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古山:问道山水间 笔墨写正气
2017-06-25 17:28:18 未知
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让历代文人心向往之,然而现实中,理想缺失,山水画便成了中国文人情感的寄托之所,成为抵抗现实庸碌的桃花源。自五代以来,山水画流变生生不息,从两宋的写实到元明文人画的写意,从物象到心象的过程,亦是一次次问道之旅。
在2017年5月的“三生万物”——品润雅集上,左古山先生的山水画新作亮相,他将山水的宏大气格藏于数尺卷帙之中,如芥子纳须弥,有旷观之野趣,同时以书法用笔,浑朴古拙,富有笔情墨趣。在左古山看来,山水画是一种抒发,是一段自我心灵的求索之路,是以笔墨为媒,浇胸中块垒。
艺术家左古山
山静似太古 澄怀以卧游
1976年,左古山出生于书香世家,先辈属苏州阊门人,明初“洪武赶散”年间迁徙至淮安地区,先生的家族是当地知书达理的望族,家族文人辈出,祖父辈是当地颇有名望的乡绅,父亲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对其自小进行了严格的家庭教育,使得幼年左古山礼仪得度,颇具修养,幼年起即酷爱绘画。
早年,左古山求学于书法家戚庆隆先生,画家王树熊先生,在中学时代在书法与绘画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得到系统的美术技法与理论学习。此后,又进入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攻读艺术硕士研究生,获艺术硕士学位,师从范扬、吴为山、丁方、陈传席、左庄伟、聂危谷等诸位名师。左古山最擅山水画,师法宋元传统绘画正脉,研习明清诸名家,自成一体,风格随性率真,在注重笔墨传统与学术高度的探讨与变幻中透出新意。
在构图上,他并非承袭倪云林一江两岸的传统,更不是西方风景绘画中的焦点透视。他一方面保留了中国山水画中“高远、深远、平远”的观看法则,以保留让观众进入画面的通道,可以仰望高山,也可以窥探后山的远景,保留了古人“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场域代入感,舟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画面既有北派巨障式的大山,又通过大面积地留白,孤舟一点,沙鸥一行,构成江流宛转的灵动画面,画中不见水波,却满纸水气淋漓,具有江南风和日丽的温润感;另一方面,他笔随心走,大胆构图,在他的画中,山外更有山,远方蓦地飞来无名一峰,在烟岚中,若实若虚,若幻境,仿佛探寻仙山隐士的途中,在恍兮惚兮之后,忽然拨云见日,明心见性,仙境就在眼前浮现了。
董其昌曾言:“以自然之蹊迳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强调了文人画畅神写意的重要性。在山的画法上,左古山以破笔散皴表现山的肌理,大笔横向狂扫,透着山的沉稳和刚毅,却不同于抱石先生笔下的山色葱茏;值得注意的是,左古山笔下的山,并非骨鲠突兀的艰涩巨石,它往往形态多变。在作品《天平山上白云泉》中,山体在氤氲云烟的萦绕下,本身又如混混沌沌的一团,元气满满,却又不似米家父子的“云山墨戏”,他别有自己的绘画语言。
天平山上白云泉
谢赫“六法”中提出气韵生动为第一。中国的山水画就是云烟的游戏。董其昌言:“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所以画家往往自称为“耕烟散人”,绘画之功被说成是“烟霞痼疾”,好做烟霞伴,化作心中闲。“炁”是中国哲学中一项独有的命题,古人认为气聚成形,一切都是气的聚散,人也是一样,所以庄子妻死,庄子鼓盆而歌。因为在庄子眼中,生命消逝乃回归于生命的本源,回归气当中了。左古山将大山也画作一团浑然之气,介乎似与不似之间,气韵不单体现在云霞烟岚之间,更在行笔的轻重缓急中,这正是他对中国文化独特的理解,和在绘画中的果断尝试。
远山的呼唤
左古山设色亦是不拘一格,让范扬等名家惊讶。他运用宿墨,表现山石的质感,力透纸背,坚而不涩。在《远山的呼唤》中,他一改轻微淡远的远山程式,用宿墨绘画远景,使远山苍润莽古,如鸿蒙初开,吞吐大荒,透着神性,又似垂天之云,不知几千里也;他甚至将山峰化成方形的断崖,突破寻常认知,以花青设色,表现傍晚时分晦暗的后山景色,不见人影,似有猿啼,将郦道元形容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诗意进行了高度凝练的视觉化呈现;
观者如果纠结于山峰是否真实平整,纠结于暮色中的山是否是这般青绿颜色,便是落于“色相”的下乘。左古山认为:正如摩诘居士作《雪中芭蕉图》,艺术创作就和“饥来即食,困来即眠”一样自然,不沾不滞,这是禅家的精神,我们不需要为雪中是否有芭蕉争个你死我活,也就是“精于绘事者,不以手画,而以心画”的意思。
桃源问津 传统文化是中国画的正脉
左古山的绘画中常常出现粗头乱服、竹杖芒鞋的人物形象,筚路蓝缕,踽踽独行于深山中,并时常伴着傲然的孤松,遗世独立。这一类《问道图》、《问津图》时常在他笔下无意识地呈现,在绘画前并无刻意构思。画为心像,他坦言自己就是一个当下的“问道者”。
山中问道
中国近现代历史命运多舛,文化饱受战乱兵燹饥荒的摧残,当下,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让左古山时常扼腕。如今,国家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为此中国人民大学在2014年建立了建立了“东方文艺复兴”的学派理论体系,左古山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研究员,同时兼任江南大学教授,致力于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
古幽探道
“认为国家民族的兴亡,文化是至关重要的,民族的消亡不代表一定是民族人种的消亡,该民族文化的消亡,就意味着该民族的消亡,例如玛雅文明,现在的玛雅人已经看不懂玛雅文字,这就意味着玛雅文化的消亡才真正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现在正面对这这个局面,我们多年来在西方文明后面亦步亦趋,而我们伟大的文化却在不断的被遗忘。”左古山说。
于是,左古山从自我实践出发,坚持“文化守土”,他的艺术创作首先遵从传统、继承传统,坚持传统的书法入画的中国绘画的基本精神与规律。中国山水画本质上是文人的理想国,左古山希望通过山水画,接续起兼济天下的士大夫责任,接续起物我唯一的老庄辩证观。
中国文化有着高深的内涵与对应,讲究天人合一的境界,寥寥数语,即能包罗万象,千变万化,站在不同的角度和境界上看,能看出不同的内涵,所以真正的传大道,需用中国语言。左古山认为,中国文化对人自身的要求也很高,要求人的根基好,悟性高,到了现代,人的境界和心性都达不到这样的艺术要求,作画者和欣赏者都一样境界,慢慢地这样传神的艺术就不被迷失的现代人接受,而逐渐被西方文化取代。
山景秋色
“真正的高境界,是直达人的灵魂的。真正高境界的艺术,是能提升人与自然的境界的,想要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必须提升自己,在艺中修行,悟道、纯净自我。必须是向善归正的,不断扩大自己的容量和智慧。”左古山说。
(责任编辑:房卫)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