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栏】陈曦:中国隐士文化精神

2017-08-03 16:58:34 陈曦

  仕与隐的矛盾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志士的一大困扰,由此矛盾产生的隐逸心态也随之盛行。其实,生长于中国名士身上的"隐逸之风"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他们或身归于山林,或朝野于庭而隐于内心。其实,隐逸之风之所以盛行,归根结底还是政治矛盾激化的原因。魏晋时期政局极不稳定,战乱导致生灵涂炭,士人的性命更是朝不保夕。这个战马嘶鸣的时代,也是名士与隐矛盾冲突表现得为强烈的时期。大一统王朝一去不复返,生长于战乱年代的魏晋文人将何去何从?魏晋风流们又能在怎样的境界与状态之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在黑暗的政治形势逼迫之下,在连性命不保的日子中,魏晋名士不可能强烈地持有儒家积极入世的观念。但由于对中国仕途文化长期的耳濡目染,魏晋名士也不会完全采取老庄的无为之思。中庸之举,就是将积极入世与无为之思想结合,身在山野而心向国泰民安,抑或是身在朝廷而心归于山林。"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礼不动。"这是被钟嵘誉为"太康之英"魏晋名仕之一:陆机。由于受到父辈思想的灌输与熏陶,陆机一生执著于功名的追逐,然而政治的黑暗却将他为国效劳的忠心一再地打入牢底。他的这种不得入世的苦闷多首诗歌中表现了出来,如《遨游出西城诗》道:"靡靡年时改,冉冉老已及。行矣勉良图,使尔修名利。"当入世之心被政治权力所阻挡之时,陆机的隐逸思想就跳了出来,他在《幽人赋》中就写道:"世有幽人,渔钩乎玄渚,弹云冕以辞世,披宵褐而延续伫,是以物外莫得窥其奥,举世不足扬其波,劲秋不能凋其叶,芳春不能发其华,超尘冥以绝绪,岂世网之能加?"虽然陆机思想中的隐逸层面还未表现得过于强烈,然而他出世与入世的心理变化也能够代表魏晋时期名士仕与隐的矛盾心理了。为了保住身家性命,也为了清明的政治势态到来之前能够暂时退却,魏晋名士多数选择了归隐山林。

  鲁迅先生曾经讲过:"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人世间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风云变幻,朝代更迭。昏暗的政治时局终不会持久,大一统的国富民强时代也终究要来临。中国文人历来所具有的入世之心也会在这政治贤明之际再度出野,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骨子里的入世之心最终还是要显露于山水之中,而山清水秀的隐林生活也只是多数名士想要大展宏图的一个过渡阶段。因此,虽然有名士终身归隐如此,却有更多的仁人志士最终还是走出山林。隐士文化精神,即保持和传承了中国传统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也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进行了反判。他们为世俗的人们示范出一个不同于世俗的生活方式,那是高尚的生活方式,使得世俗人能够看到世俗生活的缺点,丑陋,而后加以改正。同时隐士精神的价值在于隐士们能看见和预见的东西,然后在世俗人所看不见的地方默默的改变了社会。是"寻求诗意的栖居,是人性的一种回归,是对情结的一种解脱。孔子周游列国累了,便说沂水春风"吾与点";庄子看惯了大小诸侯尔虞我诈,便要自然中去逍遥;陶渊明在仕途上倦了,便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假隐士的社会角色是官迷、财迷、名誉迷。安贫乐道,是隐士高洁人格的最重要的特征。随然是贫困的,但精神却是富有的。有了做人的精神,便有了做人的骨头。当今社会应呼唤真隐士的精神!

  (2017.8.3陈曦于斯德轩书斋)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陈曦专栏]

  陈曦简介:

  陈曦(晨曦 汉启 )笔名山石,书室名斯德轩,别署天池牧群主、善人居士。1963出生,山东滕州人。2000年任《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丛书编纂委员会》主任编辑“;山东乃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顾问。  

  书法早年潜心二王、赵孟頫,后攻米芾、王铎、李邕、张瑞图,旁涉宋元明清历代诸家。近年在汉魏诸碑用功较多。书涉正、草、隶、篆,诸体皆擅,尤以行草、书为长。碑帖兼容、功力深厚,书风飘逸洒脱、放朗大气。既有传统文人书法的淳和典雅之美,又具劲健豪放,淋漓痛快的时代感染力。尤其对书史书论研究颇深,见解独到,底蕴丰厚。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3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3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