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时代之歌
2017-06-05 13:15:56 未知
每个时代都有特殊的艺术风格,这个时代的艺术或许绕不过科技与跨界。当艺术创作中的声光电,不再沦为“哗众取宠”的炫技,它们有了接着地气的力量与方向。中国美院毕业展开幕式已经不是第一次开通网络直播的通道,今年官方统计的网络直播在线观看人数更是创了新高,超过103万。相对于炙手可热、一票难求的现场观看,航拍、特写、多机位,配上实时的解说和弹幕,网络直播提供了更多角度、全方位的体验,也让只能容纳千余人的现场,有了更大的外沿。
新时代的艺术家可说是“后媒体时代的新文艺复兴人”,他们是“能跨平台”创作的全才型艺术家。例如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强调“未来导向,当下实验”的开放式创作,他们以技术为画笔,以艺术无用之用自反地审视科技发展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将不可见不可知以全感知的视角展现在我们面前。不以媒介载体定义创作行为,不以媒体理论规范创作思维。追求开发新平台,打破作品与产品之分野,扩展当代艺术中对于创作及艺术品的定义与视野。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都成为独特的“造境”手段。
在强调“哲匠精神”的中国美院,我们能看到“心与手”的劳作。如果说捏、揉、搓、打、按、拉是“手语”,那思、想、念、恋、忐、忑便是“心话”。在手工艺术学院的展厅,一件件陶艺、玻璃器、首饰寄托着学子们的匠心。来自瑞士的里昂,将多种语言的古老诗歌转换成二进制的编码,又将形象化的编码用3D打印技术翻模,制成了造型独特的陶瓷作品。语言与数字编码中蕴含的规则,成了作品在艺术形式背后令人深思的角度。更多同学则利用熟知的媒介,在实用器之外,探索诸如建筑或雕塑中的三维吸引力。
就连雕塑,也早已走出“固态”的藩篱,在动与静、虚与实的界限中寻找新的可能。“这是大势所趋”,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认为,“跨媒介的艺术形式本来就深受人们喜欢,更何况我们身处这样的时代,新生代的年轻人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因此,在艺术教育中,除了传统艺术形式,加入多种媒体的理念是自然不过的事情。”当然,这样的艺术形式就更加需要团队的协作,“现在是合作的时代,关键技术找到合适的技术团队,就能做起来。当然在艺术作品中,科技是辅助手段、表现方式,主要的是艺术家的个人创造精神需要艺术的想象力。”介绍中他特别提到公共艺术的教育,这场艺术与科技的探索,已经持续了10多年。城市的地铁、广场的氛围、夜晚的灯光……很多人问,艺术在哪里?艺术是什么?艺术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你看,艺术不仅在院校高堂,也早已春风化雨,融入生活点滴。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