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快讯】他们记下了此刻的武汉:2017“彼城”摄影展开幕
2017-07-25 18:48:54 洪镁
(雅昌艺术网讯)2017年7月25日,“彼城:里外的视角——中德摄影师眼中的武汉”在武汉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武汉美术馆、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联合主办,德国摄影艺术家彼得· 比阿罗贝泽斯基和中国艺术家唐晶围绕着“都市的现代性”的主题,以武汉为样本,通过摄影来呈现一座当代的中国都市的社会动向、人文精神时代气息,探讨全球化背景下都市现代性构建的可能性。
“彼城:里外的视角——中德摄影师眼中的武汉”嘉宾合影
“彼城”是2016年武汉美术馆启动的交流项目,延续至今年已是第二届。武汉美术馆与歌德学院分别邀请了自德国的彼得• 比阿罗贝泽斯基和来自武汉的唐晶参与此次计划。两位摄影家在武汉开展了为期21天的驻地摄影创作,在观念与工作方式的交流与碰撞中,分别将目光伸向内部空间或将视角置于外部空间,以多元的视角共同诠释这座多维的城市。
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致辞
歌德学院副院长德史凯致辞
彼得关注的重点在于城市外部空间,他擅于发现那些隐藏在城市中容易被人忽视的事物,寻觅城市的独特性和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武汉日记》便在这种理念之下孕育而生。时隔30年,彼得第二次来到武汉,对于这座正在高速运转的城市,他如此形容武汉:高处就像是威廉吉布森的科幻小说中高品质、科技感十足的空间,高速公路架起了后现代;而低处恰似一种“低速运转”的空间,餐馆和作坊带来了烟火气。彼得被城市间日新月异的剧烈变化和活力所深深地吸引,这其中新与旧的更替激发着他重新发现这座城市的热情。
德国摄影艺术家彼得· 比阿罗贝泽斯基致辞
中国摄影艺术家唐晶致辞
城市景观一直都是唐晶关注的重点,不论是之前的《生长》系列还是《美丽新世界》系列都是聚焦城市的外部空间,这一次的驻地活动中他将目光转移到了建筑的内部。武汉是唐晶的故乡,10年的德国留学经历让他认为“故乡的概念逐渐演变为一种精神上的疏离”,并将此次的拍摄看作是对这座城市重新认识的过程。顺着记忆的线索,唐晶在搜集遗存下来的城市内部空间的过程中,以此为出发点去拍摄一个个与人更为密切的居住场所和公共空间,通过这种视角来呈现人、建筑和武汉发展历史之间的联系。
“彼城:里外的视角——中德摄影师眼中的武汉”展览现场
“摄影将空间和时间瓦解成为了一种便于留存和传播的影像,显示出与城市天生的亲密关系;不同于文本对城市的解读和记录,摄影更为直接并接近真实;摄影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反映现实社会,使人们重新审视所处的时代和生活”。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在开幕式上指出:“武汉作为一座历史与现代共存的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时刻更新着城市景观,吸引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摄影师的目光与脚步,而透过这些摄影师个人化的镜头语言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的武汉面貌”。
“彼城:里外的视角——中德摄影师眼中的武汉”展览现场
“影像所能承载的仅仅是此时此刻城市面貌的一个切片,然而拍摄地点的时间性、历史性和文脉性,则是影像难以承载的”,谈到此次展览,策展人刘蕾认为在通过摄影讨论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过程中,“场域”的概念贯穿于两位艺术家的审美对象或创作方式之中:“Peter将艺术看成一种看待事物、理解事物的哲学。对他而言,‘武汉日记’是一种隐喻,是一种非线性、非叙事的逻辑链条,为影像注入文学式的修辞。唐晶极力避免自己像一个传统的艺术家那样去工作,他希望通过摄影的公共性、社会性突破艺术行为过程的边界”。
据悉,本次展览自2017年7月25日展至8月17日。
彼得· 比阿罗贝泽斯基《武汉日记》90×120cm 艺术微喷 2017年
彼得· 比阿罗贝泽斯基《武汉日记》90×120cm 艺术微喷 2017年
彼得· 比阿罗贝泽斯基《武汉日记》90×120cm 艺术微喷 2017年
彼得· 比阿罗贝泽斯基《武汉日记》90×120cm 艺术微喷 2017年
关于艺术家:
彼得· 比阿罗贝泽斯基,德国不来梅艺术学院教授。先后获得世界新闻摄影奖、艾瑞克·莎乐美(Erich Salomon Award)摄影大奖。
唐晶,200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专业,2006年赴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学习摄影,2013年获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大师生学位并于2015年毕业。现为自由摄影艺术家。
唐晶《过渡 昙华林》110cm×125cm 艺术微喷 2017年
唐晶《过渡-武汉肉联食品有限公司》 110cm×125cm 艺术微喷 2017年
唐晶《过渡-新民众乐园》 110cm×125cm 艺术微喷 2017年
唐晶《过渡-中医学院》110cm×125cm 艺术微喷 2017年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