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唯美育可以抵御低俗

2017-06-09 11:49:54 未知

  “雅俗”问题并不专属于艺术,却在艺术表现中备受关注,这是因为艺术对人的面貌与精神皆具有强大的塑造与向导意义。席勒尝言:美感先于理智。正因人们能够通过艺术更敏锐地获得启发与精神感染,艺术的价值导向问题也会由此愈发地凸显并受到关注。因此,“雅俗”问题的实质其实是一个思想问题,是一个艺术导向的价值判断问题。

  “雅俗”不是割裂的

  我们生来便是凡人,做的也大都是平凡的事。要一日三餐更衣洗澡。甚至每每看到路边有人掉了稀罕物件,也总是会驻足揣度,生怕错过什么精彩。我们离不开生活的人际、环境、社会与方圆。从此角度看,“俗”等同于“凡”,“俗”就成为一种常态。或许正是这个缘故,人们面对“俗”的态度始终踌躇不前、欲言又止。似乎人们皆是受“世俗”豢养的贫乏者,“俗”字固然是免不了的,自己心里却又不愿落得“不雅正”的标签,这才使得今日关于雅俗的评论虽多,却大都点到为止,慷慨激昂却都无关痛痒。

  大凡有心之人便会明白,“俗”并不全然是“凡”,“脱俗”也并非是在鼓动我们脱离现实与群众,亦或妄自尊大地附庸风雅。倘若生活是止水般的静,那艺术便理应是一丝柳条,涤荡水中,创造出一道道盎然的涟漪。这涟漪可以激烈,可以平缓,却唯独不能污浊。历史维度中“雅”与“俗”的关系原本只是“诗经六义”中“雅”“颂”与“风”的关系——前者代表着巍巍庙堂,富丽而带有浓重的仪式感与等级性;后者则代表着淳朴的田园,充斥着恬淡的韵味与人文的情愫。其不过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不同方式与来源罢了。刘勰推崇“圣文之雅丽”却仍旧强调“振叶以寻根,观澜以索源”,这种关联雅俗、化俗为雅的文艺理念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文艺创作,博得世人的嘉许与躬行。

  正是因为雅与俗在历史层面并无割裂,故而今日我们所言艺术的“避俗”,并不是要摒弃民间的、通俗的亦或发自日常并流行于日常的艺术灵感、艺术题材与艺术创作。我们守卫的乃是艺术所立命的纯净与善美之地,是在同满足利益与欲望的虚伪与荒诞进行抗争。艺术家自当有独善其身的探索精神,亦当有悲天悯人的普世情怀。伟大的艺术作品所依凭的是其强烈的精神渲染与品质,从而博得人们的青睐,而不是依靠满足人们肤浅而鄙夷的欲望。艺术大师的闻名遐迩是因他们能用美的号角令常人获得意识中的共鸣,而不是趋炎于金钱的交易与虚诞的功名。

  以“美育”释“低俗”

  蒋勋先生有一句名言——终其一生,不可失去美的信仰。倘若我们承认艺术的“雅俗”问题是一个关乎精神的问题,是一个价值问题的话,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便应当是从精神入手,窃以为这核心的办法便是“美育”。

  “美育”既是一个教育理念,亦是一个文化命题。其核心认识便是强调“审美”是感性的物质的自然的人达到理性的精神的自由的人所必不可少的路径。其所看重的便是美在改造人的精神世界中趋利避害的重要作用。

  当今艺术界的种种趋俗表象滥觞的背后,彰显出的核心问题便是民众对于“美”的无所适从,这由衷地表现为一场在审美层面的精神危机。在物质资源异常丰富的今天,民众们精神层面的企盼被物质的丰腴所掩盖与阻挠,艺术与美的精神作用被物化了。人们并不需要了解究竟哪一件艺术品是美的,就好像一个饥饿难耐的孩子想要饱餐一顿的时候,哪里还会顾得繁文缛节,又哪里会想到礼仪教化,更不会在意其使用的究竟是纹饰精美的金银器皿还是粗制滥造的塑料餐盒了。

  如果说美的理念在大众精神的缺失完全源自其原本就“凡俗”的生活状态的话,那么艺术家的沉沦才是真正令人扼腕的悲剧。艺术家本来便应当是美育的承担者与发起人,本身便承受着敦化息民,辑宁上下的社会责任。然面对今日之审美乱象,非但不竭力制止,反而深着其中,凭借自己“艺术家”的“高雅”姿态流于世俗,沆瀣一气,所谓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张先生曾强调,美育发达可得三种结果,其一是将本性坦白表示,其二是不存自己打算之心,最后便是达到好者好之,恶者恶之,而使好恶自有公平。而今“雅俗”之别俨然验证了张先生的焦灼并非虚诞。而“美育”方是真正实现“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的治本良方。

(责任编辑:段维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