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快讯】“观看的立场——王肇民、郭绍纲、冯健辛与新中国艺术造型的探索”开幕

2017-07-06 20:20:17 未知

“观看的立场——王肇民、郭绍纲、冯健辛与新中国艺术造型的探索”展览海报

“观看的立场——王肇民、郭绍纲、冯健辛与新中国艺术造型的探索”开幕合影

  2017年7月6日—8月13日,正值暑假档期,作为文化部2017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之一,由杨小彦、胡斌策展的“观看的立场——王肇民、郭绍纲、冯健辛与新中国艺术造型的探索”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自上世纪50年代起,王肇民、郭绍纲和冯建辛三人在不同时期分别担任广州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的任务。此次展览精选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同时得到艺术家家属的作品支持,展出了王肇民、郭绍纲和冯建辛创作于20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在画室内完成的人体、石膏和静物素描,以及深入生活下乡下厂表现现实生活的速写等作品,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他们从青壮年至晚年的创作生涯。

“观看的立场——王肇民、郭绍纲、冯健辛与新中国艺术造型的探索”展览现场

  从展览现场陈列的作品中,我们既能想象艺术家在面对物象时,如何观察、如何表现,并形诸笔下,从中窥探其在特定时代风气之下之观念与独特风格。然而展览的意义并不仅于此,它还包含着另一种野心,如策展人杨小彦所言“试图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而不仅仅局限在艺术内部,包括艺术教育本身,去重新理解那些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现象,包括艺术教学,以及广泛游行的、似乎是颠扑不破的艺术真理”。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方亦表示,王肇民、郭绍纲和冯建辛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反映的是三种不同类型的艺术造型的探索方向,正好构成我们回看新中国美术基础教育的几个关键性的节点,而他们的时代际遇以及建构性作用又是我们考察新中国美术贴合社会运行机制构造视觉表述体系最为恰当的突破口。

展览现场郭绍纲作品

展览现场王肇民作品

展览现场冯建辛作品

  此次策展人之一、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提到,不少人在了解这个展览时对为何选择此这三个案例、甚至对三者如何排序存在疑问。胡斌认为,对三者的研究,只是作为观看新中国艺术造型与素描体系的切入口,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不同的体系在不同的时间段所起的作用,为此次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因此在选择三者作为案例时并不存在轻重或艺术水准的排位之分。

  三者虽同为广州美术学院著名的造型艺术家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享有声誉的素描艺术家,但从他们接受造型艺术的教育背景而言,存在着不少的差异。杨小彦简述:“王的背后是塞尚,强调画面结构;冯的背后是博巴,东欧式写实主义变种,试图强调对象的结构;郭是标准的苏式,来自列宾美术学院,照片显影式。苏式、东欧式可教可学,东欧式效果比苏式抢眼,抢眼则围观者众。王的无法学,硬学必差。然王属于语言层面的探索,可入史。”

郭绍纲《石膏大卫头像》素描,66.5×49.5 cm,1950年代

郭绍纲《一立,一坐的男子全裸》素描,85.4×60.2 cm,1960年

郭绍纲《女双人像》素描,77×52.7 cm,1978年

王肇民《上海国际饭店》水彩,54×39cm,1977年

王肇民《蓝格子衣少女》水彩,79×54.3cm,1991年

王肇民《小白桌上的水果》水彩,54.4×78.8cm,1991年

冯健辛《炼钢调度室》素描,38×27 cm,1959年

冯健辛《炼铁厂》素描,22×32 cm,1961年

冯健辛《课堂人体素描》素描,79×55 cm,1979年

冯健辛《课堂人体素描》素描,79×55 cm,年代不详

(责任编辑:欧宝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