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图像、景观与经验、感性的对峙——李昌龙绘画实践的境况与张力

2017-06-26 11:32:34 文/王鹏杰

  中国当代画家大多出身自学院体系,对于经典美学的看重来自于他们相似的经验,同时面对着逼仄的现实环境和绘画形态的当代转型。在本篇为评论人王鹏杰为参展艺术家李昌龙所撰写的文章。在绘画探索中,艺术家希望深度激活个人感性,也着力于探求画面叙事与某种个体政治学内容的互动关系,同时也渴求获得与伟大绘画传统的有效对话。

  蜂巢深圳“艺术的仁慈”展览现场 李昌龙作品

  图像、景观与经验、感性的对峙

  ——李昌龙绘画实践的境况与张力

  (节选)

  李昌龙的绘画实践与两种艺术传统密切相关,其一是带有中国学院色彩的架上绘画传统,其二则是2000年以后中国当代绘画“图像转向”的新传统。自2006年,李昌龙开始有计划且持续性的创作,到今年已10年。在此历程中,这两种传统一直交叉互绕,构成了他绘画实践的内部线索,不管是他早期对绘画技艺、画面完整性的追求,还是从2011年后开始的对效果过度完善性的反驳,都沿着经典架上经验与图像叙述这两条主线推进开来。

  李昌龙/Li Changlong

  日常政治NO.6/Daily Politics No.6

  2015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25×30cm

  (“艺术的仁慈”参展作品)

  李昌龙/Li Changlong

  日常政治 No.23/Daily Politics No.23

  2015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30×25cm

  (“艺术的仁慈”参展作品)

  线性的实践在2011年以后出现了一些变化,最明显的是画家进一步反思反映论式的表达方法。他越发不信任这种再现式(尽管在手法和画面营造上已经显示了画家的能动性)模式,其中对叙事的简单化与戏剧化处理,似乎可能导致对复杂叙事空间的遮蔽。他2011、2012年的作品开始有意识地增加画面的复杂性,为了回避以人物为中心的常规化叙事性,他减少了画面人物的数量,更压缩了人物形象在画面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具有更强烈构成性的环境和道具意象,在描绘中也有意使笔触和色彩抽象化、形式化,从而进一步弱化具象意味。这种反思性的实践,到2014年以后被推进到一个更坚定的状态。在近年的作品中,画面的结构意味成了一个主要的基调,而抒情的调子得到了进一步的克服,人物形象或隐退或消失,景观本身成为了主体形象,无论是单独的景观(如建筑、物体),还是复杂构成关系中的景观系统,都理直气壮地占据着画面的统治地位。画面的形色关系从具象和写实形态中剧烈地溢出,形式的自律性开始突破某些叙事功能而获得更多的独立性,画面关系趋于破碎与分离,叙事所依赖的空间与符号形象也发生了漂移,因而符合日常经验的叙事逻辑在很大程度上被切断或打乱,观者在画面前将难以(也不再必要)去分析和追溯画家所讲的具体故事,将把目光更多集中在绘画的语言学方面,如色彩、形式、痕迹,绘画越来越变成绘画感性的关系图景,而不再是对某物的描述与塑造。他也通过描绘一些没有具体指向、不包含明确叙事讯息的单个物象,来更纯粹地体会绘画性的内里。

  李昌龙/Li Changlong

  傲慢/Arrogance

  2013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200×300cm

  李昌龙/Li Changlong

  继续表演 No.23/Continue to Perform No.23

  2013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120×160cm

  这种反图像和反景观化的绘画,释放了画家更本我的绘画感性。但我们也会发现,在这种“反”的实践中仍然没有回避景观、符号、形象的使用,只是切断了它们某种依附于日常经验的逻辑。因此李昌龙的反景观,“反”的不是景观性本身,而是反一种日常化的观看逻辑,而这种破碎化的景观图像,反而比之前的作品更准确地隐喻了今天人们面对景观的真实体验:碎裂的、不完整的、片段式的、去中心化的。另外,李昌龙在一点点去除写实性与抒情性时,也没有放弃对经典绘画趣味的进一步研究,我们能够看到他对于微妙丰富的色调、坚实均衡的形式、虚实掩映的节奏、潇洒有力的笔触的追求,这在近作中得到了自觉的加强。他所理解的当代绘画的绘画性,不仅仅包涵修辞的精确性、对媒介的挖掘以及形式结构的新颖性,也包涵对美术史经典范式的再吸收与再确认。在李昌龙看来,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与西方具象艺术的血脉仍然不能断绝,需要耐心寻找在当代语境中与之接续的契合点。随着创作走向深入,他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学院体系对绘画史的定位,但由于对伟大绘画传统的珍视,仍可能产生一些障碍干扰下一步对绘画性的解放。景观图像所带来的理性化结构和叙述信息,与经验判断带来的绘画冲动和内在感性,在绘画的具体行为中产生了某种对峙和拉锯,任何一方也难以占领优势地位,而李昌龙又必须动用他浑身解数去应付和中和这种紧张关系。

  李昌龙/Li Changlong

  私人岛/Private islands

  2017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150×300cm

  (“艺术的仁慈”参展作品)

  李昌龙希望深度激活个人感性,也着力于探求画面叙事与某种个体政治学内容的互动关系,同时也渴求获得与伟大绘画传统的有效对话。在他的实践中,一面批判地继承着现实主义绘画的血脉,一面也抗拒着泛学院化的审美惰性对创作的腐蚀;一面要依靠图像和叙事的编码来传达对生活的感知与判断,另一面要克制图像和叙事的蔓延从而保持绘画语言的力度。这种矛盾性的实践状态,在最近几年的作品体现得越发明显。他处理这样的“对峙”,一定会遇到纷繁的难题,但始终没有退回到安乐乡中去享用自己娴熟技艺带来的自信。中国当代画家大多出身于学院体系,对于经典美学的看重来自他们相似的知识经验和绘画经验;他们都同时面对着逼仄的现实环境和绘画形态的当代转型,希望点燃绘画在当下的活力、拓展绘画的表达可能性,同时也试图维护绘画映照在心中的某种神圣性。在这种艰难的群体性突围中,李昌龙绘画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进展和困境,就具有了某种典型的意义。按照目前的状态,他很可能会把这种纠结而厚实的实践继续坚持下去,这里有某种不甘、持守和偏执,也因此而获得了走向未来的动力。

  李昌龙/Li Changlong

  我不听兔子讲故事/I Don't Listen to the Rabbit to Tell Stories

  2015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220×450cm

  艺术家 | ARTIST

  李昌龙 | Li Changlong

  李昌龙

  1975  生于贵州

  1999  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02  任教于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居中国北京

  个展(部分):

  2016  李昌龙,今格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09  移步置景——李昌龙个展,墙美术馆,北京,中国

  群展(部分):

  2017  游园——谷仓当代艺术空间首展,谷仓当代艺术空间,深圳,中国

  寓言,艺凯旋艺术空间,北京,中国

  2016  萧条与供给——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南京,中国

  中国当代纸本绘画,Waterfront画廊,伦敦,英国,中国

  2015  绘画的故事——今格艺术中心开幕展,今格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美丽新世界——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南京,中国

  图像研究室(第二回):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正观美术馆,北京,中国

(责任编辑:罗书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