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强:文博经济航母巨舰抢摊中国当代艺术
2017-08-07 09:11:28 未知
叶建强位于深圳奥林匹克大厦的办公室逼仄简单,甚至有点不起眼。日前,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文博经济航母——深圳文博会的大掌柜,深圳报业集团经营管理委员会委员、深圳文博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和艺术深圳组委会秘书长的他,接受记者专访,针对国内艺术品行业发展过程中热点和敏感话题对媒体首度开腔。在谈到行业转型、市场交易和艺术收藏等问题时,叶建强的观点真实、深刻、解渴。
深圳文博会全称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由文化部、商务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贸促会、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联合主办。历经十三届的积累沉淀,深圳文博会成长为展览规模达105000 平方米,交易额超2240亿元人民币,累计成交额突破万亿元,单届分会场 达68 个的文博航母巨舰。
谈行业
记者:当前的行业大调整给艺术家、经营者和收藏带来了哪些启示?您对当前国内艺术品行业的总体趋势和走向有什么判断?
叶建强:艺术行业不是孤立的行业,和整个大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目前的调整期,对于从业人员来说,最根本的,恐怕还是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做好自己的事。调整期也是大浪淘沙的过程,更考验从业者的专业性、创造力和进取精神。
至于中国的当代艺术品市场,在我看来,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深入调整后的艺术品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周期,艺术品金融化、资产化、大众化将成为艺术品发展的主要方向,未来市场的规模、专业的程度都将远远超越以往的任何时期;随着市场的国际化、资讯的开通,藏家的视野也在扩大。越来越多的西方当代艺术聚焦于亚洲艺术市场,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带来了良性的竞争;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西方画廊代理中国艺术家,提升了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艺术市场的地位。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无疑在日益加深。
记者:市场转型是近两年大家讲得特别多的一个概念?您是怎么看市场转型的?处在产业链上的经营者和投资者如何从中找到机会?
叶建强:艺术品市场的转型这个概念其实一直都有。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想不管在什么时期市场转型,都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是以促进市场的新一轮发展为目的的,为了在客观上更有利于市场的优化。那么作为经营者和投资者,率先建立配套的运营机制,寻求那些被市场低估的艺术品,挖掘具有潜质的年轻艺术家、培养新兴藏家,厉兵秣马,为抢占新一轮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者:鉴定和估价至今是影响艺术品收藏大众化的难题。您认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出路在哪里?
叶建强:事实上,鉴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古代及近现代时期的文物(包含艺术品)之中,因年代久远及造伪者古而有之,在辨别工作中就要求具备专业的知识背景;艺术品估价不仅与作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相关,也时常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的范畴。鉴定和评估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需要被大众所掌握的技能,因此,我们在收藏艺术品的过程中更需要倚赖专业机构和专家的建议。艺术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独一无二的异质性,传统资产的评估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艺术品评估。这使得艺术品价格评估成了一个复杂的命题。我想,解决这个问题,不只是一个政策的问题,而是一个健康市场的长远培育。通过健康的市场参照,最终形成相对统一的艺术品评估标准,逐步建立起权威的艺术品评估机构,加强培养艺术品评估的专业人才。这是一个关于鉴定和评估体系的建设,需要通过市场的检验和时间的沉淀,需要一步一步的稳扎稳打,不能急于求成。
记者:深圳文博会已是全国文化艺术类型展会的翘楚,为什么还要投入成本开发艺术深圳这样的子品牌?这意味着你们在转型还是在延伸?
叶建强:艺术深圳作为文博会"1+N"的新型品牌展会,在2015年实现对于当代艺术的全面转型,并在2016年获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更是受到业界专业人士及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我们投入成本举办艺术深圳,只是文博会"1+N"的新型品牌展会的开始,伴随博览会的专业化精细化进程,未来我们还将会开发同类型的定位精准的品牌博览会,来满足大众对于不同文化艺术的需求,促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我想艺术深圳的举办不单单只是某一方面的改变,它也不仅仅只是文博会系列展会的延伸,也是我们对未来博览会视野的新探索。
2017艺术深圳(Art Shenzhen 2017)将于9月15日至18日于深圳会展中心6号馆举行。我们在招展策略上,更重视开阔视野、放眼国际,注重展会的开放性、创新性与国际化,将借力国家重点推动的“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机遇,充分发挥深圳毗邻港澳、背靠珠三角、地处亚太主航道的地缘优势。作为珠三角地区唯一的当代艺术博览会,艺术深圳将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方向,坚持优化参展机构的结构,坚持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拓展收藏者群体,持续不断的提升艺术深圳的品质。
2017艺术深圳拟邀请画廊数量在去年基础上扩容,学术委员会对提交参展申请的105家艺术机构进行了严格评选,最终甄选出参展画廊、艺术机构60家,并会陆续公布独立策划项目。本届“艺术深圳”不仅得到了往届参展机构的持续支持,更注入了不少新鲜血液,首次加入的27家艺术机构将为“2017艺术深圳”增添更多吸引力。
值得期待的是,艺术深圳的展出作品将涵盖多种创作媒介,不仅形式多样,亦充分考虑市场定位,参展作品价位将呈现出阶梯式与多样化,兼顾不同藏家群体的需求。2017艺术深圳在画廊板块以外还将设立影像空间、公共艺术单元,并举办相关的论坛等一系列多元化的活动;博览会期间,深圳各重要机构亦将同期推出重要展览,博览会和专业展览的配合及合作将为城市艺术生态的有益发展营造更加浓厚的氛围。
记者:就目前而言,当代艺术板块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并不大,您看好它的依据和逻辑是什么?
叶建强:的确当代艺术板块在现阶段国内的艺术市场份额所占的比重相对传统书画要少的多,特别是拍卖市场远远低于传统书画和瓷器杂项。
首先,中国的整体艺术品市场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根据由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和Artprice联合推出的《2016年度艺术市场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纯艺术拍卖总成交量为9.14万件,总成交额为47.92亿美元,以38%的市场份额超越美国跃居全球第一,重夺回全球纯艺术市场的主导地位。中国当代艺术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跌宕之后,目前我们正处于在上升、调整的过程中,藏家与机构对当代的审美趣味也在发生变化。经过前一次的调整,藏家会更加理性与冷静地思考中国的当代艺术应该是怎样的,艺术市场也会随之更加规范和稳定。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持续的新藏家入场,许多老藏家返场以及私人美术馆、博物馆的加入,也为一个更加利好的当代艺术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当代艺术整体价格处于相对保守的情况,也许从另一方面表明市场正在往理性的方向发展。而今年多件重要作品的成交也表明市场在重新启动:当下缺乏的不是市场,而是精品。当代艺术经过这么多年的淘换,由大面积的供货,到现在出现供货紧缺的状况,因此不一定有那么多的精品来刺激这个市场。所以只要有好的作品回到市场,我相信市场的反应还是会非常积极的。
其次,伴随70、80后藏家的进一步成长,他们对于当代艺术的接受程度要远远大于他们的前辈,当代艺术通过30年的发展及沉淀,迎来的新阶段,大大的超出我们原有的预期,涌现出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艺术家,我想当代艺术的发展是未来的一种趋势,当代艺术品市场也将朝着一个健康、良性并且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记者:当前广东区域性的展会并不少?艺术深圳的定位与其他展会有什么不同?
叶建强:就目前来说,艺术深圳是南方地区十分重要的当代艺术博览会,其实附近城市从做双年展也好、艺博会也好,都远远早于深圳,广州作为岭南文化当然也包括岭南画派的集中绽放的区域,当代艺术的发展依然缺乏群众基础,在艺术审美的引导上也偏重于传统艺术,所以近几年我们看到的各种类型的艺术展览会的面貌也是和这个状态对应的。深圳作为一个特大移民城市,经济发达,科技进步,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创新性,再加上其国际化程度、发达的产业和人才群体,成为深圳发展当代艺术的优势。而我们艺术深圳的产生与发展,正是基于这个现代化大都市的城市本身对当代艺术的需求,所以我们的定位就比较的准确,坚持做当代艺术的博览会,我们对于专业的要求、对于参展商的优化、对于当代艺术市场平台的搭建及专业服务,都在逐年的提升,我想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打造一个和深圳这座城市匹配的当代艺术博览会。
记者:很多搞当代艺术的名家身上都有明显的资本运作的痕迹。为什么当代艺术这么依赖资本运作,这是否与其“人人都是艺术家”的主张矛盾?
叶建强:从艺术市场的整体来看,当代艺术家真正参与资本运作的比重和体量都很小;现阶段来说当代艺术至少还谈不上要依赖资本运作,更多的是大众的一种文化艺术需求;至于“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只是艺术家博伊斯对于艺术提出的一个观念和态度,和资本运作基本是没什么关系的。
记者:大众普遍对当代艺术的认识是水很深,您认为要获得更多的收藏者认同,艺术家和经营者应该怎么做?
叶建强:水深是一种误解,相反,当代艺术市场应该说是目前相对规范的市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大多在世,极少存在真伪鉴别的问题;二是当代艺术市场拥有相当规模的专业画廊和从业者,他们所具备专业的素养,成熟的运营模式和对藏家、艺术家高度的责任,是相关同类型市场所不能媲美的。之所以大众对当代艺术会产生误解,主要还是因为大部分人所接受的审美教育还停留在“美”和“像”之上,相反,当代艺术所强调的创造性、实验性和前瞻性往往不被理解。事实上,当代艺术创作反应当下、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特征。因此,经营者更需要注重的是对当代艺术相关知识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以更加多样和新颖的方式帮助大家认识艺术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记者:很多展会开始主打艺术品消费的概念,把大众作为其目标消费群体。在您看来,艺术品消费与艺术品收藏有什么不一样?
叶建强:其实艺术博览会主打艺术品消费的概念本身是没问题的,很多时候艺术品收藏都要经历艺术品消费的阶段,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降低博览会的品质,在参展商的质量上一定要严格把关,门槛不能低,不能因为一些消费群体的定位摒弃专业性。我想艺术品消费可以看作是艺术品收藏的初级阶段,怎样把艺术品消费群体引导成为真正的藏家,需要博览会、画廊等专业机构的持续培养。我们做博览会一定要同时抓住艺术品消费与艺术品收藏两个客户端,现阶段国内的专业藏家是极其有限的,我们只有通过对于中产阶级的艺术品消费普及,才能达到一定的市场预期;同时这也是我们开拓新的专业藏家的人脉基础。
记者:过去几年行业调整让不少激进的投资者资产面临缩水,这说明艺术品投资不像有些人所说是低风险的。您认为,投资者应该如何去有效把控自己的投资风险?
叶建强:任何行业只要出现泡沫,资产必定面临缩水,不单单是艺术行业;艺术品投资肯定是有风险的,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专业博览会和艺术机构存在的必要性了。在这里我给艺术品投资者的建议就是,购买艺术品一定要选择专业规范的博览会、画廊和拍卖行,因为这些专业的机构可以为投资者进行严格的筛选、评估和市场培育。
记者:虽然艺术品市场的需求群体日益扩大,但上游的艺术家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市场上的交易标的那么多,我们应该如何去挑选有价值的作品?
叶建强:首先,我认为艺术家数量的增加并不会对艺术品的选择增加难度,因为不论历史上的哪一个时期,艺术创作的从业群体是否庞大,最终呈现出的作品都是有优劣之分的;相反,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数量上的增加,客观上提升了更多优秀作品产生的基础和概率。
那么,对于“如何去挑选有价值的作品”就要从收藏的动机出发。如果收藏者出于艺术品消费的需求,我们建议根据他从个人的喜好着手,喜好也是一个重要前提。只有我们先喜欢某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我们才会有深入了解的欲望,收藏其作品之后,他的作品才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收藏者从投资的角度出发,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更多,比如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具有创造性的思想观念、作品对于市场的稀缺性,甚至其作品在美术史上的定位等等都应该考虑在列,这就要求收藏者具备较为全面和专业的知识背景。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品牌画廊、专业博览会的购买渠道不失为一种捷径,因为已经有专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了专业判断和遴选。
记者:当代艺术作为全新的艺术品种,又该如何去判断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叶建强:大家可能觉得“当代艺术”的概念很陌生很疏远,因为当代艺术形式多样,所表达的观念也十分多元,颠覆了以往看待艺术的角度和方法。其实我们现在通常说的“当代艺术”是艺术家基于当下社会生活感受所表现的“当代性”,艺术家置身的是当下的环境,面对的是当下的现实,他们更多地致力于表达对当下发生的问题、现象的思考,所反映的是当代的时代特征,所以这些“当代艺术”作品恰恰和我们的生活最为贴合和密切。
中国当代艺术这些年的迅猛发展,受到西方当代艺术观念和实践的影响很大,涌现出影像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现成品艺术、观念艺术等新门类。但是对于收藏市场来说,如何判断一件当代艺术品能否收藏,是否值得收藏,肯定有一个价值判断标准,长期搞收藏的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标准,绝对不是用时髦、新潮、前卫、先锋等词可以糊弄,必须是从其收藏性和收藏价值来判断。当代艺术品的总价较近现代艺术品低很多,艺术品真伪辨别也相对更容易,适合于新入市的群体收藏投资,也或许是大家都意识到了这点,近年来现当代艺术品占据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多。在这里我想在收藏上给大家几点小建议:1、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收藏著名艺术家的经典作品;2、挖掘那些在市场上被低估的艺术家作品;3、收藏优秀的年轻艺术家作品,与其共同成长;4、收藏艺术品一定要选择专业规范的博览会和艺术机构。
最后,我想谈谈除了作为装饰、爱好的满足、资本运营等等意义之外,收藏本身所具有的时代参与和时代缔造的力量。历史上很多收藏家,都对他所在时代的艺术史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梅第奇家族,现代艺术时期如古根海姆、路德维希,著名的美国和意大利古根海姆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就是以藏家名字命名的,他们的收藏,不乏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的佳作。由此看来,收藏也是一种具有影响力和创造力的文化活动,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
(责任编辑:张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