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赏清康熙瓷画中的“苏堤春晓”
2017-08-03 09:40:15 浙江杭州 李熊熊
那天在景德镇一个古玩摊位看到这块青花瓷片(见图)时,我立即就被吸引住了。它残存的画面,直径大约还有13厘米,画的山水景观是那样的与众不同,让我马上想到了杭州的西湖。画面中作为背景的是一大片水域,水中间有一条横贯东西的长堤,长堤上有四座拱桥。如果不残的话,长堤上估计有六座拱桥。这不正是西湖中有六座桥的苏堤吗?我买下这块瓷片后,品味了几天,认为它应该是清代康熙年间的瓷画作品,可命名为“苏堤春晓图”。
“苏堤”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当年在杭州做太守时,疏浚西湖,以湖中葑泥堆砌而成的一条堤。这条堤横卧西湖中央,可供游人行走。全堤设置六座桥,以便两侧湖水流动和游船过往。堤上则种植桃树和柳树,每逢春季,桃红柳绿分外妖娆。苏堤从南宋起就是游人十分喜爱的游春景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苏堤春晓”,位居“西湖十景”之首。明清时,“苏堤春晓”仍是西湖最有名的景点之一。瓷画作者以它代表西湖美景,不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苏堤春晓”这样一个著名的景点,在小小的瓷盘上应该怎样展示呢?细看画面,我们能发现作者有许多巧妙的安排。
首先,着力刻画了游客人物。残缺的画面中有四个点景人物,从左到右,第一个人在悠闲踱步,第二个人在策杖行走,第三个人在信马由缰,第四个人在驻足观望。这不同的人物,显示出游客有不同的年龄、身份和游湖方式,很有代表性。这样的游客人物,其实有暗示游人如织的作用。
其次,突出地画了堤上的桥。作者画的桥有些过于夸张,桥的跨度甚至比桥与桥之间的堤身还长。这是有意为之的,因为六桥是苏堤的主要特征,人们看到夸张的六座桥就会联想到这是苏堤。同时,夸大桥的存在,也有利于展示每座桥上游客的形象。
其三,强调桃、柳两种树。瓷画虽然缩短了苏堤堤身的长度,但堤上独特的桃树、柳树仍得到充分的展示。这两种树是“苏堤春晓”景观的又一重要特征,所以每一段堤上都画着盛开的桃树和柳树,使得全堤充满了春的气息。盘子的下端有一些湖岸边上的树冠,细看也是桃、柳两种树,进一步加强了画面是春天西湖的印象。
最后,湖中有两条船摆在显要的位置。古代游西湖,最有味道的应是游船的使用。瓷画画面中这种带篷盖的小船,可以打开篷盖赏景,也可以关上篷盖遮阳蔽雨,特别适合游客在湖中泛舟游玩。因此,画上这样的小船,可把“苏堤春晓”景色衬托得更加美妙。
从上面四个方面看,整幅瓷画都是围绕着“苏堤春晓”这个主题来做文章的。由于细节选择精到,布局繁简得当,从而画出了一幅很有个性特点的风景瓷画。
明代大约从成化开始,随着园林文化的兴起,瓷器上园林题材的纹样就层出不穷、异彩纷呈。到嘉靖、万历年间,社会上观赏园林的趣味出现了新的趋势:一个是追求小型化。这导致民间涌现出大量精致的盆景作品,可以放在庭院,甚至室内观赏。另一个是追求大型化,利用大自然原有条件加以改造,做成山深水阔的区域景观。这两种园林赏玩新趋势,在明末清初的瓷画中都有大量展示。
清代康熙年间能够出现《苏堤春晓图》这样的瓷画,一方面是社会进入稳定繁荣阶段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景观瓷画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新品种。从发展规律看,西湖的“苏堤春晓”属于自然山水与微型盆景相结合的产物,或者说是大型山水盆景化的结果。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康熙瓷画工匠巧思连翩,将西湖美景浓缩于方寸之地,无疑是风景瓷画中值得赞叹的上乘之作。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