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的启示(一):李睦绘画教学笔记

2017-07-10 11:13:03 未知

  

  艺术教育不是简单的常识普及和技能训练。而是通过艺术沟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通过艺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艺术塑造个人性格、自信的问题。——李睦

  

  失重原本是一种物理学意义上的空间现象,现在成为了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空间现象,而且是相对于正常现象的反常现象,它呈现了事物在微重力环境下所处的不确定状态,这种状态值得描绘,更值得联想。与正常的空间状况相比较,失重表现出的特点是“动”,而不是“静”。这是两种不同的审美状态,前者是正常的,后者是反常的。而我们更习惯于审美的正常状态,习惯于在正常状态下对于静态事物的描绘,具体地说,是对于那些具有确定性因素的事物的描绘,并且由此养成了,绘画应该是一种正常状态的审美判断。

  也正因为此,我们只习惯于描绘“静”,不习惯于描绘“动”,因为“动”有违于正常的审美准则,它的不确定性常常让我们无从把握、无从判断。久而久之,我们便只能认识“静”,不再认识“动”了。这就是我们画得了“静”,画不了“动”的原因,也是我们始终依赖客观描绘,敬畏主观表达的原因。其实动态的事物,并不比静态事物更难于描绘,只是描绘的意义有所改变,由原先对于“静态空间关系的记录”,变为了现在对于“动态空间关系的组织”。一种是被动的刻画,另一种则是主动的塑造。而审美教育的核心,恰恰是培养学生主动塑造的能力;主动的塑造形象、主动的塑造画面、主动的塑造视觉规律,并最终达到塑造他们自己的目的。长久以来,我们过于重视了被动的刻画,过于轻视了主动的塑造。所以我们越来越擅于用手去画,越来越不擅于用心去想,不知不觉中,我们审美判断能力已经变得不再完整。失重虽然改变了原有视觉因素的规律,也就是“静中求动”。却让我们发现了新的视觉因素的规律,也就是“动中求静”,这无疑是对素描教学的思维拓展。以往我们画画,是在规律中寻求变化,重在刻画记忆,是能力的体现。现在我们画画,是在变化中寻找规律,重在调动记忆,是想象力的体现。我们的素描教学正在改变、也正在进步,还需要更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参与其中。

  

  在光线的作用下,物体显现了形,也产生了影。光的改变,带来了影的改变,也带来了形的改变。现实中的光与影是时刻变动着的一对因素。因此我们既要捕捉光影的“动”,也要刻画光影的“静”。素描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录现实中的光影,而是为了表现光影带给我们的联想和启发。

  绘画的魅力在于捕捉生活中的那些美妙瞬间,然而捕捉不是让瞬间凝固,而是让瞬间永恒。生活是由数不清的瞬间组成的,然而绘画所描绘的瞬间,则是这许许多多的瞬间中最美的一个,并且是我们每个人都愿意接受的美。素描中光与影的美妙,在于偶然、在于变幻、在于发现、在于变化所导致的惊奇。我们会看到许多不同的光影,也会看到许多因此不同的素描。光的方向,影的长短,光影的交织,形态的改变。在光影的作用下,我们会产生恍惚,产生错觉,最终还会产生联想,是关于构图组织、刻画描绘、情感寄托的联想。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光影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时,我们会不会迅速的感觉到它们,并使它们变得从此与众不同。这就是素描中的光影,也就是光影中的素描,就是光影和素描共同构成的绘画。

  

  速写本身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只是由于考试的缘故,它越来越演化为一个固定的概念了。概念的形式、概念的构图,最终演变成为僵化的认知。其实无论是从构图、画法、风格哪一方面看,我们对速写的理解都不应该是绝对不变的;速写也是独立的绘画,它具有绘画规律中所有的元素。比如,构图、趣味、节奏、韵律等。速写也是独立的创作,它能够不受障碍的表达作者一切的思想和诉求。比如,感情、格调、主题、内容等。

  速写有很多的特点,快速只是它的特点之一,但速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更敏锐、更果断的捕捉和表现事物。速写也有很多的表现方法,线描也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不能把线描与速写简单的等同。速写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测试考生对于生活的综合观察能力和综合表现的能力,这其中就包括了,每一位考生对于生活中“悠闲状态”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如何画出他们对于“悠闲状态”的观察与思考。

  拥挤是一种状态,既是一种生活的情境状态,又是一种绘画所要描绘的状态,也是以往绘画教学曾经忽视,现今绘画教学需要着重关注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得来,既要依靠作者的描绘,也要依靠作者的观看。绘画原本就是看与画结合的事情,我们不能够只顾画,不顾看。看得清,画得明。看不到,也就画不出。速写的意义本来就在于观看,在于用绘画的方式引导人们透过现象去看本质。不仅观看形象本身,更要观看形象之间的彼此关联,观看由形象的联系所造成的各种情形和氛围。

  通常我们所说的速写表现能力,应该是作者观察与表现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且首先应该是观察能力,其次才是表现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去表现,能够让我们发现人物和景物所处的整体状态。而没有观察做前提的表现,只能让我们看到人物和景物所处的局部状态。画面的整体状态关乎事物的“势”,是根本。画面的局部状态关乎事物的“形”,是表面。只有获得了根本,绘画才谈得上精彩和精致,若不如此,绘画只不过是一些局部形状的集合而已。所谓不好的速写,无非是只有“形”,而没有“势”。学会以“势”当先,“形”也就自然在其中了,而“形”与“势”的兼备,则是状态的由来。速写教学的出路,离不开对学生观看方式的引导,速写考试的目的,离不开对于观看方式成熟与否的考察。能将这两点做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会获得他们所应获得的一切。

  

  色彩创作是在感性表达与理性认知交互作用基础上,由创作者做出的经验分析,他们试图分析出,所看到的色彩与所画出的色彩之间的差异。只不过这种分析,既不是结论性的,也不是唯一性的,因为这不是创作者通过色彩对于事物的认定,而是他们运用色彩对于事物的形容。我们与其说色彩创作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方式,倒不如说,色彩创作是一种艺术的形容方式。是对事物美好价值的形容,也是对色彩自身价值的形容,甚至是对创作者自我价值的形容。

  在色彩绘画中,我们时常会把喜爱的事物好有一比,比作赤橙黄绿,比作赤橙黄绿相互融合所产生的境界。这既是我们看到的颜色,也是我们想到的颜色。至于这种形容方式的好与坏,则取决于形容是否“恰当”,而不是形容是否“准确”。在这里,“恰当”就是对色彩形容本身成功与否的最好形容。其实无论是生活中的色彩,还是绘画中的色彩,它们的存在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绝对的色彩”只存在于我们的主观世界里,倒是“相对的色彩”存在于客观世界中。色彩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只能取决于我们的主观认识。东方的色彩认知体系如此,西方的也是如此。只有相对主观的彩色,没有绝对客观的色彩。正因如此,我们在用色彩去表现、去形容一个事物的时候,最要依靠的,往往是我们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我们自己的知识,通常有关色彩的知识,只能是我们形容事物状态时的参照,不能作为形容事物状态的标准。因为色彩绘画的学习创作,既不能等同于艺术知识的问答,也不能等同于学术观点的论证,色彩的创作,只是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主客观世界存在状态的一种形容和猜想。

  

  “花开时节”作为一个色彩考试的题目,应该是有特别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象征着在绘画中色彩与“花开”的关联,还意味着“时节”与色彩的联系,更揭示了作为绘画基本能力的色彩语言的独立价值,以及考生文化状况的综合反映。这是一次对于考生艺术素质和能力测试的经典范例。

  虽然自印象派绘画开始,“花开”与“时节”就是色彩表现的主要对象,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时节”开不同的花卉。但在此次的色彩考试中,美术学院对于试卷的要求,却不仅仅是“客观的色彩表达”和“主观的色彩表现”那样简单。考生既要注重花卉的颜色本身,也要关注花卉在不同“时节”中的色彩变化,同时还要考虑在那“花开时节”的过程中发生的许多事情。这其中有回忆、有幻想,也有期盼,需要通过色彩的语言传达出来,描绘在画面之上。这当中有形似、有神似,也有情似,同样需要通过色彩表现出来,留存在画面之上。一个短暂的“花开时节”,不知道寄托了多少考生对于色彩的理解,对于色彩的梦想!

  至于色彩造型的考试,虽然测试的内容是人物写生,但在色彩的表现上,考生同样应该考虑与季节、时间、环境相关的因素,关注这些因素对于人物色彩关系的影响。也只有这样,才能测试出考生对于色彩的理解是否深刻,对于色彩的联想是否广泛,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色彩方式将人物草草画完了事。

(责任编辑:王林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