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皇帝与宫中蟋蟀罐
2017-07-25 10:10:25 未知
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斗蛐蛐”,是中国一项古老的娱乐活动。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宫廷,宋人顾文荐《负曝杂录》中说:“斗蛩之戏始于天宝间”,那时长安富豪竞相以重金购买好斗之蛩。宫廷内上至帝王、后妃、宫眷,下至宫女、太监,乃至宫内民役,无不以斗蟋蟀为雅兴,此风在明宣德时期达到鼎盛。
明宣宗朱瞻基由于喜好斗蟋蟀,曾被后人冠以“蟋蟀皇帝”的绰号。宣宗皇帝热衷于斗蟋蟀,简直到了着迷的程度,为了找到又大又好的蟋蟀,每年初秋季节,都派出宫中太监四处捕捉,同时命令各地方官将当地最好的蟋蟀入贡宫中。宣德九年(1434年),宣宗为了蟋蟀一事,竟敕苏州知府况钟:“比者令闪昏安儿、吉祥采取促织,今他所进数少,又多有细小不堪的,已敕他末后一运。自来时要一千个,敕到尔可用心协同他干办,不要误了,故敕。”其迫切之情可以想见。不仅如此,宣宗还命盛产蟋蟀的苏杭一带百姓,按人丁每人交纳一头蟋蟀。
关于宣德皇帝好斗蟋蟀的故事虽然流传很多,但是仅见晚明人的笔记,明初文献很少记载,所以后世之人将信将疑。明人沈德符《敝帚斋余谈》一书中说:“宣德时最娴蟋蟀戏,因命造蟋蟀盆。今宣窑蟋蟀盆,状甚珍重,其价不减宋宣和。”1993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场遗址出土了大量宣德蟋蟀罐,终于使真相大白于天下。特别是其中一件青花行龙纹蟋蟀罐,不仅说明当时宫中确有斗蟋蟀之好,而且宣德皇帝还曾有自己的御用之器。这件青花云龙纹蟋蟀罐,高9.5厘米,器身呈圆柱状,盖、罐相交处作子母口,盖正中心有一小孔为装盖钮之用。罐里外施釉,外壁绘两条青花云龙,盖面亦绘龙纹,龙为五爪。盖底书“大明宣德年制”单行青花6字楷书款,罐底同样书“大明宣德年制”单行青花6字楷书款。另一件青花蟋蟀罐上绘五爪螭龙,螭龙无角无鳞,口衔灵芝,盖底与罐底同样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除了龙纹外,在同时出土的器物中还有凤凰纹。
宣德时期瓷质蟋蟀罐纹饰非常丰富,多数以青花绘制。除龙凤纹外,还有“瑞兽纹”“海怪纹”“翠鸟鸳鸯纹”“白鹭黄鹂纹”“花果小鸟纹”“松竹梅纹”“缠枝牡丹纹”等。这些画面绘制细腻生动,极具艺术观赏力。如其中一件白鹭黄鹂纹蟋蟀罐,罐外壁绘一枝嫩柳,柳树上两只黄鹂鸟欢叫。另一件鹰雁纹蟋蟀罐,构图精细,在宣德青花中很少见到。罐外壁以青花绘画一片草叶茂盛的汀渚,几只水鸟在水蓼之中游戏,一只大雁正展翅飞翔,而一只海东青紧随其后。盖面上绘一只猎犬隐卧在草丛中,窥视着树枝上的小鸟。整幅画面静中有动,充分展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一件小小的蟋蟀罐,竟有如此完美的绘画,如果没有皇帝的特别喜好,恐怕难有佳作问世。不仅如此,在遗址中出土的绝大部分蟋蟀罐的罐底及盖面都有“大明宣德年制”官窑款识。伴随蟋蟀罐出土的,还有青花、天青釉、仿哥釉、仿汝釉鸟食罐。遗址中还有一件较完整仿龙泉青釉蟋蟀罐,及涩胎过笼残片,说明当时烧制蟋蟀罐的品种很多。蟋蟀罐分“养罐”和“斗罐”,过笼是“养罐”中的附件,是供蟋蟀在罐中活动所用,此外在给蟋蟀换盆时,用过笼装蟋蟀也可避免其受到伤害。清朝拙圆老人在《虫雅集》一书中称过笼为“串子”:“串子即过笼,有许多名目,至好者曰宣德串。”由此也可知“过笼”即文献中所提“宣德串”。
(责任编辑:段维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