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昌快讯】傅中望2016新作集中亮相:观念榫卯下的“大木作”之变
2017-06-18 21:41:04 洪镁
(雅昌艺术网讯)2017年6月18日晚7时30分,“傅中望2016作品展”在武汉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开幕。艺术家傅中望携2016年创作的6件新作集中展出,以统一的木质材料,传达出其“在建构榫卯叙事上的坚守;在单一有限的材质中,表达出的丰富意蕴;从对于当代社会的激情思考转向中年的智慧与圆融”。
“傅中望2016作品展”嘉宾合影
傅中望《无边界》 木 80cm×17cm×12cm(单体) 2016年
铺在展厅中间的《无边界》像是一张网络覆盖在地面,“关于网络的说辞我们听见过很多,对于这件作品,如果想要有明确指向寓意的表达,我想在把它放置在某一个展览现场形成特定语境中可能会更确切一些”。
傅中望《随方就圆》 直径150cm 木 2015年
在圆形木作《随方就圆2》中,傅中望保持了对榫卯的基本创作理念,用了比较短的木头以燕尾榫相连接,傅中望介绍说:“最初看这些材料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感觉,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下去,我就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做,做完之后我发现木头之间像是在对话,或者说是有一种语言的对接。这有点像画画,它的魅力在过程中慢慢显现出来,结构与材质的力量以及意义指向越来越明确”。
傅中望《迁徒》 尺寸可变 木 2016年
一批有着“自由生长状态”的树干成为作品《迁徙》的材料,傅中望介绍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时说:“这些树干有点类似于蛇,树枝的枝节部分像是蛇头,有一些小的树枝分叉我进行了保留,看起来就像是蛇长了很多脚一样在地上不断地爬行。众多的线性形态朝着某个方向移动,显示出某种述事性情景,也有一些沧桑的宿命感”。在我们这个匆忙拥挤的时代,人类和动物都像是这多足蛇一样,不断地朝着自己期待的或者更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方向去迁徙、去寻找,寻求一个舒适的空间或者适合自己的位置。
傅中望《束之行者》120cm×120cm×250×5 木 2016年
这批作品在工作室一件件成型时,傅中望看着它们,感觉像是逐渐拉开了一幅木材造物的“大千图”,“就像道家说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从木到五行,从五行到万物,这些作品就像是从木头衍生出来了一个大千世界”。
傅中望《被捆绑的物体》尺寸可变 2016年
傅中望曾经提出过“异质同构”的观点:“榫和卯的连接在本质上就是寻求一种关系,一个物体和另外一个物体或者另外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在几十年的创作中,傅中望表示,自己一直在拓展自己的榫卯创作,不希望自己局限在材料、载体或者某些造型的制作上。
傅中望《心质》 尺寸可变 木 2016年
而谈到此次展出的作品与以往作品的变化,傅中望亦表示:“从视觉上看起来和以前的作品是有了很大的区别,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榫卯作品的延续,材料也仍然是木材,只是在具体的结构上发生了变化。现在榫卯结构对于我来说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结构属性的榫卯,而是观念形态上的榫卯”。
“傅中望2016作品展”展览现场
谈到此次新作中所呈现的特点,本次展览策展人、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总结说:“傅中望用木头感知生命,感知社会,感知世界,在有限的材料里常常表达出的一种无限的可能现实出他的智慧;精擅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切入一堆废木头,从中精挑细选同质不同形或同质同形的木材的弧度、曲线,枝丫的旁逸斜出……然后编织、分散、聚合、抽离、契入,从中不难发现,原生木与经过傅中望知识识别后的木的区别,一根木头经过聚合后变成一堆木头的差异与视觉张力,分散与聚合后不同的引力场和空间再造”
“傅中望2016作品展”展览现场
同时,冀少峰亦表示,傅中望从可能性角度不断尝试探寻木质材料表达的多样性。他很少从技术角度切入,亦不受时间限制。灵感闪现时,挥手即做,因而这批雕塑散发着一种灵动与飘逸、变幻与神奇,亦或说迷离、疏离与梦幻般的情景,常常令阅读者激赏。
“傅中望2016作品展”展览现场
傅中望30余年来一个人与木头建立了一种关系,不断尝试用木头讲自己的故事,并引导阅读者对其故事进行体验与分享,而木头一旦进入展厅,自然就会被阅读者阅读、再阅读。在冀少峰看来:“在这批木质雕塑背后,阅读者看到了农耕文明的衰落,看到了传统文明与当代文明的适应,与现代社会的协调,更看到了傅中望穿过传统迷雾并赋予榫卯的一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据悉,本次展览自2017年6月18日展至7月30日。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