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工笔在未来美术史中的“新粉本”
2017-07-28 09:40:03 杨维民
角度的仪式(绢本设色) 王晖
日前,森林中国、今日美术馆联袂主办的“新粉本——学院新方阵十年展工笔画学术单元”展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学院新方阵”展览自2007年末启动,以关注、推介当代水墨艺术新作新秀为主旨,注重对当代水墨生态的营造,先后在京、沪等地举办了十余次展览,一直受到美术界的广泛关注。“新粉本”作为“学院新方阵十年展”的工笔画单元展,共展出了62位青年艺术家的123幅当代工笔画作,以容纳东方审美意境与规则范式的传统工笔画创作方式—— “粉本”为切入点,秉承归复传统、以承当代的创新理念,展现了当代工笔的新现象、新力量。
中国当代工笔画的发展目前面临着两个重要“缺失” :一是西方传统写实主义的引入所造成的工笔画语言的主体性缺失。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徐悲鸿提出了“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 ,由此确立的以透视学、解剖学为基础的写实绘画语言体系作为中国学院美术教育与主流美术的正统,从根本上改变了工笔这种东方传统绘画在历史中积淀的学理体系,使之在西方美学标准参照与改造下多流于技艺层面而失去了文脉根骨,造成了技有余而理不足的窘境。二是“当代性”介入过程中的价值观缺失。80年代以来在中国画的“当代性”转型中,工笔画虽然开始呈现了兴盛之势,然而作为传统架上绘画形式,从当下艺术语言演进的时代诉求上已显露出式微之态。面对现实,思考工笔如何存在与发展的艺术家们选择了从传统中走出,开始以图像化、情节化的叙事以及关注当下的视角和观念,为工笔寻求当代性表现的可能。但这同时也由此导致了“画什么”成为工笔实践的核心,传统工笔的媒材、技法成为“图像”制造的服务手段。
从上述种种现象看来,当下工笔的关键症结在于:作为一种典型性绘画类别,工笔特殊的语言系统及蕴含的东方美学传统,是区别于其他画种及西方绘画的根本。然而,由于在当下多元化的时代语境中工笔的传统范式呈现出的隔阂与错位,以及当代艺术思维逻辑下偏重于观念化、形式化的创作实践,致使当下的很多工笔创作执着于图像表面当代性与西方语汇的表现,忽视了工笔特有的媒材的书写性,以及“三矾九染”“随类赋彩”“疏体”“白画”等古法形态,使之渐入美学系统与语言系统延续的双重瓶颈。
从美术史的角度看艺术语言的进化过程就会发现,由语言技法→语言体系→美学体系的这一发展规律:如印象派的“点彩” ,野兽派的“东方主义” ,立体派的“四维空间” ,并在此脉络基础上建构的西方现代主义。因此,当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形成一种稳定的表述结构,其特有的美学系统与相应的文化价值也必将随之确立。中国的工笔画历史久远,发始于西汉,兴盛于魏晋,成熟于唐宋,于元明文人画大兴之后逐渐式微,这种在特殊历史语境中形成的稳定的语言体系与美学架构,已经成为其内在的文化基因与存在的基石。那么,如何在工笔的语言体系与当代性之间寻求逻辑的合理性?这不是片面迎合时下艺术潮流而寻求工笔的当代表述为目的而忽视其在历史语境中的上下文关系,而是需要回归到当下的本土文化情境中深入思辨,是建立在创造一种新的美学范式的出发点之上的学术实践。
工笔“粉本”即古人画稿,经摹拓前人笔迹使绘画有稿可依、有法可循,亦有底本、基础之意。作为工笔画的传统创作方式,“粉本”容纳了东方艺术的审美意趣与规则范式,也是传统艺术教育中研习画艺、传承技艺的重要渠道。董其昌逢画必备“粉本” ;张大千妙法庄严的观音图式来源于敦煌壁画中第一手线性“粉本” ;“白画粉本” 《芥子园画传》全面归纳绘画的程式规律,蒙养了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一批大家。“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有工夫” ,“粉本”不仅作为艺术的传承手段,也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表现形式,常于草草不经意处闪现着自然之妙。“学院新方阵十年展”提出“新粉本”学术单元的划分。西学之风中康有为曾借宋代院体的写实客观性倡导科学精神,以挽救妄偷古人粉本的画坛颓势。时至今日我们再提“粉本”不仅限于“粉本”语言本体的概念探讨,更是秉持着复兴传统、回归本土的理念,意在汲取传统工笔绘事精髓为“粉本”参照,在全球化的多元背景下复兴工笔画的文化主体性地位,关注、探讨当代工笔画的创新与发展问题。
工笔作为一种从古典绘画技法中逐渐演变形成的语言系统,对于本体语言传统固有的核心形态的承接延续,是寻求当代工笔发展路径的基础。东西方绘画中的一个重要差异,就在于“线描”与“图绘”的不同:东方绘画的观察表现方式,是对客观物体的边缘线进行提炼,进而呈现出平面化的特征;西方则是从形体表现入手,建立一种立体的认识。因此,“线”可谓是东方绘画的根基所在。线条是工笔画的骨与神,通过线条疏密、穿插表现阴阳、空间、虚实,以及起承转合、提按顿挫的韵律,尝试形而上的丰富表现力。“粉本”作为线描的主要载体与表现形态,也是对工笔画在经年累月中形成的技法语言根基的画理阐释。以“粉本”为源追溯东方造型语汇中“线”的发展路径,深研传统古法的同时,探索“线条”具有东方文化身份的语言本体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表述的可能,以文化自省、自觉的态度逾越他者逻辑,建立当代工笔的话语体系,是实现工笔画的时代转型与纵向发展的有效路径。
另外,就是建立当代工笔画的美学结构。当下有一个误区,在谈中国画语言技法时“工笔”往往与“写意”并置,而造成了两者审美上形成截然对立的谬象。然而在中国传统美学体系“尚意”“任自然”的追求中,“写意”不仅仅是技法层面,而是融汇了东方审美的基本脉络的呈现。纵观中国古代绘画的演变,“写意性”贯穿始终,东晋顾恺之提出的“畅神说” ,以及居于谢赫“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 ,都是对写意美学的阐释。工笔画起源较早,从一开始就注重写意精神的表达,以“尽其精微”“以形写神”“传神达意”“工而尚意”为审美诉求。后来的写意画也由工笔发展而来,“工写同源” ,两者都体现了中国古典绘画中对于“意”的体验与崇尚。因此,可以说“写意性”是工笔美学体系中的核心,也是东方文化的根性存在。在当代艺术观念实践、语言实践日趋多元的今天,确立工笔在全球化文化环境中的本土语言身份,就需要从东方特有的美学体系—— “意象”中寻求源流与当下转换的可能。
“新粉本新经典”立足中国当代工笔画的本土创新,秉承复归传统、以承当代的理念,推动工笔画实践渐入当代艺术语境。艺术家们汲取中国传统工笔、写意“粉本”中的形式精髓,秉持天人合一,物我和谐的美学观与立象尽意,诗画相辅的审美范式,探索风格语言背后的文化生命力。同时,他们吸纳传统哲学中对生命和万物精神的洞察,以当代的观念性介入转换传统绘画的言说方式,以充分的民族文化自信实践艺术对话中主体意识的彰显。植根传统解决“当代性”问题,正是当代工笔创作实践的价值所在。当代工笔发展,需要以中国古典绘画美学范式为“粉本” ,构建当代工笔画的语言及思想体系;以革故鼎新的态度挣脱前人“粉本” ,拓展工笔语言和思维的当代路径,创造工笔在未来美术史中的“新粉本” 。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