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品多了 市场会好的
2017-06-12 19:30:29 吴林田
近两年艺术市场的火热退烧了,对好的艺术家来说也许不是坏事,可以把大量时间放在画室里,创作出更有说服力的作品。
每年好多朋友都会去香港巴塞尔博览会,然后在朋友圈秀,中当代的毒又消化不了,慢慢对传统不舒服起来,传统就是这样没落的。我从来没去过,这个博览会之所以红,是云集了国际一流画廊。画廊的作品不会好到哪里去,特别是对于那些把欧洲顶级博物馆看透了的人,画廊里的作品商业性居多,甚至有许多应酬性的作品,再大师也不可能幅幅好。在巴黎蓬皮杜看了基弗的展览后,我对中国油画的判断更明确了,曾梵志周春芽们算画得好的,但你就算再给他们画一百年也画不过基弗、汤布利们的。逛博览会不如逛博物馆,你一直在博物馆作品的那个状态里才是对的,博览会总是有些躁动和利益化的。
不必说博览会和画廊里的所谓展览了, 当下的展览,创意已经很少,所谓的视觉惊奇都翻来覆去玩过了。国外也是如此,好的展览并不多。一个和一百个没有区别,创意少只能重复。创意是不能重复的,于是艺术品本身的魅力尤其重要,有的策展人兼评论家兼贩画者认为自己很牛,可以统领一切,艺术家画廊都要听他的,哪知如果没有好的作品没有优秀艺术家阵容,展览还能成为展览吗?好的艺术家才是稀缺资源,与之相比,过分自以为是的策展人实在不算什么。
现在的专业策展人也少,不太有人愿意干这个苦差事,主要是没钱,策展费不在预算之内。我曾帮上海某艺术中心策划了当代笔墨大展,老实交代是拿了策展费的,后来那些出息不大的策展人、艺术家为了找些机会,主动贴上去不要策展费搞了很多展览,这帮人没出息在自己没体现价值,还要破坏行业繁荣,搞得大家都没饭吃。后来我就不太玩票策展了,毕竟能靠画谋生,策展确实比较辛苦,那些不拿策展费的策展人们不知图什么?你说为了理想吧,策划的分明是一脑浆糊、价值观混乱的展览。
当下的展览还是以当代的为多,年轻人容易接受当代,当代艺术视觉上容易出效果,如果展览里有好玩有意思的作品,颇受不读书看手机的年轻人喜欢,喜欢的人多了,市场就有了。现在有些画国画的思维落后的同志,他们逐渐失去市场和追捧也是很正常的,国画需要真正的好展览,去和海量的当代展览争一席之地,不能老是在小圈子里充老大。当然他们也可以吹牛皮说不屑与当代争,但中国画的振兴还是需要有一批全球化眼光的人去做的。
十多年前我曾在《文汇报》写过一篇《展如牛毛》的文章,说的是画展太多,看得头痛云云。画家深受画展之苦,花钱费力,影响了创作状态。
但画展对画家也有不少好处,联展可以帮艺术简历镀金,个展如果操作得当,卖掉几张赚点钱也是常有的事。问题出在纯学术的展览现在难得一见,一些“职业”艺术家更是深谙展览门道,不甘心仅混个面熟,动足了赚钱的脑筋。
前些年市场火爆的时候,某“抽象艺术家”,作品走的是媚俗的路子,哪里有画展,哪里就有他的画,热衷在不同的画廊、不同的会所开相同的个展,一个展览卖掉几张,卖不掉的拿到另一个展览去,其个展密度令人咋舌,几乎几个星期之隔就能看到他的那些艳俗的抽象画。他的这种方式带来的销售业绩据说还不错。
也有脑子灵活的策划人,与某些盈利性机构合作,共同打造一个看似高雅的展览,其实不过是做了一个局,让那些买画的藏家在热闹的场面里多掏几个钱出来。某些大展更是商业气十足,急吼吼把所有的展览作品交付拍卖行拍卖,美其名曰市场化,新闻很大,效果很差,没拍出多少作品,与学术性更是背道而驰。这种大展已失却艺术的成色,沾染着浓浓的铜臭气味。
当艺术品逐渐货币化之后,艺术开始贬值。当展览已成为一些人操控的变相交易之后,真正需要享受艺术的人完全可以拒绝去看展。纷纷扰扰与我无关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心态。
现在养眼的、有价值的展览实在太少,打着艺术旗号的展览却是不胜枚举。真正优秀的艺术品并没有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展览里,艺术圈到处充斥着关系与交易,少有人在谈如何保持状态,搞好创作,很多人在考虑如何混展览,如何把画卖出好价钱。
在艺术市场空前火爆的环境里,艺术品在他们眼中就是金钱,展览只是他们可以欺瞒藏家的一种方式,展览的成色也就可想而知了。近两年艺术市场退火了,对好的艺术家来说也许不是坏事,可以把大量时间放在画室里,创作出更有说服力的作品。好展览、好作品多了,艺术市场会慢慢好起来的。
(作者为画家、艺评人)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