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真实•虚拟•想像:印度当代建筑史传奇多西

2017-07-29 02:08:05 谢媛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于2017年7月29日期间举办印度着名建筑师、规划师、学者兼机构创建者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Doshi,1927- )在中国地区的首次大型个展“栖居的庆典 真实•虚拟•想像——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回顾展”。

▲开幕仪式现场

  作为印度独立后屈指可数的现代建筑先驱之一,他是印度当代建筑史上活着的传奇。他曾就读于孟买J•J建筑学院,后以高级设计师的身份在巴黎与勒•柯布西耶共事4年,随后4年又在印度主持柯布西耶的当地项目。

▲展厅入口处再现了多西自宅的经典结构以及他创作的细密画

▲展墙上以时间年表的方式梳理了多西的建筑设计生涯

▲展厅现场

  本次展览展示了这位建筑师包括私人及公共住宅、社区项目、文化教育机构、城市规划及家具设计在内的逾三十件作品,通过多重尺度的建筑再现模式,在展厅中构建一场横跨多西62年创作生涯的哲思式回望。

巴克里希纳· 多西

  多西说:“职业生涯犹如漫长的旅行,但基本不离几个根本问题——首先是思维与建筑的关系;其次是我的建筑作品与社会,特别是20世纪与50年代初迅速变化的社会语境的关系。理解这场职业之旅的意义成为本次回顾展的重点。所以本次展览不应该是照片式的,它必须是体验性的。”

▲多西现场导览

  多西本人也亲自到中国首展展览现场,几乎很难想象得出,眼前的这位老者已有九十岁高龄,籍由他的悉心导览,让我们在这一场由他亲自打造的“栖居庆典”中,得以试图寻找出几个关键词读懂他。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表示,印度建筑的这一历程,承载了严密而逻辑的传承与超载关系。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现代主义到底是否适合中国?我们是否可以横穿现代主义,找到自己的建筑语言和语法?

  仪式

  1927年,多西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印度家庭。

  他的创作植根于他深感兴趣的印度哲学思想,印度神话、故事、仪式和典礼在其作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他看来,建筑对人及其意识有着深远影响。由此人必须成为建筑的核心,他的作品便是智性与情感的结合。

  在这个几世同堂的大家庭中,出生、成长、死亡可谓是更迭不断的自然现象。他们会共同前往寺庙或是朝圣地,去进行诸多节日的庆祝、诞生庆典,死亡前后的仪式。不论生活是苦是乐,光阴就这样在朝夕间流走。久而久之,一家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结构的变化一起,成为了每个人生活的点滴。随着社会的演进,房子里的人物、形状以及样式逐渐发生着改变。在他看来,这些持续发生的进化和转变构成了他对生活认知的框架和美学经验。

  多西经常同他人一起去邻近村庄和寺庙参加各种不同的活动与庆典。这些仪式即时的反映出每项活动的神圣性,它们加深了对于自己与宇宙关系的理解。灵魂、情感和信仰的结合使每次仪式的体验都是那样富有神话感。

  “现在的我终于明白为何这样的生活会为这里的人们所接受”多西说,这种经历让仪式的愉悦感被放大,那些令人悲伤的故事则随之消散。

 

  ▲欧姆普瑞母神庙

  玛塔尔,1998

  在多西设计的欧姆普瑞母神庙中,当你安静的坐着,一片寂静当中,或俯身嗅花香时,一束白光从锥形屋顶的洞口倏然而至,刹那间张力迸发。

  ▲印度管理学院班加罗尔分校

  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IIM),Bangalore

  班加罗尔,1977 - 1997

  在印度南部地区,寺庙林立,院落经高大的连廊彼此联通,神龛与庙宇散布其中,成为个人或社会活动的场所。这就是为什么在那里,寺庙会成为人们的第二个家,同时也是社会和文化枢纽的原因。

  多西认为,校园也应如圣所一般,没有边界、没有门,满足人们沟通、交互的需求。在构想印度管理学院班加罗尔分校时,他以寺庙建筑为原型,重新设计了或开放或封闭的藤架小径、连廊和院落,将教室、会议室、图书馆和宿舍等功能区联系起来。建筑外部的石头墙上爬满了藤蔓植物,内部院落和小径中不同的景致加上色彩与光影变幻,营造出时间的实感。

  楼梯

  多西个人非常喜欢楼梯,他说喜欢楼梯带来空间上不同的流动的感觉。

  例如他的自宅,这同时也是一个浪漫爱情故事的开始:他自宅的名字来自妻子卡玛拉,某日,多西在参观建筑工地时,看见一个女子沿楼梯而下,阳光从遮阳用的锡皮屋顶的缝隙里漏进来,悉悉索索地洒到她身上。这幅景象打动了多西,也成为他研究“四根立柱和一部楼梯”结构的原点。

  ▲卡玛拉家宅

  Kamala House

  艾哈迈达巴德,1959 - 1961

  这种砖窑型建筑既构成他自宅的基础,也延续到他此后设计的住宅项目中。经济性和适应性是多西设计家宅时所考虑的两个首要原则。最终,他选用当地砖石修建承重墙和外围空心墙,并根据气候条件选定了合适的朝向。住宅整体呈格栅状,以四根方柱为基本单元,大小不一的方形区域分别用作客厅、餐厅和卧室。夜晚时分,打开面朝后花园的主要空间,屋子便仿佛变成了花园中的凉亭,不足两层的小巧规模为这里平添了几分别致。 

  ▲建筑学院环境规划与技术中心

  School of Architecture,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 Technology (CEPT)

  艾哈迈达巴德,1962 - 1966

  在建筑学院环境规划与技术中心的设计中,多西也运用了砖窑设计去唤醒了儿时的记忆,没有门的学校能够促进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多西将技术与照明、通风和绿化设施相结合,建成一座北向采光、有水池形洼地的漂亮厂房。点缀其中的树林和早年屋舍也成了人们学习的场所。

  自然

  多西的作品同时注重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我的所有的项目都要花上5年、10年或者20年的时间分阶段建成,因此建筑个性也在变化。”多西说,所以这是我对于时间的理解:它们都与自然和自然力量息息相关,与宇宙规律相关。

 

▲本次展览以光影与音乐烘托出多西“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充满生机的形态

▲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

  Amdavad ni Gufa

  艾哈迈达巴德, 1991- 1994

  为了耐受城市中心炎热的气候,多西设计了这座半地下式画廊,其中展示着印度现代主义画家马克布勒· 菲达· 侯赛因的作品。画廊在设计上综合了电脑辅助规划和传统的部落茅屋搭建技术,前者可帮助避免不必要的建造差池。多西的灵感来源于印度的阿旃陀石窟与埃罗拉石窟内部圆形和半圆形的设计,侯赛因的壁画则受到旧石器时代洞穴艺术的启发。

  艺术家与建筑师的交锋诞生了最意想不到的结果,对不同寻常的追求再次提出了几个根本问题:什么是功能?什么是空间?什么是技术、结构和形式?在这里,唯一不变的是自然光线与自然运动的变化,对问题作出了全新回答。

 

  ▲桑珈建筑师工作室

  Sangath –Architect's Studio

  艾哈迈达巴德,1976- 1980

  “桑珈”在孟加拉语中是“共同、一起”的意思。所去到之处的记忆在此碰撞,融合于景观之中,唤醒并勾连着那些被遗忘的篇章。其室内装饰同样如此,层层叠叠,看起来繁复无章,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里展开。

▲展览全尺度复制了“桑珈建筑师工作室”的模型

  桑珈是一所持续学习的学校,人们在这里学习、归零、再次学习。

  变化

  在多西从小所居住的大家族的这栋房子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物、形状以及样式都逐渐发生着改变。从零星的几间房发展到许多间,自一层楼房变为多层,房屋呈现出有机性增长。随之衍伸出来的功能改变、行为调整看上去既陌生又新鲜,所有种种都被自然而然的接纳、吸收了。

  多西说,房屋结构的扩张以及功能的演变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多孔且善于吸收,它永不停歇为我们奉献空间和美学的新惊喜。

  在多西看来,建筑设计不是静态的,建筑设计与时间、地点、功能、场合、源由、关注点以及信仰息息相关。它与经济和可持续性也不无关联: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想起了我们古老的文字、遗产和价值观。它们中任何一个都代表着一种完整的理解,即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但它们也启示我们,要在不确定中存活,必须做到兼容并蓄,灵活多变,善于吸收,同时坚定立场,正如种子的坚持,慢慢长成菩提树。”

  多西于1955年创立了Vastu-Shilpa环境设计工作室。出于对印度贫民阶层的关怀,他又设立了同名基金会。基金会在低造价住宅和城市规划领域的开创性探索在印度内外享有盛名。

▲阿冉亚低造价住宅

  Aranya Low Cost Housing

  印多尔,1982-至今

  1982年建造至今的阿冉亚低造价住宅项目为经济弱势群体(EWS)提供了居身之所。房子的基本结构非常简单,约占地30 平方米,用砖块打造地基,有厕所,能通水、通电。最初的60 间样板房形态相近,正因其形态简单、基本,所以留出了变化的可能性。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房屋进行扩建,满足自家需求以提高生活质量。这种类型的房屋赋予居民以选择的自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多样的空间用途。

  一份摘自《阿冉亚低造价住宅回访报告》指出,“2017 年,我们对阿冉亚住宅项目进行了回访。我们意识到,只要给予那些贫苦的人一块土地,配以厕所、电力等最基本的设施,他们关于家的愿望和梦想就能变成现实。今天,那些曾经无家可归的人的生活已经变了模样,他们以土地的形式获得了社会安全感,由此改变了自己对生活和生存的看法。今天,他们的孩子会去英语学校,他们拥有了摩托车,有些甚至拥有了汽车。他们把自己的临时庇护所改造成了三层小楼,使之适应自己的需求,成为自己真正的家。”

  可持续性的未来

  在多西与巴尔萨瓦尔问答中,巴尔萨瓦尔问多西:随着时代快速变化,建筑师有必要以全新的方式重新参与到我们周围整个社会中吗?

  多西是这样回答说的:“这个职业变得越来越个体化,我们需要把这个职业看成医生一样,是一种社会实践。这意味着,在时代背景下我们肩上有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问题是建筑师在设计房屋或办公大楼时有没有考虑到城市或文脉?”

  在他看来,任何可持续稳定的智慧城市或功能型城市应具备适宜的技术条件,并节约能源。未来的城市应该是高效的,不在出行上浪费时间,可提供充足的就业,没有贫民窟。城市应该是健康的、自给自足的有机体——正如成熟的水果,不会太熟,也不会太生。

  在整个目前“城市更新”的热潮下,建筑在现在和未来还有哪些可能性?这恐怕是本次展览留给我们另一个思考。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9日。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