣传广告语的观察。讽刺的是,与之并置在一个平面上的《硬币》(2017),被命名为“沉思的少女”的无名雕塑贴满了大大小小的钱币,直白的指向这个用“美好”词语包装着的“房子”,实际上是近在眼前又遥不可及、无法支付的未来。

  从2008年开始,每个人都得开始习惯在摩登北京过上一种没有语言界限的国际生活,陈维大概早已深谙其中。人类文明夜晚的变迁:从狂欢至午后再到建筑工地上彻夜通明的广告灯箱。从工作室回家途中向车窗外的一瞥,小区里某个半地下室租户用广告画做窗户纸,人行步道水泥未干——对于个体而言,所有这些生活中的碎屑,都是在与自己有了某种特殊联系的一瞬间才产生了意义。摄影中偶尔出现的文字作为仅有的阅读提示,更像是为了给无所适从的观众预留的提示,观看完全取决于观众的个体经验,能否被动唤起的共情。

  同时,陈维的摄影则似乎在尝试如何在叙述中不断剔除“人”。陈维在摄影的平面中建立了一种真空, 图像中的一切都是完全静止的,如雕塑,如建筑。布景摄影的方式并没有刻意假设某种“预制”的情况。这些被记录下来的空间即景,去掉人的形象、模糊人的动机,在这个虚构的空间中,人并不是主体,气氛、空气、光线才是 。拟真的搭建场景中,陈维有时在刻意强调虚构性——涂抹水泥和涂料的地面露出一角蓝色苯板的制作瑕疵,更像是有意让观众注意到的纰漏。

  “悲剧性”似乎始终是陈维创作中的潜台词。展览里那个意象中的失落世界被有限的光源点亮,但本质依旧来自黑暗。水池、硬币、霓虹灯所透露出的是虚无感与欲望的表征。在无人的城市,仅有的光亮来自作废的口号、闪烁的LED招牌,精神与人的个体无关。大片空置住宅的鬼城,永远无法竣工的烂尾楼某种程度上成为展现城市化进程的中国式符号。同样地,这个现代文明的符号也被延续在这个展览中:所有作品都显露出一种荒废感,或者说,“废城美学”。批量生产的园林雕塑,一截水泥浇筑的楼梯,充满故障的LED灯,都几乎是城市经济开发与土地的拆建循环中的历史证物。

  而展厅之外,这个陈维生活超过十年的城市也在不断变动。街道开始同质化,如同在地图上复制粘贴的模型;异质空间的消失、翻倍的房价、不断扩张的城市边际线,士绅化改变了郊区的面貌。艺术家总是这种区域变化的推手,仓库工作室和艺术空间的出现便是前兆,当代艺术改变了酒仙桥和草场地原本的面貌,一半是画廊咖啡美术馆,一部分仍然是城乡结合部的杂合体。

  可见的欲望与不可见的残酷。究竟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还是“城市,让生活更糟糕?”这个看得见的城市,尽管艺术家以媒介和观念准确地描画出了它,却没有成为城市的主人。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张天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