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真可代替审美么?
2017-07-31 17:01:23 杜洪毅
近日参观了一下某当代艺术家的个展,走进展厅稍作浏览就不忍心继续看下去。那些所谓的大作不仅仅是太丑,且胡乱涂抹色块还直让人倒反胃。如此般的“杰作”,就不知怎样跟艺术扯得上关系,是不是一旦贴上“当代”的标签,怎么个丑法都通行了呢?
对美的追求,一直是人类艺术的主旋律,但历史上也有许多杰作的确是不美的,甚至还很丑。比如罗丹的《老妓女》就很丑,最近还在展出的莱顿收藏作品中有一幅《魔法场境中的自画像》看上去让人觉得恐惧。这类作品之所以不以美为根本诉求,是因为作者想寻求某种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国传统美学里,也有对“丑”的欣赏,比如一些看似丑陋的奇石反而得到高雅人士的欣赏,古代许多罗汉神佛或鬼怪造像,也喜欢表现夸张的丑态。传统文化中对此类“丑”的欣赏,其实表达着另一种别致情趣的美学诉求,与今天那些故作丑态的“艺术”完全不是一回事。另外,在不少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中,为了达到批判、揭示丑陋与罪行的效果,也常会刻意呈现某种丑态。此类的“丑”,完全是为艺术诉求所需,并不违背基本的美学原则。
我不认为评判当下美术作品应该唯美是论,可至少不应该是故意弄些毫无意义的丑态吧!在当代,艺术表现手法与价值诉求早已非常多元化了,对某些比较另类的表达方式,理应持包容的心态。特别是“当代艺术”(此处加引号,是特指狭义上的当代,而非一切当代艺术),在一切技法与形式彊界早被冲破、“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大行其道的前提下,更不应该唯美而论之。不过,这里有个问题,是不是只要贴上“当代”的标签,就可以故作恶俗的丑态了呢?是不是越丑,就越有“当代性”、越有“艺术”呢?对此表示怀疑。即便不唯美而求,也不至于以丑代美吧!更不应该借以其丑恶的形态,进行哗众取宠式的追捧炒作。我想问那些喜欢故意弄出丑作的人,是不是想借着别人“不懂艺术”名义,来忽悠公众呢?此般的“艺术”还要拿来渲染卖弄,且不是太不知廉耻的了么?
诚然,即便是最杰出的艺术家,手下也会有败笔,也会制造一些不忍直视的涂鸦。但这类东西大多时候被直接销毁,即是要存档保留,才不会轻易示人,更不会放到公众场所去炫耀。当下艺术界广泛流行的以丑代表,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不仅存在丑恶的画作,还有形形色色丑恶的表演,借以“当代”、“前卫”的名义,贴上装腔作势的“学术”标签,四处招摇撞骗。这类颠覆美丑关系的“艺术”,对看不清究竟的普通大众来说,不仅只是“看不懂”,更是要让其丧失对艺术与美的基本信念。此般下去,审美当很快变成审丑,丑学代替美学的日子也为时不远了。
追根究底,丑文化的盛行,折射出的恰恰是当下许多人灵魂的丑恶。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许多想在艺术行业分上一杯羹的人,无奈于竞争激烈,自己又没有创造新美学的本事,便以故作丑恶姿态来标新立异(只不过早都被老外玩过了,看不出有几多新意),以寻求名利双收的捷径。审丑代替审美,绝不是代表这个文化多元时代进步的标志,反而展现的只是文明前进过程中的某种退步与悲哀。
个人认为,不管你想表达什么观念,不管怎么样的标新立异,只要走进艺术的殿堂,就应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就应该为文明进步尽上一份心,而不是反其道行之。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意识形态冲撞激烈的时代,我们不仅面临变革与希望,而且还得时时面对种种倒退的逆流!在这个人心虚浮、道德沦丧的年代里,要想不迷失,唯有保持自身人格的高度独立,才可避免被那许许多多的污浊浑水弄得晕倒!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