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有利于体会中国画线条的本质
2017-08-07 09:31:49 梁志钦
广美书法研究所所长王见谈创作:
有关“书法与绘画关系”的话题讨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也引起了全国不少的名家加入探讨。在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所长王见看来,书法问题之所以引起这么多的讨论,原因在于“书法虽有教学有学科但谈不上有学科建设”。他称:“学习书法用笔可以丰富线条趣味,增强线条和画面的表现力,其更大作用是体会中国画线条的本质,有助于画家对线条美感的辨识度,有助于画面的丰富和提炼。”
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对书法的理解
经验性的讨论是其主要
记者:有关书法问题的争论您怎么理解?
王见:书法在今天成了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现在大多数争论都容易就书法谈书法。书法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就像一株植物,它有花有叶,有枝有根。如果总是围绕着书法这个概念去讨论,就很容易各说各话,很难集中在一个点上。
还需要一提的是,书法一直未进入学科性的建设。书法的学科性出现得很晚,最早是在上世纪60年代,潘天寿提出要建书法专业,但一直到上世纪80代初才由沙孟海、陆维钊等在浙江美术学院挂名招收了第一届书法研究生,有陈振濂、朱关田等人。自此书法开始从“在野”到“在朝”,进入到大学教育的层面,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有了书法的学科。而后至今,大学书法教育便是雨后春笋,书法专业则是遍地开花,书法有了学科也有了教学,但并没有真正的学科意义上的建设,因此也就形不成学科意义上的学术体系。因为各地的教学和教材大都是因地制宜,有什么师资就办什么学,各自为阵。所以,书法虽有教学有学科但谈不上有学科建设。因此讨论书法问题就会产生这样一种现状:谁有什么实践,就谈什么理解。或者谁有什么理解,就主张作什么实践。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对书法的理解。每个人各抒己见,经验性的讨论是其主要。
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用笔
一笔一画地“写”下来
记者:您觉得书法对绘画重不重要?
王见:中国画的概念和内涵一直是变动的,上世纪初,中国画就被改革,要革掉的那部分就是书法的某些要求。因为当我们追求西风西画,并按其评画、画画的时候,就发现强调毛笔的用笔,强调书法意义的笔墨等并没有多大的意义,甚至是一种阻力。结果这一追求就把传统中国画里的笔墨和书法因素都给舍弃掉了。如果从现代的中国画看来,起码画有两类,一类是不强调书法因素,好像也没有影响到画面和画意。其重要的原因是,不少人用西式的审美来画中国画。那么所谓的笔墨就变得更加不重要了。因为作者主要以表现客观对象为主。
另一类是恪守中国画的原则,即遵循传统中国画的要求;在寻求新的表达时,把传统中国画的书写原则,根据画面的需求来选择运用,将两个方面的要求得到平衡。这样的画和画家也不少,比较到位的画家有王子武。他既重视表达对象,用写生和写实的办法,但同时也十分重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线条等,把比较写实的对象表达和比较写意的主观表达很好地作了结合。也可以说他是拿着中国画的审美原则,去把西式的画法统筹起来,但以中式审美为先导。
跟王子武相反的是吴冠中,他完全拿西式的审美来调动水墨,以西法为先导,水墨仅成了一个表现形式。因此,他的线条、他的笔墨就不太符合传统中国画的某些要求了。他对“笔墨”的理解也比较个人化。他始终认为“笔墨”并不重要,表现对象或不择手段的表达更为重要。他不会把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要求当成准则,而是一种“拿一支毛笔,用一张宣纸,挥洒点线”的浅层笔墨。所以,现在大部分画家沿用的逻辑基本上是吴冠中先生的逻辑,就是笔墨原有的一系列要求和规则可有可无,只要我用毛笔宣纸画了,就是“笔墨”。
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用笔,一笔一画地“写”下来。这个“笔”和“写”包含了一系列的要求,有技巧的、力度的、审美的等等内容,而且蕴含各种各样的趣味、各种各样的难度,趣味和难度实际上又包含了学问和思辨。这才是传统中国画强调笔墨的重要之所在。
所以,书法一是用笔,二是结字,用笔是技巧,结字是空间和结构。笔画和字型结构的结合,形成了线条美感和结构美感,这是书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个东西。如果很多新的中国画,把书法的要求忽略了,某种程度上就等于把过去中国画里面对笔墨的技巧、审美的要求都取消了。
而且书法所谓的线条美感,是强调和要求线条必须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一笔写下去,所形成的形态美感和运动过程都体现在线条里,线条就是形态。因此,线的形态和用笔用墨在表达“形”象的同时又兼具独立的审美价值。简言之就叫线条的独立美感。
西画的色与光和国画的线与墨
分别构成西画与国画的两大文化核心
记者:中国画不仅仅是文人画,它还包括壁画或者重彩,这么看,跟书法密切相关的似乎更多的是文人画,而后两者大可不必考虑书法?
王见:这么讲也没错。但我们先弄清楚中国画、中国古代文人画、中国古代壁画以及中国民间绘画等,与西画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我个人认为:西画与中国绘画最大差异是:西画追求对客观物象直接而饱和的表达,而中绘则强调人对客观物象的主观感受。西画是人的“视网膜结像”的原理和“形象”,与客观高度一致。然而中国画是心象加物象一致的“意”象。这个“意象”则跟中国历史、哲思、书法等一系列文化因素有关。因此了解和学习书法并不意味写出书法的字和线条,而是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与中国审美意识及其审美观念的重要途径。
记者:不少画家认为,绘画用笔比书法用笔丰富得多,不应该总是强调书法用笔,绘画用笔更能丰富画面?
王见: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说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的绘画用笔都是比较简单的,不一定都是书法用笔。因此,画画的人也不一定要把书法用笔带到绘画中去。像古代一些画壁画的民间画家,他们画画的用笔就有可能主要是绘画用笔,跟书法或许无关,但一定要清楚过去的人写字都是用毛笔。现在的人虽多不用毛笔写字,也不能肯定说画就画不好。而且现在所谓的“中国画”概念是一个极其开放的概念,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界定。如果就算不写书法,一样也可以把线条画好,把画画好。
我强调的只是,学习书法是一种途径,由此学习中国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观念。同时学习书法用笔可以丰富线条趣味,增强线条和画面的表现力,其更大作用是体会中国画线条的本质,有助于画家对线条美感的辨识度,有助于画面的丰富和提炼。
而且我们要知道西方绘画主要的特点是色彩。而色彩不仅仅指色彩本身,其核心是光和光影的变化。早期是室内光,后来是室外光——印象派。西画的色与光和中绘的线与墨,分别构成西画与中绘的两大文化核心。
书法更应该进入到审美教育和审美价值的层面来谈
记者: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认可书法对绘画作用的主要来自于高校,在教学的观念中,书法是否始终与美术体系有着矛盾的地方?
王见:有。因为现在高校的艺术审美教育主要是西式的价值理念,而书法是中式的又是古代的。如何与现代平衡,与西法平衡,确实是书法的难题。因此,书法更应该进入到审美教育和审美价值的层面来谈。可惜目前的情况是,普遍缺乏这方面的认知,从而导致把书法总当成一种基础训练来谈。一旦把它作为基础训练,问题就来了,因为基础训练的方法有很多,为何非要书法?从这一点说来,受过现代设计教育的人的观念,则比较先进,他们反而能更好地接受书法的影响,因为设计讲究点、线、面等抽象形态,由此便能深入研究点线的生成与性格,研究不同点线造成人的不同感受。这就涉及到视觉的、知觉的、心理学的等等方面。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绘画和现代绘画里,都同样存在对这些感受的要求,但是以往的以及现行的绘画教育都比较忽略这个问题。
记者:您现在一天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呢?
王见:看书占据一大部分时间,然后就是写文章,其次就是画画写字。最近以来一直在作有关敦煌壁画和敦煌美术学的研究,以期梳理敦煌壁画各时代的主要壁画和艺术特征。同时我也一直在作东西方艺术的比较研究,还有现代中国画的研究。
王见
简介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所长, 客聘敦煌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樊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