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解密】瑞士跨媒体艺术家 Charlotte Hug 的“声标书写”是如何在国美诞生的?

2017-06-06 20:02:05 邹萍

Charlotte Hug

  2017年5月,出生于瑞士的跨媒体艺术家、作曲家、即兴演奏家和音乐家Charlotte Hug(以下简称Hug)在中国美术学院呈现了一场“在未知事物之间探索:Charlotte Hug 声标展览-视觉声音”的多维艺术现场,她用水、书法、宣纸、音乐、表演等多种通道编织起一张内涵丰富的艺术之网,因在不同地区创作独特的视觉音乐独奏表演和自身的跨学科工作,Hug擅于将地域差与文化差“融合”,产生出人意料的结果,并由此在个人化理解中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这种“无意间”摒弃偏见与固执的艺术品质,尤其值得当代艺术界重视。

  在上海和杭州为期三个月的驻地艺术创作期间,Hug遇到了书法家Tang Jieyu,并和中国的音乐家、学者、艺术家一起工作,一起讨论,在研究中国书法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创造了一种新的声标。在中国,许多画家在公共空间里以水在石头上绘画的方式激起了她的灵感,她也由此创造了一种当代的书法艺术。这种经验在短暂的视觉形态和声音之间产生力一种新的深层关系和相互作用。

  Hug在苏黎世生活,又常行走于全世界,曾在伦敦、巴黎、柏林、科克,约翰内斯堡担任“驻地艺术家”,并在2011年的卢塞恩音乐节上被封为“明星艺术家”。声音绘画“声标”是她艺术工作和研究的核心内容。“声标”是能被看见的音乐,是视觉艺术与音乐符号的混合。在视觉领域,她的“声标”装置得到了国际认可,并在画廊、美术馆等地展出。同时,Hug借助“声标”发展了一种构图方法。她的视听作品由国际管弦合唱团演奏(Ensemble Horizonte, Via Nova Choir Munich, Pierre Boulez 建立的 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等)。

  2017年春天,Hug以驻地艺术家的身份,受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的支持,中国美术学院的邀约而来。这也是Hug第一次来到中国。

Q&A

  Q:雅昌艺术网

  A:Charlotte Hug

 “在未知事物之间探索:Charlotte Hug 声标展览-视觉声音”现场

  Q:首先谈谈您到中国后的创作吧。

  A:先谈感受。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先到上海,然后到了杭州。我特别喜欢杭州的氛围,也衷心感激中国美术学院,特别是跨媒体艺术学院,让我有机会接触许多新的想法和知识。另外,美丽的景色、寺庙,最重要的是和善的人们,使我这段驻留经历特别美妙。

  记得我在住处时常自己排练,有一天邻居来找我,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并不是抱怨我排练声音过大,而是鼓励我,说能创造出如此美妙歌声的人一定是好人。我接受他们同进晚餐的邀请,品尝了美味的饺子和中国菜。杭州真的是景色美,人更美。

  再谈创作。创作时,我不断倾听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声音。来到中国,我发现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于是决定到公共空间去倾听。来到上海的上阳公园时,我发现有很多人在地上写毛笔字。当时我也带了画具,于是开始倾听周围的声音,并将“声标”画在地上。这时一个写书法的人发现了我,热情地教我如何使用毛笔和写书法。后来我对中国书法进行了研究,发现书法有非常多的学问,如笔画顺序、字形结构,甚至连写一个点都有很多讲就。更具体一点说,在中国书法中,写一个基础的笔画“横”,讲究“蚕头燕尾”,开始的时候要像蚕宝宝的头一样圆润,结束的时候要像燕子尾巴一样利落。这样的新信息对我有非常大的影响,我开始尝试在原有创作中使用全新方法,如尝试翻译“蚕头燕尾”,创造出像蚕宝宝一样圆润的开始。

  我觉得中国的毛笔也非常有趣。当在公园学会了毛笔的基本用法后,我将它改造成左手也能使用,因为我习惯双手同时作画,毛笔成为我身体的延伸,不仅是作画的工具,也是制造声音的乐器。

  后来,我尝试寻找声音与书法之间的联系,由此用全新方法创造出全新“声标”。我也开始尝试在丝绸上创作,再将丝绸浸入水中,并用墨水创作,请注意这并不是在模仿中国书法,而是我在倾听声音并翻译后的结果,观众看到的是声音的风景画。当然从某种程度来说,它与书法存在相似性。然后,我把作品挂在空间中,观众可以从三维角度观赏,可以转动它们,也可以从下向上观察。正如声音是充斥在三维空间中,我很高兴能找到这样一个通过丝绸创造出声音的实体方法。为此我还为这里的学生举办了工作坊,专门讨论声音和声音实体的关系。

  Q:“声音”在您的作品中是如何产生作用的?

  A:当我在脑海中想象音乐,我会用双手将它画下来,我想要触摸音乐。当然不是物理层面的触摸,而是“看见”音乐,在音乐周围游走,以获得另一种表达音乐的方式。我是一名视觉艺术家,同时也是音乐家和作曲家,这种复合身份让我对学科之间、视觉艺术和音乐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产生了极大兴趣。我来到这里的最大动力是“声标”,也就是声音的标志,当我创造“声标”这个词时,选用了法语中的“声”以及英文中的“标”,因为这两种文化之间的连接对我来说尤为重要。这次在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支持下开展的驻留项目,我最主要的研究课题是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非常强烈的表现方式,它不仅是单词或句子,更是一种艺术。在我看来,“声标”是一种与中国书法异曲同工的艺术。

  比如,这件作品,它很像海浪,但我并不是看着海浪的形状作画,而是倾听,将声音翻译,并用双手画下来,成为这样一件风景画作品。我总是双手同时作画。我觉得中国的水墨风景画和我的作品存在一种联系,因为据我所知,中国画并非单纯追求写实,而更加注重灵魂与意识的表达,即写意。我的画作描绘的是声音的风景,当我创作这件作品时,我四处走动,没有乐谱,从不同角度观察并希望能画出一种透明度。

 “在未知事物之间探索:Charlotte Hug 声标展览-视觉声音”现场

  Q:您如何理解“水”?

  A:“水”是我的创作中举足轻重的部分。我在欧洲创作时常使用泉水,会倾听泉水流动的韵律并将这些韵律使用到创作中。我在欧洲的居所门口有一条小路直通大西洋岸边,我曾站在水岸五个小时,任由海水涨落,甚至淹没头部无法呼吸,涨潮时身体渐渐浮起,使我全身心感受海浪的韵律。你看这件作品,画布的材料是防水的,是我在爱尔兰参与一个驻留项目时创作的。一个月时间内,我每天将画布带到岸边,涨潮时海水没过画布洗去画作,周而复始。“水”虽然没有在最终呈现的作品中直接出现,却是创作过程中密不可分的元素。

  你再看,这是我15分钟前用水画的作品,临时存在,同样,音乐也是临时存在,演出完就消逝了。这种“临时存在的状态”使我触动良多,中国人“沾水书画”给了我对绘画的全新视角。我每天都这样使用水来作画,如音乐家般每天练习,在我看来,画家也需要每天练习,通常画画需要许多工具,并受画纸限制。但如果用水来作画,就可以使用整个空间,从横向到纵向,从墙壁到地面。当我使用水来画“声标”时,这样的经历给了我全新角度去观察绘画与音乐的关系。

  Q:那么,对于“空间”呢?

  A:我的艺术与“空间”有非常强的关联性,因为我的艺术是和真实的人、真实的世界直接联系,当我在真实环境中获得素材后再回到工作室整合、创作,创作完成后,作品又会到全新的空间展示。就好像我们现在所处的空间,同时展示了我在欧洲和中国创作的不同作品,它们在同一个空间碰撞、对话。法国哲学家福柯曾提出过“异托邦”的概念,说的是有一些地方是无法直接到达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却能到达。现在这个空间对我来说就是“异托邦”。在这里,我希望来自中国的活力能与来自欧洲的艺术相遇。开幕式那天,我做了一个音乐表演,试图将在中国创造出来的“声标”与欧美的音乐能量糅合释放。另外我们还举办了座谈会,当天,我与王婧、杨光、贺一凡在一起讨论我们四个人的经历,我们中两个人来自中国,两个人来自欧洲,却同时植根于中欧两片大陆。我猜想这两片大陆的生活经历肯定存在某种未知或盲点。当天最美妙的是来自观众的热情,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说明在中国与欧洲的人民和文化之间一定存在着巨大的、未知的潜力。就为这个,我想我一定会再来中国,继续探索。

(文中图片由Charlotte Hug提供,相关翻译由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支持,特此感谢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