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六兴:以自己的方式去品赏一幅画
2017-07-14 09:48:53 未知
没有受过任何绘画训练,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喜欢一幅画。以自己的方式去欣赏解读一幅画,从而获得一种美好的享受,哪怕被人错当作附庸风雅又有何妨?
当我决定用赏画来调节生活时,浮现在我脑海里的是熊明的那幅白牡丹图,此画曾让我产生惊艳的感觉。
房龙说,若要完全看懂一幅画,必须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另外就是把该作者的一些画的复制品挂在目所能及的地方,经常而反复地揣摩,总有一天你会突然感到眼前豁然开朗,然后对自己说“我明白了”。
与熊明处于同一时代是我看懂他的画的一个有利条件。然而我还是必须找到着眼点以便能较为准确地揣摩出他的创作意图。熊明的油画之所以能够征服西方人,除了他高超的绘画技巧外,是满逸画面的浓浓的中国味,因此我想,欣赏他的画作可以从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入手。对于熊明的画,我无法搞到复制品,也没有财力可以购得他的任何一幅画,唯一能做的是把保存在手机中的他的画的一些照片打开来欣赏一下。
不期望我这次仔细认真地品画会有多大的收获,只希望我能获得一些新的感受。
打开熊明的那幅白牡丹图,回想起当初第一眼看到这幅图的情景,我想,这幅画最打动我的应该是它的色彩与构图。牡丹花的颜色白中透蓝,皎洁晶莹,给人一种冰清玉洁的感觉。立体构图,一块挺拔俊逸的假山石映衬着高大壮实的牡丹植株,外加某些油画技巧的渗透应用,使画面的立体显得犹为强烈。这是之前的中国画中从未体验到的。
我把整幅画分割成若干个单位加以截图放大。虽然说十分喜欢这幅白牡丹图,但自感惭愧的是,我好像从来没有注意画图中的细节,也没有想过这幅画有什么寓意。这次我打算从细节入手加以仔细观察,同时在心里一遍遍地追问,画家为什么要把这个事物画入图中而不是别的事物。
我不知道去探求一幅画的寓意是否必要,但据我了解,中国画源于古代文人画,而文人画很讲究内涵、修养和诗书画印的结合,这里的“内涵”是不是可以作为“寓意”的另外一种表达?
熊明这幅白牡丹图上除了诗外,有书法落款也有钤印,应该具有文人画的风格,所以我想,探求一下此画的寓意未尝不可,而且仔细品赏之下,发现这幅画寓意十分丰富。
仔细品赏此画以落款开始:“冷艳冰绡玉堂风”,“冷艳冰绡”与我对牡丹花的颜色感受契合,“玉堂风”一则体现牡丹的高贵,二则体现牡丹花被誉为“国色天香”中的“天香”。
然后我把画的底部截图展开放大,画里画了一条小河,牡丹花就栽在河边,这似乎与当今的牡丹园不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水边的牡丹花临水照影,美人临镜的那种自恋自怜自悲的情态跃然纸上。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诗:“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牡丹花开的时间从节气上看将临近暮春了,而中国文人是最容易伤春的,由此也就最为惜春,那么这临水而开的牡丹是否更加浓了文人惜春的意味?
画的底部有一丛芦苇几叶蒲草,芦苇、水湄,临水的牡丹如临镜的美人,这意境不是正契合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境吗?
画的右下侧有两枝半开的不知名的小红花,这大概是用来衬托画面的,更显示出牡丹花的硕大洁白。
我把画的中部截图放大,看到那嫩绿的叶子上似乎有光波荡漾,这样画面就更富于生气了,使宁静的画面蕴含着动的态势,这画也就具有了一种灵动感。
牡丹花依着山石而开,而此山石又如同一个风流儒雅的翩翩公子,他既是美人的仰慕者又是陪伴者。而最高的牡丹花枝头还停着一只蜻蜓。蜻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极富寓意的,一方面玉器雕刻师喜欢制作玉蜻蜓簪子,取“蜻”的谐音“情”,以表示“情投意合”之意;另一方面还有“一飞冲天”、“青云直上”的寓意。这样,这蜻蜓倒似乎真成了美人头上的一支发簪。花、石和蜻蜓是不是正好让人产生才子佳人情投意合的联想呢?
另外,牡丹花与杨贵妃似乎是如影随身,若要撇开杨贵妃去谈牡丹花似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的花、石和蜻蜓是不是又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缠绵的爱情象征呢?
我无法得知熊明作此画的真正意图,但我可以依托我自己的文化内蕴去解读这幅画,不论作者的作画动机如何,他是奈何不了欣赏者的感受的,他的画要是能赢得人们的喜爱,至少是他成功的一个方面吧。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