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走进博物馆,我们的课程不再狭窄

2017-08-07 08:55:28 李荣华(浙江省桐乡市茅盾中学)

老师们在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上课

  席勒曾经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国外博物馆的调查表明,一个人少年时期是否经常去博物馆或美术馆,直接影响他对艺术的热爱程度和认识程度。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已经成为欧美国家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美国,博物馆的年观众量是其国民人口总量的三倍,法国的博物馆也将每周三的下午定为学生专场,各中小学校在这个时候纷纷停课让学生们走进博物馆。而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博物馆里的参观者寥若晨星,小城镇上许多人似乎更愿意往人多的商场、超市挤,对文化艺术关注度的差异从侧面反映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和单一化。

  通过对本地区的了解,学校组织学生进博物馆参观的次数少得可怜,许多学生并不知道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形成这种资源浪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校和博物馆之间缺少沟通和联系,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其次,博物馆教育流于形式,学生只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乘兴而来茫然而归;当然,也因为现在的学生整天忙于题海,使学习偏向于功利,博物馆教育没有了生长空间。

  笔者认为学校与博物馆的沟通应当是长期的,美术教师应对博物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博物馆是可以用于辅助教学的绝好课堂,教师对博物馆的认识会影响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效果,但是许多老师并未意识到博物馆的教育作用,没能将博物馆资源整合到美术课程之中。而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联,如何从文化遗产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学习美术作为一种乐趣,是所有高中美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充分利用并开发博物馆资源,可以大大优化高中美术教学,通过地方课程、博物馆及名人场馆等资源的整合,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艺术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习领域,提升美术课的质量,把高中美术课教学引向深入。

  触摸·体悟

  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和课程理念的更新,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可以延伸至课外、校外、甚至国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博物馆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及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指出对校外课程的创造性及经常性的利用是确保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营造了延续、扩展和深化学生能力的环境,笔者在走访日本、美国、法国、比利时等国的博物馆时发现,他们有关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994年,美国公布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为了确保学生接受的艺术学习不仅仅是‘接触’的水平,对社区资源的创造性和经常性的利用便成为重要的因素。……个体职业艺术家、美术馆、博物馆……等等,可以为学生提供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1998年,日本文部省公布的《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图画工作编》(1998年公布,2002年实施)“第3指导计划的作成与各年级内容的处理”中,指出:“各年级的‘B鉴赏’的指导,与儿童、学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利用地域的美术馆等。”“在校内的适当场所展示作品,让学生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能够鉴赏作品。”《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美术编》“第3指导计划的作成与各年级内容的处理”中,指出;“以日本、外国的儿童少年的作品,亚洲的文化遗产作为各年级的‘B鉴赏’的题材,与此同时,积极活用美术馆、博物馆等设施和文化财产。”“为了让学生可以随时进行鉴赏,在校内的适当场所展示鉴赏作品,同时可以活用学校图书馆内的鉴赏用图书、影像资料等。”假借国外的优秀经验,立足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利用博物馆资源丰富高中美术的教学内容,打破内容的界限,将博物馆资源融进高中美术课堂,让学生在对艺术作品的视觉触摸中感受、发现,并建立自我的体悟情感,完善自我的审美观。

  在高中的美术教学中,图片资料成了《美术鉴赏》模块重要的教学资源,虽然在教材的编写体系中精选了美术作品图片,但有些资源与学生的视觉感受具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将博物馆资源引入教学,可以激活学生关注艺术的思维,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礼仪与教化》一课时,将博物馆收藏的重要文物商周青铜器——鼎和编钟的大量真实图片和视频引入课堂,大大地改变了学生探究感悟的情趣和视角。同时,我带领一部分学生进入博物馆现场对着实物临摹大量的佛像图片,将这些作品带到课堂进行教学,受到学生的热捧,视珍品般地欣赏和品鉴。学生欣赏了我临摹的佛像长卷后感叹地说:“看了老师的作品,竟然发现线条中还包含着如此丰富的情感世界,又是如此地接近生活,我感觉我们平时的烦恼都是无谓的,原来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可以这样为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

  现有课程资源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不能拓展到自然、文化、社会等范畴。教师通过主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自然地走进博物馆,学生通过对跨越美术学科的主题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针对主题认识美术的特征与发展规律,了解主题美术与文化、社会、生活的关系。在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教学时,我大胆尝试,让学生真正走进博物馆,从对身边的艺术品的欣赏中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就我们本土的资源来看,嘉兴历史悠久,文化资源颇丰,如著名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马家浜文化就发现在这里。通过对出土文物的欣赏,学生更加明确美是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实践的,让他们在比较中领悟到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美就在我们身边,这样便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以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审视艺术。

  关联·互动

  拓展美术教学方法

  当博物馆资源融入高中美术课程时,其实已经将经典的艺术资源与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发现以及审美创作相互融合,打通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屏障,实现了新的教育方式的转变,突破了传统的美术教学形式。这种建立在学生审美体验和艺术文化情境相融的艺术学习,有利于学生与艺术的无界互动。

  走进全息场景——改变学生关注艺术的视角。教科书中编排的美术作品(民间艺术、民居建筑、艺术品)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只能给学生二维平面的感受,课堂教学的效果无法与让学生置身于这些自然景观、文化遗存的现实情境中相比,难于发掘其文化内涵,课程的拓展受到限制,宽度不够。而博物馆的作品呈现则很好地营造了一个艺术关联场,在形式、情感、符号、情境等元素上进行关联、整合,形成一个交响的审美心理观照的全息空间,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体验、沟通提供了多维化的空间视角,有利于实现审美体验的个性化目标。近年来上海博物馆举办了许多大型艺术珍品展,有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的“从提香到戈雅”、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藏品展、中日书法珍品展等,展出作品多是各国著名博物馆的珍宝重器。类似这样的展览是极为难得的学习机会,本人适时地把每一次大型展览都向学生作了大量的宣传讲解,经常有我们的学生成批去参观展览,走近原作的心情与看印刷品的审美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在参观日记中写道:“我们屏住了呼吸,画中凝重迷人的色彩,散发着浪漫灵魂的气质,坚硬细腻的质地积淀着古老岁月的沧桑……”,他们不再百般依赖快餐文化,他们的心灵变得充实起来。走进博物馆,我们的课程不再狭窄,甚至会因此而走向全新的教育境地。

  统摄全程艺术——改变学生的解读形态。博物馆中的每一件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能在艺术长河中找到“她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这样的关联,而博物馆中的作品就能建立这样的艺术发展过程,统摄作品发展的全程,这是其他形式无法比肩的。进入博物馆的艺术场景,可以改变学生解读作品的心态、形态,关注于作品的元素建构、关注于作品左右的连通、关注于作品背后的文化和人文,博物馆的历史遗存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我们在博物馆中进行作品赏析,其实已将学生置身于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学习、发现和鉴赏,可以让学生讨论、展示、收集,统摄获得的审美信息,关联自己独特的体悟,实现审美感知的新构建、审美表现的新创造。

  建构全新思维——改变学生审美获得的途径。为了捕捉记忆,很多人进博物馆就开始拍照留念,但是大量的摄影却会剥夺我们欣赏作品的时间和情趣,如果能带笔记本将令自己特殊的感动记载下来,那是值得推荐的好办法。利用博物馆资源,优化高中美术课教学,以视觉思维的发展为基点,建立学生获得审美素养的新途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