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快讯】李昶:揭示时间及存在的纯粹与本真

2017-06-08 17:20:10 裴刚

   李昶个展“常态”已于2017年6月8日在GINKGO SPACE今格空间开幕,李昶1986年出生于北京,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获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目前生活工作于伦敦、北京。

  李昶个展中的影像和装置作品展示了一种向内的探求,通过对表象的剥离,揭示时间及存在的纯粹与本真。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某种来自经验层面的日常性的发掘与重启。这是一种始终处于移动中,且不受主观或客观支配的当下,却被事件性的现实所遮蔽、淹没。通过解构、抽离附加于这种日常性之上的由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堆砌物,李昶重新将我们身处的当下还原为一种非戏剧性的、不可被定义的常态性的存在。

LISACHANGLEE_2017_4’33-_2.6cmx13cm

LISACHANGLEE_2016-2017_On hold-1_Dimensions Variable

LISACHANGLEE_2016-2017_On hold-2_Dimensions Variable

LISACHANGLEE_2016-2017_On hold-3_Dimensions Variable

LISACHANGLEE_2017_A Poem of Emptiness_40x58cm_S

LISACHANGLEE_2017_story in the afternoon

LISACHANGLEE_2017_Untitled ( shadow clock)_52x70x20cm

  王薇:李昶,恢复“常态”

  身处这个信息时代的人们似乎在同样有限的时间中获得了相较于前人而言更为丰富的存在体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无数事件的发生或即将发生调动着我们的身体与意识,使其不断地从一个外部空间向另一个外部空间转移。对身外之物的关注取代了对自我内在的观照。带有意图的行动及其所导致的结果成为一种存在的证据,而充斥在日常中的那些所谓不构成事件或不具实在意义的行为及其所承载的时间性却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对象。围绕着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李昶在其个展《常态》中展示了一种向内的探求,通过对表象的剥离,揭示时间及存在的纯粹与本真。

  三频影像作品《滞》将镜头对准那些处于日常生活中的个体,通过长镜头的拍摄手法逐渐剥离三位参与者自身与镜头之间的对立存在意识,呈现个体在剔除最为隐私和纯粹存在状态,如艺术家所说,“试图进入那座心灵深处的孤岛”。视频中的人物或卧或坐,在没有拍摄者在场的情况下,将自身在私人场域中独处时的真实情境自然曝现。在背景音的设置上,秒针行进时发出的嘀嗒声,书页翻过,水槽里的滴水声,草地上重复的脚步声提示着时间的流逝,间或播放的来自公众场所的噪杂声与人物静谧的独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削弱了一切带有目的指向的行为因素之后,人物细微的面部表情变化仿佛成为了思绪转换的唯一参照依据。某种藏匿于外部躯壳中的个体精神世界由此获得了有效的彰显。视频中人物思绪所指向的时间节点可以是过去或者未来,而思绪的产生却是在从未滞留的当下。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当下似乎成为一种不可把捉,甚至并不存在的概念。

展览现场

  每日被大量新闻充斥的生活,使人们的关注点始终被客观世界所牵引。如果说对外部世界的遮蔽及反信息爆炸的倾向在作品《滞》中是通过对个体的彰显得以实现的,那么在观念上存在相似性的作品《空白之诗》则是以本身就具有信息传播性质的报纸为媒介进行传达的。以 1954 年 4 月 11 日——这一在历史记载中没有任何重要事件发生的日子为创作出发点,李昶收集到一份出版于当日的伦敦报纸《世界新闻》,提取并重组现成物中的若干文字,使其以一首暗藏于原来新闻报道之中的散文诗。不具明确内容指向性的文字空洞虚泛,却自成逻辑,恰似平庸日常中的绵绵絮语,对现实询问,质疑和自我消解,从而揭示了存在本身的无意义。

  不难发现,李昶的作品中蕴含着某种与“无为”思想相关的虚空性,通过不断剥离外部的纷扰,寻求一种纯粹的本真。如果说大多数人是在以忙碌的行为抵抗甚至逃避对生命流逝的恐惧,那么李昶则以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将存在于有限时间中的生命复原为一种自在无为的状态。在影像作品《午后故事》中,李昶用手机录制下了海边一个偶然而随机的场景。视频中,一坐一立的两个人以一种近乎长时间静止的姿态望向风平浪静的大海。在一个时间段中,不断涌向沙滩的白色浪花几乎是证明作品并非固态图像的唯一视觉依据。充满凝固感及

  永恒感的视频影像是现实世界在未经创作者主观干预下的真实显现,却又莫名地生发出一种超现实的意味,仿佛呈现了一个存在于熙攘现实之外的平行时空。

  事实上,李昶作品中有关存在、现象、当下、永恒等问题的探讨无不指向时间的概念,或者说它们之间本就是相互关联的。值得注意的是,时间性的指涉在其作品中是从多个维度同时展开的。自然时间、主观时间、内在时间,以一种交织的方式呈现在其不同的作品语境中,又在制作与观看的过程中形成了层层叠置、环环相扣的时间迷宫。过去、当下、未来仿佛在这多重的时间坐标中变得暧昧不明,对时间的感知也继而开始恍惚起来。

  拍摄于伦敦 Clapham Junction 的影像作品《站台》记录下了空无一人的站台内火车进出站时的场景。由于没有任何移动物体的干扰,火车静止、启动、加速、减速时的状态成为视域的焦点。动静之间的切换,行驶速度的对比,均转化为对时间的感知。火车疾速驶过镜头前所带来的延迟的错觉,亦证实了主观意识对客观时间所可能施加的无意识篡改。

  有趣的是,人们对时间的感知总是以外物作为参照。太阳的东升西落、河流的潺潺流淌,甚至时钟的滴答作响,都可以成为时间不断流逝的外在依据。攫取并掌控时间的意志促使人们竭力将不可见的时间转化为可见的视觉体验,并从中获取一种由知情所带来的安全感。在装置作品《无题(影)》、《4’33”》中,李昶直接将表现的对象聚焦于时间本身,或者说时间的化身。某种存在于时间、物体、视觉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由此显现。

  《无题(影)》以一片模糊的植被景观为背景。设置于灯箱内部的时钟分针被置换为单点光源,并作为焦点随着时间的推进而移动。抹去了刻度标识后的指针行迹不再是丈量时间的指示物,而是将行进中的时间转化为一种不断移动的视觉焦点,又仿佛是在追踪凝视画面之时的观看轨迹,与背景中的图像设置相得益彰。而受到约翰·凯奇行为作品《4’33”》启发所创作的同名装置作品则将一个虚空的时间概念转化为固态的指针,不断叠加的指针形态生动地演示了时间在空间中的运行轨迹。虚浮的呈现方式使作品脱离了其与外部世界的实质关联,以一种孤立而飘渺的姿态传达着时间无所依附的存在本相。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对某种来自经验层面的日常性的发掘与重启。这是一种始终处于移动中,且不受主观或客观支配的当下,却被事件性的现实所遮蔽、淹没。通过解构、抽离附加于这种日常性之上的由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堆砌物,李昶重新将我们身处的当下还原为一种非戏剧性的、不可被定义的常态性的存在。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16日。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