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张贵玲:巡展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2017-07-17 11:44:31 张贵玲

  预防性保护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30年罗马的国际会议上,主要是对环境温湿度的控制。意大利文物保护专家布朗迪 ,在20世纪中叶提出预防性保护问题,目的是,通过对文物材质状态及文物所处环境,这两个影响文物稳定,相互作用的因素的研究,正确地掌握保存文物及与其相适应的周围环境。

  文物的科学保护是指通过对文物物质材料损坏原因与规律的研究,利用传统和现代的科技方法和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文物的科学保护又可以分为主动性文物保护措施和预防性文物保护。

  巡展展品在外面时间较长,有时是一个月或更长时间。由于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温、湿度的差别,虫害的袭击,灰尘的侵袭等,都对巡展文物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做预防性文物保护,博物馆中的环境又分为文物保管环境和文物陈列环境。

  对于巡展而言,文物所处的环境主要是陈列环境,因此这里所说的文物保护,主要是在特定陈列环境中的保护问题。

  要科学地保护文物,保证文物的“健康”,首先要了解可能对文物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种因素。

  影响环境稳定的基本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有害微生物、有害昆虫等,这些因素对文物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趋明显,形成不可逆转的结果,这就对巡展文物展品的预防性科学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木质品文物的保护。木质文物不要放到阳光直射的位置、远离烘烤,空气不能过于干燥。否则,时间久了会造成木质本色的变化。应定期打扫文物上的尘土,尘土多了会吸潮,并有许多微生物腐蚀木材。要定期用干布擦文物,擦文物的抹布应干净、柔软,文物上不能留有水珠或水印。

  在使用中,尽量不用湿的抹布擦拭,以防出现水印。若有污渍或水印,可擦一点蜡,不要用有化学成分的蜡。因为木质表面没有任何油漆,最好选择一些油制的蜡,并且定期给木质文物进行擦蜡保养。

  干燥季节每月至少一次,潮湿季节可缩减,四季有不同,这样可以保持该文物长久的柔润。随着时间的推移,木质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便可逐渐减少擦蜡的次数。若表面出现细小划痕,擦蜡即掉,如划痕过深或出现开裂,就需要修复了。

  2,展品文物的除尘问题。巡展中展品的除尘,不仅是为了展出效果,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文物的保护与修复问题。

  除尘的方法一般选用物理方法,也就是不使用任何化学清洗剂,在不损害文物的基础上,除掉文物表面的灰尘。用水洗的方法虽然不属于化学清洗,但会增大文物的湿度,影响文物的保存环境,属于物理除尘方法中的下策,一般不主张使用。

  物理除尘的方法很多,视被除尘文物的情况而定。有利用机械除尘的,比如吸尘器。手工除尘主要依靠的是一些小工具,除常用的小刷子之类外,可采用软毛刷、橡皮球结合着吹刷。实际工作中还借用了大量生活用品,如:粘尘胶带纸、万能黏土、面团等易除灰尘的方法。

  以下三种新材料对于文物的除尘、除垢效果非常好。

  仿木浆海绵:这是2004年德国BASF公司出产的新产品。美国同行在故宫倦勤斋双面绣隔扇心的除尘工作中首次使用,适用于纺织品、家具、金属器物等的表面除尘。

  超细纤维:与仿木浆海绵相同,此种材料质地柔软,除尘效果非常好,特别是对于一些易划伤的器物表面,如玉、宝石、玻璃等等。使用时要注意及时更新,以防纤维缝隙中的灰尘颗粒对器物造成划伤。

  密胺海绵: 密胺海绵的特点是,干燥时使用可清除物体表面极细小的灰尘,吸附力极强,用途广泛;浸湿后,它可以清除顽垢,特别是清除金属、陶瓷表面的油污效果极好。

  3,消灭蛀虫及腐生性微生物。一次,巡展组发现巡展的木雕中有蛀虫后,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隔离,然后对巡展的部分展品进行熏蒸。因采取了保护性措施,防止了蛀虫的传播。说明对巡展中的文物进行检查和及时进行预防性科学保护是必不可少的。

  微生物的定义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微生物通过各种方式进入空气,主要来源于带有微生物菌体及孢子的灰尘,其中大部分是腐生性微生物。空气中微生物的数目决定于尘埃的总量。

  纤维素、皮革、木材、塑料、玻璃、铝合金材质的物品都易受到微生物的危害。

  微生物的破坏作用有以下几种:

  (1)直接作用于材料。

  a,被蛀虫、微生物用作食物,如纸张为纤维分解菌所分解,纺织品、竹、木器被蛀虫蛀食等,这类害虫的危害极大。在环境温度20度以下,相对湿度低于65%时可抑制害虫滋生,采用药剂灭杀亦可。

  b,为微生物代谢产物所作用,如硫杆菌属所产生的无机酸使金属腐蚀;微生物释放氨基硫化氢,产生有机酸霉菌留下的霉菌斑等。

  c,电化学腐蚀,如硫酸还原菌破坏金属制品。

  (2)间接作用于材料。

  对材料有关物质的作用而导致材料变质,如防腐层的破坏,合成聚合物添加剂的降解,腐蚀抑制的失效等。

  鉴于蛀虫及腐生性微生物对文物的损害,建议巡展时要不断检查和测量异地展厅的环境和温湿度,抑制各种微生物的滋生。

  每到一个巡展地方,对于展厅和展柜要进行检查,必要时要进行消毒,以防蛀虫及腐生性微生物对文物的侵害;文物本身,尤其是易于被虫蛀的木质、纸质等文物,要经常仔细检查,如发现有蛀虫或发现有虫蛀的孔、洞等痕迹,要及时采用消毒、熏蒸等手段,把蛀虫消灭在萌芽阶段,以防蛀虫蔓延或传播给其他文物。

  4,采用新技术,提高文物保护技能。在当前的文物保护中,需要我们进一步掌握历史、考古、博物馆学和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逐步精通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理论和修复保养的实践技能,了解分析检测各类文物的方法,以运用于巡展中的文物展品保护。

  巡回展览中做好文物保护的几点思考。

  在巡回展览过程中,文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现象时有发生,并出现过同一件展品的同一局部出现多次伤况的情形。要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文物损坏,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文物出入库。在出库和入库前,一定要对文物的状况和安全情况等做一个详细的记录 。出库时,如果发现有的文物损坏严重,一时难以修复,应及时撤换文物 ;入库时,如果发现有文物干裂、虫蛀等情况,要及时做好修复和保养工作再入库,以免影响以后展览或秧及别的文物。

  2,文物的包装。在包装箱材料的选用中应注意,制作包装箱应使用目前国际通用的复合木质材料为板材,或使用制造飞机专用的铝合金,此种材质轻巧坚固,是目前文物包装运输中国际通用的材料。包装箱的防震层材料应选用质地柔韧、弹力好的高密度吹塑板及泡沫塑料。

  填充物应选用海绵、各种密度的聚氯板和高密度聚苯板。还应根据文物的质地、形状、大小,制作囊匣和内包装箱(盒)。

  文物外面可根据需要包裹一层棉纸,以起到保护器物表层、增加防震、防止移动的作用。注意不得使用报纸、牛皮纸等。将文物装入囊匣或选用适当的包装方法将文物固定于内包装箱(盒)内,一物一囊(箱、盒),避免混乱及碰撞。包装箱(盒)外应注明文物的名称、编号,有条件的可附贴照片,以便清点。

  3,文物的运输。巡回展览运输主要有火车、飞机、集装箱汽车三种运输方式。火车运输需要对展品进行多次搬运,保护难度大;飞机运输快速、安全,但对于重量级和巨型文物无能为力;专业运输公司的集装箱汽车运输,可以减少搬运次数,实现门对门的搬运,符合国际上最为通用的惯例。

  为了防潮,可采用车内恒温的密封式卡车;为了避免震动颠簸,应限速在每小时80公里以内。上下车装卸文物箱时,一定要时刻提醒搬运人员,平抬轻放。放置文物箱时,要求搬运人员按标签的指向放,不能以任何借口,斜放或倒置文物箱。

  4,文物布展。文物在进柜前要检测展柜的现状,如承载力度、灯光的位置、光照度、玻璃与柜板的牢固程度等。 在布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文物安全第一的宗旨。

  例如有的挂饰文物,挂前一定要考虑展柜背板的坚固性 ;有的直立文物,由于重心高,直立面又少,就该考虑到加固的问题;在摆放瓷器等易损文物时,如果展柜内安装的是射灯,要注意不要把文物摆放在射灯的正下方,防止射灯的掉落损坏文物。这些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能尽量减少损坏文物的隐患,对文物的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5,文物撤展。展览结束后,在撤展过程中同样要加强防范意识。 从安全防范原则出发,巡展组要切实负起责任,保证在博物馆工作人员把展品全部装箱后,经过严格检查,上好锁,贴上封条,与对方交接完毕,妥善放到安全之处后,其他工作人员才能进行拆卸展览设施和其它辅助展具工作。

  在巡回展览中,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文物损坏是可以通过我们自身行为的调整而克服和避免的,而因自然因素造成的文物损坏虽然难以克服和避免,但在小范围内,还是可以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尽量加以减少和弥补的。

  当前,有一门博物馆学的分支学科即灾害博物馆学(The museology of disasters)正在形成,这是把博物馆藏品的保护技术与安全防范的管理进行综合研究的科学。它包括对虫菌危害的防治、温湿度的控制、光线照明的调节、预防及治理空气的污染、安全防盗的措施、文物与珍贵自然标本的保险等。

  笔者认为,博物馆人对灾害博物馆学这门新的分支学科要认真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使巡展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