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后,有中国
2017-08-02 09:37:50 顾维洁
李嵩(1166—1243),南宋南宋画院待诏,少为木工,善画人物、佛道像,尤善界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骷髅幻戏图》正是他的传世作品之一。
邬建安,1980年出生于北京,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多年来,他专注于将中国民间文化用当代手法重新解读,擅长深挖当代社会的文化现实,用当代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转换并融合传统观念。他的系列作品《化生 白蛇传》、《九重天》、《崖山》等都是之间最为杰出的表达。
姚惠芬,1967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师从近代苏绣大师沈寿的第三代传人牟志红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娴。擅长将苏绣乱针绣的技法完美地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绣制中,使其绣品更具独创性。
看似没有关联、差距700多年时间的三人,今天却因为一个地名,命中注定汇聚在蛇口。究其缘由,正是因为本次展览的主题作品,这件从威尼斯双年展回来的作品,与崖山的历史有着深深的关联,大概是巧合更是历史的注定。
自从南宋的一场“崖山海战”,数百年文人骚客纷纷感怀,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中一句“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的说法被演绎成“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个话题就被反反复复探讨至今。而事实上,于邬建安的作品《崖山》而言,却是表达了一个最为没有怀疑的结论,那便是:崖山之后,有中国!
如果说讨论文化是否还在传承的概念相对太大,但是判断一个文化是否还在的标准却是我们的思想。
邬建安就是这样一位思考者,他是当代艺术领域最为注重传统资源转换并加以创作的杰出代表。多年来他对中国文化与历史、传统哲学观念与图像生成方式的研究,使得他在吸收民间艺术甚至非遗遗产上关注尤深,进而形成具有造型方法论的艺术语言。
艺术家邬建安与姚慧芬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尤为多样的今天,毫无疑问当代艺术拥有了空前丰富的平台资源,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我的理解中,《崖山》所展示的不仅是邬建安将传统艺术重新生成的当代艺术创作,更是他以崖山为誓,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视为己任的宣言。
邬建安的宣言,用近乎苛刻的追问方式,以李嵩《骷髅幻戏图》为原稿,借姚惠芬姐妹的巧手,把传统和现代的各种苏绣针法,在小小作品上作了尽情的表达。他说:“有人甚至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国’。但是这个系列的针法词典属性,似乎向我们指出了文明的基因将深藏于看似微不足道的形式中。表面的图形千变万化,造就图形的针法可以一以贯之;而表面上相同的图形,世界上却展开着千变万化的游戏。图形是王朝和个人的生命,而造就它们的针线另有一套语言。针线不停,语言不死,复活有必。崖山之后,有中国。”
或许木工出生的南宋李嵩当年只是画了一张类似清明上河图一样的风俗画,但是《骷髅幻戏图》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都有些异类,以骷髅入画,似乎犯了中国画的大忌,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典文化不管是诗词、音乐还是绘画,都讲求温文尔雅、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换句话说,邬建安选择这样的一件作品,与姚惠芬这样一位源自于传统又悟创自我针法的能工巧匠合作,通过一个当代观念和传统手法的再创作,本身,便是对眼下所谓创新的回应。也是邬建安多年上下求索的必然:崖山之后,有中国。
(责任编辑:房卫)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