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讲堂】尚辉:一条从传统到现代的路径— —潘天寿在拉开中西距离中对中国画现代性转型的探索

2017-06-27 11:19:43 彭吉顺

主讲人介绍:

尚辉:《美术》杂志主编,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执行主编、上海美术馆研究馆员

尚辉

主题:一条从传统到现代的路径— —潘天寿在拉开中西距离中对中国画现代性转型的探索

  尚辉:整个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以变革为主流,以现代性转换为主题。我们一般把这种转换和变革归结为来自于整个社会和人的变化,作为内在的支撑。在艺术方法论和艺术语言上,主要是引进西方的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以此作为参照,进行中国画的现代性转型。但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和贬低了从传统进入现代的可能性。潘天寿先生显然就是在这个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位大师。这是大家都已经知道的问题。我的论文谈了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潘天寿对西画认知的来源以及反对中西折衷观念的确立。

  我认为潘天寿先生提出“中西拉开距离”,思想上是有变化的。对于这样一位先辈,在20世纪上半叶,他如何获得对西画的认知,这个问题是重要的。因为我们今天对西画的认知比第一代油画家要来得深入一些。所以,我们探讨一下潘天寿对西画认知的来源和他的认知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问题,他首先反对的是中西折衷受观念,这个观念的确立是什么时候。他在第一师范接触到留日的洋画家李叔同。他在上海和杭州任教,根据他自己通过报刊和图像认识的西方美术知识和作品。1929年,潘先生赴日考察美术教育,能够看到日本的洋化的西画,也可以看到少许欧洲原作。我们搞艺术研究知道仅仅有文献是不够的,如果可以看到原作,这个问题肯定会发生偏差。1936年,潘天寿先生撰写的《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略》,对西画的系统梳理,使他对中西绘画差异有了非常明晰的认识。

  潘天寿先生所指的西方绘画主要是指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写实绘画,也包括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绘画。有关后印象派绘画,潘先生甚至认识到:其形成也是受到东方艺术之影响。总体来说,潘天寿进行的中西绘画比较始终是把西方写实绘画作为和中国绘画对立的西方绘画的总体来看,并未涉及那些受东方影响而开始的现代西方绘画。

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在当时,大家都知道康有为的著名论断,康有为的话成为我们20世纪引进西方写实绘画的最早的言语。这个问题,潘先生及早提出了不同的认知,甚至是相反的。他说:康氏不谙中西绘画……是全以个人意志加以论段。有关这段话的反思和批评,这是潘天寿在他的《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略》中说得很清楚的。也就是《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略》是潘天寿先生反对中西折衷观念确定的时间节点,是1936年。同样,对于当时提倡折衷的岭南画派,他也有自己的批评。

  第二个问题是在中西绘画比较中提出两峰对峙的观念。潘先生并没有首先提出“中西拉开距离”,首先提出的是中西折衷。到了五六十年代,随着潘先生对西画认知的深入,这个时候才提出了两峰对峙的观念。也可以说在此前,他是鄙视西方绘画的。他的观念上是有变化的。

  他还提出有限度的东西方绘画互补的观念。他的概念不是我们今天说的一味的拉开中西距离。比如,刚刚孔令伟先生谈到的浙派的产生,他是作为一个学院的校长,他不能仅仅说出中西拉开距离,对于西方绘画,他怎么样去接受。当时国内五六十年代那样一种大的气候。他一方面提出两峰对峙的观念,实际上是在西画取代中国画的时代氛围中,为中国画辩护。中西绘画可以进行互补,但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取其所长。如果是取其所短,降低它的风度,他认为是不可取的。我们对他的“中西拉开距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潘先生还是有一些个人观点变化的。

  第四个方面是潘天寿眼里的中西绘画究竟有哪些差异。这个问题是需要很好探讨的。我在文章中逐字的探讨潘天寿先生的言论和创作。比如,审美品格、空间表现、构图特征。空间表现方面谈得是最多的,还包括表现形象和方法论等方面。

  第五个方面是潘天寿对中国画从图形到构图的探索所体现的现代性特征。我们谈的潘天寿的中国画作为具有现代性,主要谈的是视觉形式感。我在这个部分对潘天寿的中国画从图形到构图探索体现现代性的解析。

  我把潘先生的构图特征分成了几个方面。首先还要谈一下的就是潘先生艺术风格的形式应该是在1932年前后。这是1932年的两件作品,在形式的自觉上是比较散漫的。另一张是有变化的,他的图式的自觉是在1932年前后形成的。表现比较明显的是《江洲夜泊图》这张作品。

潘天寿江洲夜泊图

  1932年是他开始转变的起点,三四十年代又可以整体的来看,在他的视觉形式上是逐渐的自觉,在花鸟画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山水画上,四十年代的形式感并不是十分强。某种意义上,潘先生对花鸟画构图特征的研究早于山水画,他最后成为了花鸟画家,并在花鸟中体现部分的山水,这跟他的形式都是有直接关系的。潘天寿先生的图式个性高度成熟是在50年代之后。这是我的个人观点。

  跟蒙德里安的极简的格子一样,潘天寿的形式结构也是以简约为特征。所谓的简繁疏密、松紧虚实这些二元对立的平衡,都是把极简作为画面结构的基本图形进行了矛盾平衡的打破与重归,每一次画作都是矛盾平衡的打破与重归的过程。潘天寿在形式结构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我把它分成回形结构、U形结构、凸形结构模式。回形结构是潘天寿先生构图中最基本的艺术构图语言,通过落款、石头,把整个画面的四边占得满满的,中间往往是空的。

  U形是他从回形中变化出来的,把一个边打掉,就变成U形结构。《雁荡山花》是最有名的代表作。画花的清新,是一般都会说的,但他的清新感绝对来自于视觉形式感。这个视觉形式感在所有的传统绘画中都是不常见的。他是沿着四边,三边走一圈,成了U形的结构。U形结构又分几种,有的时候是右开口。《灵岩涧一角》是左开口,而且是两个U形重叠。这种结构不能说他是受极简主义的影响,他是从中国画的内部走出了这样一种形式的自觉。

  《江洲夜泊图》1931年的山水,它跟我们一般见到的山水画构图是基本相似。到1935年以后,他就开始压低,把U形凸显出来。还有1953年和1954年的作品。他用四张画表达一个主题,不断变化的是图式的变化,把内在的凸形结构凸显得更加清晰,可以看到他在艺术语言上的追求。

  《铁石帆运图》是比较能说明问题的,除了U形结构,也有凸形结构。通过落款,首先是一个回形结构。在回形结构中又有U形结构和凸形结构。他的作品每次都是在不断的变化。

  谢谢大家!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樊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