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深圳美术馆2017当代艺术展——从“隅”的局限走向“域”的视野

2017-06-26 10:24:51 李亦奕

野山坡(油画)  2013年 董克俊

  近年来,风起云涌的中国当代艺术在众说纷纭的多元表达中走向了价值失范与界限无边。日前,在深圳美术馆开幕的“隅&域——深圳美术馆2017当代艺术展”,选取了王无邪、石果、李君毅、吴卫鸣、陈文令、梁铨、董克俊、蒲国昌8位艺术家的近50件作品进行展出。在策展人陈履生看来,如何重塑当代艺术的观念,不断挖掘传统艺术的当代性转换,关键在于使之突破“隅”的局限性从而走向“域”的视野。同时发现那些曾经被当代艺术排斥在外的前辈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来研究实际存在的多种可能性。

  这些艺术家来自于香港、澳门、台北、北京、贵阳、深圳等地,他们植根传统艺术理念与精神,从当代生存境遇和文化境遇出发,在创作中不断拓展题材的表现空间,探索艺术本体语言的当代转换,注重对于现实的介入和观念传达,创作出了风格迥异、不同于传统笔墨程式的新图像、新语言和新风格。

  事实上,这种“域”的意义也体现在深圳美术馆的学术定位上。“关注当代都市艺术,关注本土艺术” 一直是深圳美术馆的学术目标,2002年以来该馆策划了一系列以“图像转向”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展,近年来,该馆又开始关注当代艺术创作中传统文化的当代性呈现与表达,曾邀请了国内著名学者王鲁湘、彭锋等担当学术主持,策划了“流痕——2015年当代艺术展”“文兮归来——中国当代艺术展”等系列展览。而今年的年度展则一方面审视当代艺术“隅”的局限,另一方面重新回到“域”的视野。“希望通过具有问题意识的当代艺术展,开展系列学术活动,促进学术探讨,梳理和传达有关当代艺术的最新理念,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提供具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深圳美术馆馆长张燕方说。

  “隅&域”的相互转换

  对于“隅&域”这一对互相矛盾的概念,广州美术学院教师吴杨波认为,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如果过于强调公共空间,其作品势必会带有通行性,但这种通行性会造成某种程度地域文化的缺失,从而导致创作没有持续力。相反,如果完全偏居一隅,不跟当代艺术相结合,也会出现问题,即缺少一些通行的语言和规则,导致作品僵化与保守。

  因此,“隅&域”不是固化的,而是相互转换的。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张渝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来形容当代艺术的场域,具体到此次展览,不难发现不管是王无邪天光云影式的冥想,还是石果扑朔迷离式的抽象,其深层的文化底蕴,正是全球化和地域化课题下的某种归属。张渝强调,视域能否扇形打开,进而由“隅”扩展为“域”,实质上关系到如何从“地域化”进阶“全球化”的问题。“2017深圳当代艺术展的几位艺术家,首先形成了自己秘不外传却又绝不雷同于传统艺术形态的笔墨技术。这是他们的作品被界定为当代艺术的主要原因。当然,他们跳出传统之‘隅’,进入当代之‘域’的精神样态,也是其获取当代艺术彩头不可忽视的维度。”

  梳理比较中西方当代艺术,不难发现,西方的当代艺术、后现代艺术都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和清晰的标志,而中国则不然,因此,常有人疑惑中国的当代艺术是不是缺乏基因传承。不论是当代艺术初期,中国艺术家采用包裹的形式做加法,还是到上世纪90年代采用裸体的方式做减法,都有比较明显的借鉴西方行为艺术的痕迹。这种缺乏原创性和明确价值追求作品的出现,在西安美术学院讲师李时兵看来,是因为中国当代艺术缺乏系统的方法论意识。那么,如何拓展当代艺术的视野?“应该回归中国传统的绘画体系,比如,中国的文人画在发端之时就融入了艺术家自我表达的观念,这比西方早很多,从此例子就可以发现,我们的传统艺术是有现代基因的。他表示,深挖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现代品质,并将它运用到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去,就有可能在方法论层面使“隅&域”获得一种转换。

  进入“域”的精神样态

  当前,当代艺术在全球范围内遭遇一种观念困境,艺术家们在试图直面社会议题的时候,也或多或少面临当代性的焦虑。相对而言,探讨技术的相关问题,便成了当代艺术领域相对安全的避难所。中华艺术宫学术部主任卢缓认为,技术不光为艺术提供表现手法与批评观念的双重保障,也为当代艺术提供了一种面向未来的新思路。她举例道,去年在东北亚地区开展的韩国釜山双年展、上海K11双年展等,都或多或少有向技术致敬或者取经的味道,年轻艺术家们都在讨论自然、人、人工智能共同构成的复杂关系,或者在网络技术的大背景下,让更多人共同讨论和参与当代艺术的发生过程。“21世纪,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所有固有的常识和生活方式,所以对于场域而言,就是今天的当代艺术是否能够直面新的技术带来的文化生态问题。”卢缓说。

  技术的发展正逐渐改变展览的投放方式和观展方式,观看者甚至不用去现场就能通过手机等各种终端,甚至运用AI技术去观看和了解展览。但深圳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游江并不认同这种对艺术品感受力的改变,“虽然这些技术对展览有一定帮助,但是不能取代去现场观看作品。”游江认为,对当代艺术的批评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作品本身,而应该超越艺术具体的现象,从艺术家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从事艺术生产的环境以及其他文化形态中去考察,同时反观艺术场域自身,从而使艺术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艺术本体上。

  从展览到评论,从架上到架下,从绘画到新媒体,如今各种传统艺术的创作也都归于当代艺术的范畴,这样的现实情况让当代艺术的概念和指向变得越来越宽泛和模糊。游江指出,“当代艺术在中国正在不断消减,大家看到更多的是用多元词语指代当下的丰富创造性,而这种当代艺术的多元价值,可能意味着主体内涵的解构,这种朝向是很危险的。”对此,艺术家蒲国昌表示,当代艺术注重的不应该只是多元模式,而应该更看重它存在的文化内涵。“当代艺术比现代艺术多了流行性,流行性包括了媚俗和融入,融入是高级智力游戏。当代艺术走到今天一直是从理性到理性、从文本到文本,变成了一个推理游戏,是不是艺术家本人的感情世界不重要。当代艺术是不是要让情感退场?我感觉到了应该反思的时候了。”蒲国昌说。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4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4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