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薇“地窖与阁楼”
2017-08-03 16:18:19 未知
黎薇《地窖与阁楼》
2017年8月10日 - 9月2日
地点:美国纽约切尔西区凯尚画廊KLEIN SUN GALLER
开幕式:8月10日,晚上6-8时
“不妨把抽象的意识想象成一个人。他听到从地窖传来的可疑声响后,却赶往阁楼,在阁楼里并没有发现贼,便庆幸地安慰自己只是幻听罢了。事实上,这个谨慎的人连踏入地窖的勇气都没有。”
---- 卡尔•荣格
《现代灵魂的自我救赎》
凯尚画廊荣幸的宣布将于2017年8月10日至9月2日推出艺术家黎薇在北美的首次个展《地窖与阁楼》。哲学家加斯东•巴舍拉基于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对空间的分析研究而进行的思考和黎薇产生了很强的共鸣。基于这一点,黎薇利用一系列装置艺术作品,在画廊的空间中搭建出类似‘地窖’与‘阁楼’的感官空间,引发了观展者充满欲望的内心与伪善的外表之间的另类对话。
在巴舍拉的哲学思想中,阁楼是恐惧的庇护所,所有思绪是清晰且有意识的。而地窖则代表了潜意识中的危机与不安,在此的思绪无不被潜意识支配着且毫无理智可言。垂直性和自我中心性是多样空间中地窖与阁楼的核心元素。黎薇布置出两个观感迥然不同的空间,诠释了垂直性;而同时运用生活中稀松平常的物件和话题来唤起观众的共鸣,诠释了自我中心性。黎薇的作品仿佛一副骨架,本身不存在血肉、国籍、种族、性格或感情,当观展者将这些内容依据自己的意识、情怀和感受主观地添加进去,最后呈现在眼前的竟往往是潜意识下的观展者其本人,成为自我内心世界的映射。
对黎薇来说,酒精是使人展露潜意识的催化剂。在作品《意识与真相,理智与情感》(2017)中,六个不同背景、不同个性和喜好的人在酒精的催化下进行沙龙式的谈话,并被镜头一一记录下来,酒精对他们的影响也全然暴露在镜头之下。而在清醒状态下不愿表露的感情、思绪和欲望,随着酒精的作用被慢慢释放了出来。人们在机场常见的排队警戒线被看似突兀且不和谐地放置在画廊内,强制性地使这6部影像成为本次展览被观看的第一件作品,将观展人与真实世界隔离,进入抽象的意识之旅,就此拉开了《地窖与阁楼》的序幕。
观展者逃出”地窖“的泥沼后,被带到画廊前厅,眼前是陈列整齐、理性、看似完美的“阁楼”。这块区域被布置成一个办公室,它的主人是被世俗定义为事业有成、颇有名望的成功人士,房间里所有的家具和装饰都恰到好处地与其相匹配,使作品《令人满意的房间》(2017) 在这“阁楼”中被完整地呈现出来。该作品意在讽刺人们对事物的固有偏见和所谓的政治正确。当今社会一些人类学的现象被过度命名、分类或解读,成为了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地域歧视。此类“政治正确”的代名词在世界各地生根、滋长。人们时常站在道德制高点,带着潜意识里的优越感,用这些代名词指责他人。在该作品中,黎薇运用大量的白色来模糊性别、国籍、种族和语言等的界限,打破固有思维和世俗的界定,以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给予了我们重重的一击。在完美的”阁楼“之中,向来令我们深信不疑的观点和想法也许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正确”。
过于逼真的装饰会掩盖房间的亲密性,而黎薇营造的地窖与阁楼则是思想和信仰直接碰撞的冲突乐园,以极大的广度和深度,给人一个接着一个直击内心的冷颤。巴舍拉认为一间房子的使命是能承载人的白日梦,而黎薇的《地窖与阁楼》便是一场最为激烈的白日梦,真实得令人不寒而栗。观展完毕,踏出画廊的瞬间,就仿佛如梦初醒后躺在床上望着房梁和天窗,梦境中的一切都还历历在目,颤悚的脊梁背后是一个充满余韵的无底洞。
黎薇,1981年出生于中国北京。2007年毕业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黎薇的个展包括《没有人在乎》, 红砖美术馆,北京,中国(2015);《平安》, 马蕊乐画廊,米兰,意大利(2014); 《英雄》,今日美术馆 ,北京,中国(2011)。黎薇参与的群展包括,《新声音:一段DSL COLLECTION的冒险》,凯尚画廊,纽约,美国。《China 8》,米尔海姆美术馆,米尔海姆,德国(2015);《不在图像中行动》,佩斯北京,北京,中国 (2014); 《Commune》, 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悉尼,澳大利亚(2014);《曼城三年展——天下无事》,曼彻斯特大教堂,曼城,英国 (2014);《HUGO BOSS亚洲艺术大奖》,外滩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3); 《纵横阡陌——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作品馆藏展》,龙美术馆,上海,中国(2013);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 广东美术馆, 中国广州 (2012);《宝马发现展》,民生美术馆, 中国上海 (2011)。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